外出旅行时看到少数民族服饰很有特色,有谁可以介绍下吗?

阿香图说


少数民族的服饰各地风格不同,极具民族和地方特色。我们去旅行的时候,先了解一下各个少数民族的服饰吧!



彝族

彝族,在凉山地区呢,男女都穿着右斜襟窄袖贴身镶边上衣,男子下身长裤,女子下身长百褶裙。男子的头顶留一小块头发称为“天菩萨”,裹着青蓝布头帕,前方扎成“英雄结”。男子以不留胡子为美,左耳戴着有着流苏的大耳珠。女子头戴覆绣花瓦式的方帕,压着辫子。外出的时候不论男女他们都穿着披风,形状和斗篷一样,下面缀着长穗,最长的可到膝盖,用羊毛织成的,基本上都是黑色的。



苗族

苗族得男子穿的衣服都比较的简单朴素,一般就是对襟大褂和左衽长衫两种,下面穿长裤,系着大腰带,头上裹着青色的头巾。苗族的女装分为右衽大褂和胸前交叉式两种,两种又有着很多的样式和盛便装的区别,下身是宽脚长裤。她们的衣服上钉着银饰,又被称为“银衣”,头上戴着形状如牛角的银质头饰,高达余尺,独具特色。

朝鲜族

朝鲜族人民喜欢穿白色的衣服,因此有“白衣民族”的称号。朝鲜妇女穿着短上衣或者大长裙,喜欢穿船型胶鞋。男装是短衣服,外面在穿个坎肩,下身穿个宽大裤,出去的话在添个斜襟长袍,用布带打结,现在基本上都穿着西服。



回族

回族的老年人喜欢扎裤腿,穿西装样式的长发衣,戴青色、白色圆形的平顶小帽。妇女的衣服一般上窄下宽,长到膝盖或过膝,戴披肩盖头。年轻的姑娘戴绿色的盖头,已婚的中年妇女用青色,老年人用白色的盖头。不管男女出去都要戴盖头或者头巾,不能露头顶。



蒙古族

蒙古族的服饰大体上可以分为这四种首饰、长袍、腰带、靴子等。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大部分都是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制成的。基本上都是在逢年过节、喜庆宴会、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牧区的女孩基本上用红绸子和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冬天都戴着羊皮帽,夏天就喜欢戴前进帽或者礼帽。蒙古族的男女老幼都喜欢穿长袍,系腰带和穿尖稍向上翘起的靴子。


满族

满族以前一年四季都穿着袍服,因为八旗制度,所以才被称为“旗袍”。入关以后直到辛亥革命,男的才穿旗袍,外面套个马褂;女人也爱穿袍服,但有长短袖的区别。辛亥革命以后,旗袍经过改进成了我们现在妇女最喜爱穿的旗袍。


果果极暇游


不同民族服饰的穿着给人的感觉都不一样,看到藏族男女,小孩,穿着不同的藏族服饰觉得漂亮,好看,当看到贵州云南傣族,苗族人穿的服饰以后,感觉又是不一样,也好看,也漂亮,不同民族的服饰,服装都有不同民族的特色特点,爱好和方便生活,西藏的服饰在西藏穿着就比较实用,比较好,不同的设计,不同的生活习惯,方便,我也是旅行到哪里,就想穿穿哪里人的衣服,品尝当地的美食,感受一下他们的生活,人都是有好奇心的嘛,在有条件,经济充足的情况下,喜欢的话就去买,去消费,去感受,去品尝人生的不同感受,不同美味!…


陶先锋


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我不了解,我在西藏工作三十余年,对西藏少数民族的服饰略知一二,借此谈谈西藏少数民族服饰:

①藏族服饰,崇尚一个“雅”字。藏袍宽体长身,大襟广袖。农区多以氆氇为袍料,或用呢料、绸缎、棉布等;牧区则多穿皮袍。多沿领边、袖口、襟边、下摆等处,以彩色氆氇、绸缎或水獭皮镶边。农区妇女夏季穿无袖袍服。穿时须于腰际提起,用带束于腰间。天热或劳作时,根据需要可袒露右臂或双臂。内着衬衣,男子喜穿纯白、黄、褚等色;妇女则穿各种鲜艳色彩,腰前系彩色“邦典”(pang-gdan)。衣袖较长,平时卷起,一遇聚会娱乐,彩袖挥舞,光彩夺目。

②门巴族(smon-pa)服饰,风格独特。男子的外衣有两种,一种叫“蒙安康蒙”,为棉线织的土布外衣,长至小腿肚,斜襟右衽,长袖,无领,用腰带(“朗曲巴”)束腰。另一种叫“蒙折曲巴”,是用红、黄、黑、白、绿五色相间织成的条纹布缝制,亦为斜襟右衽,长袖,无领,多在婚宴和节庆时穿。妇女上身穿各种颜色的衣服,但多系白色上衣,无领,圆口,搭襟。下身喜穿竖条花纹、下边有飘穗的筒裙,有的在裤子之外再套上筒裙,有的在裙上挂缀有小铃铛或“朋巴林”,行走叮当作响,清脆悦耳。

③珞巴族(lho-pa)服饰,斑斓多姿。男子上身穿自制的野牛皮、山羊皮或藏式氆氇长袍,外套黑色山羊毛纺织的套头大坎肩,头戴坚硬的熊皮盔帽。妇女穿“基都”短上衣,无领,短袖,对襟;下身穿羊毛织成的“结邦”粗呢紧身统裙;小腿部绑扎“涅苏木”裹腿。有的还罩一件“阶纳布”披肩。男女腰部均佩饰带,饰带下悬吊数根金属链条。腰间还佩带火镰、鼻烟壶,斜插珞巴长刀,肩挎长弓和箭筒,行走时叮当作响,英姿凛然。

④僜人(ting-pa)服饰,别具特色。男子上穿麻布长褂,长到臀部以下,无袖无领无扣,前胸袒露,胸前绣满各种色线的图案,袖口和领边挂着几朵色线穗。妇女用野麻或自种的麻纺织成布作衣服,也有从外地换回棉布,染成红、黑色,缀上粉线,编织各种几何图案作为装饰。常穿短袖紧身上衣,仅遮胸部,着长裙;前额围一块银制的薄片,头上喜插银簪,颈上挂许多银饰项圈,多在耳环上穿入刻有花纹的喇叭形银质圆筒。僜人妇女上身穿麻布无领对襟短衫,无扣,袒露胸腹;短衫用红、绿、黄色线绣有方形图案。下身着两层筒裙,用彩格布制成,裙角用彩线绣有几何图案,绚丽多姿。

⑤夏尔巴人(sher-pa)服饰,简洁流畅,有一种素雅朴实的美感。男子上身内穿白色长袖衬衣;外罩无领短袖素色外衣(“波杜巴”),用未着色的羊毛织品缝制。下身穿白绒布或白布制作的紧身裤,使用腰带。头戴“次仁坚阿”帽或黑色无檐船形帽,老年人多戴毡帽或毛线帽。戴项链和戒指。妇女上身多着花色衬衣,外罩白色无领短袖外衣(“波杜巴”);下身穿白褶花布长裙。喜欢戴耳环、项链和手镯等饰物,十分珍贵。











读走西藏


这黔东南地区几个少数民族传统的日常服饰,在黔东南凯里的博物馆拍的一部分。

贵州苗族服饰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最华美瑰丽的,其种类之多,制作之精,图案之奇,色彩之艳,除了藏族的康巴服饰略能相提外,恐怕很难再找到第二个民族了。苗族大大小小几十个支系共有110多种服饰,这些支系当中,造型最华贵的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施洞镇苗族妇女服饰。

贵州苗族刺绣花样极多,如平绣、辩绣、绉绣、锁丝绣、破丝绣、板绣、堆绣等,上衣刺绣纹样色调以红、紫为主,辅以青、绿色,纹样题材多为历史传说人物和鱼、牛、鸟等形象,其造型夸张,富于想象,展示出苗族人如梦如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脖子上戴有三到五支银项圈和两、三支银项链,呈半月形的银压领悬挂胸前,手戴银手镯三、四支:上衣的整个后背、前摆、两肩及袖口等部位均饰有各种造型不同的银衣片、银泡、银铃等,全身银饰一般达七、八斤,重的可达二十余斤,姑娘们下穿青色百褶细裙,脚穿翘尖绣花鞋,走起路来银饰悦耳动听,刺绣炫目动人,让人如见九天仙子下凡一样。同样神奇的还有雷公山一带的苗族妇女,她们的超短裙不过5寸左右,别以为这是泊来品,她们已穿了近千年的时间了。而六枝特区苗族妇女飞头饰最重的竟有十斤以上,一只半米长的牛角形饰品,被她们像发卡一样顶在头上。

布依族生活洁净简朴,服装基本是自织棉布,自种蓝靛染布。在布依族服饰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蜡染。

布依族蜡染纹样多为几何,结构严谨精细,虚实有致,刚柔相济,风格明快清朗。镇宁县一带的布依族妇女蜡染裙子上的图案爱用一点浅蓝色,白蓝相映,显得层次变化丰富。

水族服饰以棉、麻为主,色彩以浅蓝、白和青色为主,整套服饰的色彩显示出清闲、协调、淡雅的基调。

黎平侗族姑娘爱插色彩的雉羽鸡翎:还有的在衣领、袖口、围腰、裤脚等部位的刺绣、挑花服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部分地区侗族女性爱戴银饰,银饰以螺纹和蜘蛛造型为多。以青、白两色为主,清雅秀逸,刺绣不多,但都很精美,水族“马尾绣堪称神品、马尾绣绣出的图案有浮雕的感觉。绣一条马尾绣的背带,一般要用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所以这成了考验水族妇女心灵手巧、贤良与否的一个重要手段。

仡佬族传统服装多为白色和绿色,面料以丝绸和棉布为多。

上衣大襟右衽无领,领口、袖口、襟边都装饰有青布花边,对襟鲜明前襟禳有10厘米宽的青布边,叫“嵌牙子”,牙子边还叠压两三道半厘米宽的丝边,牙子绣有几何纹,在领和襟的宽青布边下,饰有彩色织花边,叫做“丝栏杆”。裤子短且窄,裤脚禳云彩形宽边,重大场合还要加穿绣花较多的“提裤”。

贵州土家族服饰中,女性喜欢用头绳,垂吊头绳的,表示已许配人家;头绳盘在头上的,表示已订婚;头发结粑饼的,表示已结婚。

少女盛装为粉红色或蓝色右衽大襟短衣,高领并滚花边,胸前用彩线勾花,穿宽裆大脚筒裤,裤脚禳花边。妇女便装时要包头帕,帕子一般长达2米或4米。


麦斯威尔大爷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明史的、统一的、疆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个民族共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民族文化。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至今,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发生改变,这从人类服饰观念的变化上典型的表现出来,由最初的遮羞避体,到御寒保暖,进而又以追求时尚美观为主。可以说,服饰是人类五千年文明发展的产物和文化的结晶,是一段时期文明发展的良好的表现形式。 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容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第二、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和民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的不同,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显示出北方和南方、山区和草原的巨大差别,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第三,由于各种历史的、地理的、政治的、经济的原因,中国少数民族直到本世纪中期仍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相应的生产力水平上,由此而带来的差异十分深刻,至今仍未能完全克服,因而少数民族服饰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内容具有明显的层次性。 第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面临着社会全面现代化进程的冲击和改革的要求,一些传统服饰已经发生变化,因此,一方面要抢救服饰资源,另一方面要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服饰改革,努力做到既保持服饰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特色,又能适应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第五,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长期以来缺乏科学而系统的研究,企盼着理论总结、理论概括、理论积累和理论突破。 我国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民族性、多样性、实用性、区域性是我国民族服饰的典型特点。 一、民族性 民族服装服饰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象展示,展示了民族的鲜活个性,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面貌。中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每个民族在文化上和服饰上都饱含了无穷的魅力。各民族服饰以其丰富的色彩、精巧的技艺、独特的造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1、体现本民族的精神风貌。。 2、暗示着本民族发展的历史轨迹。 3、往往与该民族的信仰、崇拜有密切的联系。 二、实用性 民族服装有其实用性特点,方便着装,便于劳作。就像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人们流行穿形如喇叭的拖地长裤,是为了抵御潮湿雨林地区蚊虫的叮咬;现在盛行的西部牛仔服装最初是拓荒者为适应野外流浪生活恶劣的环境而创制的、简约厚重防晒耐磨的装束一样,我国的民族服装也缘于生产生活,为生产生活服务。鄂伦春民族用狍皮制作的毛皮服装既能御寒又能防雨,而且耐磨,非常适合狩猎时穿用。而十分有特色的狍头帽是用一个完整的狍子头皮缝制的,在帽子的顶部不仅有挺立的双角和双耳,在狍子的眼眶处还嵌有用黑色皮革绣制的眼睛,形态非常逼真,在狩猎时可以达到迷惑猎物的目的。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为肥腰、长袖、大襟长袍。穿用这种结构肥大的服装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既防寒保暖又便于起居、旅行,白天气温上升更可脱出一个臂膀,方便散热,调节体温。久而久之,脱一袖的装束便形成了藏族服装特有的风格。横断山区京族居民的传统服饰以衣裤型短装为主,既简洁、美观,又适宜涉水、乘船的水上生活。 三、区域性 中国民族服装有极强的区域性特点,56个民族分布在祖国的四面八方,呈现“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由于幅员辽阔,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差异性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分居各地的不同民族为适应所处自然环境,谋求自身发展,创造了不同民族、不同区域的民族服饰。例如,藏族服饰特点是长长的袖子和拖地的裙子,这主要是因为,藏族居住的地区较为寒冷,所以习惯较穿较厚和较长的衣服来保暖。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他迁徙”的游牧经济,造就了蒙古族人民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长期生活在深山峡谷的独龙族人民练就了一种勇敢、纯朴和勤劳的民族性格,创造了他们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其衣裤型短装服饰和黑红相间的色彩强烈地反映了他们粗犷、刚健的气质和风貌。 四、多样性 从根本上说,服饰的样式与特征是由一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反映一个时代,一段时期文明的发展情况,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生活的缩影。我国民族服饰多样性产生的原因有很多,如前所述,我国是疆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自然地理条件复杂,各民族生产生活方式差异很大,政治、经济发展很不平衡,悠久的历史,孕育着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这是造成我国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各具鲜明特色的主要原因。朝代的更替、政治的波动,社会主流文化的变迁是造成民族服饰多样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精华集中体现在他们各具特色的配饰品上,从中我们更能体味到一个民族的服饰中所包含的美的形式以及民族的历史性与文化性。饰品在民族服装中的特点和意义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整体性 1、形式美的统一。 少数民族服饰中,衣服与饰品相依相存,构成完整的形式美。少数民族的配饰造型与色彩在服装整体美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造型一般大而突出,色彩在整体搭配中常常起到强调与对比的作用。 2、装饰性的统一。 装饰是饰品的最主要功能。主体的审美需求是民族饰品发展的原动力与总体趋势。比如蒙古族的头饰、藏族披挂于全身的装饰,林林总总不胜枚举。 3、实用性的统一。 少数民族服制形式的产生常常是与其劳动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在服装中还有一类如披肩、背垫等等,因其常常与身相随,事实上已成为民族服饰的—种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从实用还是审美出发都可将它归为饰品的一部分。 二、文化性 民族饰品的文化特征可以从宗教、社会与民俗几个方面分析。 我国少数民族所佩戴的饰品在很大程度上都保持着该民族原始崇拜的意义。祭仪活动中需要许多道具,服饰特别是配饰是道具中最具强化神性的物质实体。祭仪中重要角色巫师的形象便是由特殊而神秘的服饰体现,头部往往需要神秘面具或是夸张的头饰。民间的祭仪活动更多的则是演变为一种社交活动,而这种社交活动中的主角便是青年男女。少数民族男女交往通常以对歌开始,发展为互赠信物,信物常常是腰带、手帕、荷包等随身的饰品。 纳西族妇女的羊皮披肩是最精致也是最富有文化内容的。纳西妇女的主体服装异常朴素,缺乏装饰,最具特色的饰品便是用作背垫的羊皮披肩,这与纳西文化习俗有很大的关联。纳西民族是一个崇尚文化的民族,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男性,男性一般居家学习经文,而大大小小的农活主要由女性承担。围裙与披肩成为女性的主要配饰,纳西族妇女所披羊皮上方,有两个大型圆饰,代表日月,下方有七个小形圆饰,名为七星。一方面羊皮有蛙崇拜的象征,两个大圆饰与东巴文化的象征“黄金大蛙”的眼睛有关,另一方面有“日月” 与“七星”的披肩称为“披星戴月”,反映了纳西妇女勤劳能干的个性和美德。 三、历史性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形象的“百科全书”,更是民族发展的“活化石”。民族配饰的历史性可以从象征性与地域性两方分析。 1、象征性。服饰往往可以反映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等级差别和一些特殊的财产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阶级差别逐渐消除,而配饰在财富的象征意义上依然十分显著。 2、地域性。特殊的地理环境往往构成特殊的文化环境,而历史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又受地理因素的影响。我国大多数少数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特殊,配饰在不同程度上都保持了民族历史发展的地域性特征。即使是同一民族,生活在不同地区亦有不同的表现。 民族服饰继承和发展面临的问题 1、民族服装制作工艺复杂,民间服饰艺人技术封闭,师傅带徒弟作坊式的生产严重制约民族服饰的发展。 2、长期以来,民族服饰科研创新意识淡薄,科研队伍不强,创新型科研人才缺乏。 3、产研脱节,各自为战,工艺落后,难以形成批量效应。 4、国外服装企业技术、资金、市场的挤压,给民族服饰的振兴带来很大挑战。 比较常见的少数民族服饰特点 回族 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及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傣族 傣族服饰中男子的服饰比较朴实大方,上身为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着净色长裤,多用白色、青色布包头。这种服装在耕作劳动时轻便舒适,在跳舞时又使穿着者显得健美潇洒。傣族女子的服饰则绚丽多彩,充分展示了她们的活力与性感。傣族女子上身着各色紧身内衣,外套浅色大襟或对襟窄袖衫,下身着花色统裙,裙上织有各种图纹,傣族女子喜将长发挽髻,在发髻上斜插梳,簪或鲜花作装饰,并喜欢佩带金、银饰品,在小蛮腰上系一根精致银腰带。这样的服饰把她们装扮得妖美玲珑,婀娜多姿。她们仿佛一只只美丽的孔雀,优雅娴静。 长袖POLO衫 苗族 苗族分布较广,支系众多,服饰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过去以麻织土布为主,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裙子则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苗族的银饰在各民族首饰中首屈一指。绚丽多彩的服饰文化充分显示了苗族的聪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头,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裤子都喜欢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浅绿、浅蓝等色。白族妇女常将色彩艳丽的图案绣在挂包、裹背、腰带、包头布、鞋等饰物上。淡雅朴实,色调和谐,审美境界高雅。大理的白族男子身着白色对襟上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头缠白色或蓝色头帕,肩挂手绣挂包。妇女多穿白色或穿浅蓝色右衽上衣,下着白色或浅蓝色宽裤,腰系绣花或缀有绣花飘带的短围裙,足蹬绣花鞋。文化衫设计 壮族 壮族男子多穿对襟的上衣,纽扣以布结之。胸前缝一个小兜,与腹部的两个大兜相配,下摆往里折成宽边;下短而宽大,有的缠绑腿;扎绣有花纹的头巾。妇女穿藏青色或深蓝色矮领、右衽上衣,衣领、袖口、襟边都绣有彩色的花边;下着黑色宽肥的裤子。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绣,下有彩色布贴,色彩绚烂耀眼。扎布贴、刺绣的围腰,戴绣有花纹图案的黑色头巾。节日或赶墟歌场穿绣花鞋。披戴绣花垫肩。妇女的发式各地有所不同。壮族服饰一般都用自织的土布制成。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对襟无领上衣和长裤,缠头巾插雉翎。妇女服饰有地区差异,有些穿黑色圆领贯头衣,衣服的饰物很多,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袖口和下摆以贝纹、人纹、动植物纹等装饰,前后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图案。下穿紧身超短筒裙,花色艳丽。有些身着黑、兰色平领上衣,袖口上绣白色花纹,后背有一道横条花纹,下着色彩艳丽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设在前面,盛装时头插银钗,颈戴银链、银项圈,胸挂珠铃,手戴银圈。头系黑布头巾。黎族妇女擅长纺织。黎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斓,图案新颖,质地细腻,经磨耐用。 藏族 藏族的服饰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区男子一般穿黑白氆氇或哔叽藏袍,衣裤套穿在白衬衣上,外束色布或绸子的腰带;妇女藏袍的用料同男装,冬袍有袖,夏袍无袖,内衬各色绸衫,腰前围一块毛织的彩色横条“帮典”,风格独特。牧区男子多穿肥大袖宽的皮袍,大襟、袖口、底边等处都镶着平绒或毛呢,外束腰带;妇女也穿皮袍, 皮袍以“围裙”料和红、蓝、绿色呢镶宽边,美观漂亮。藏靴主要有“松巴鞋”和"嘎洛鞋”。藏族男女的头、手、胸、腰上都喜欢佩戴用珠宝、金、银、铜、玉、象牙等制作的精美首饰。 满族 满族过去一年四季都穿袍服,袍服中最具特色的是旗袍。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还绣有花卉图案。头饰是满族服饰的突出特点。过去男子留长发、结辫。而妇女的发型则富于变化,不仅留发、结辫,还绾或髻等。满族把深绛色看作福色,倍加宠爱。另外还崇尚白色,常用作镶边的饰物。满族妇女擅长刺绣,服饰的衣襟、鞋面、荷包及枕头上,到处都可看到龙凤、鹤鹿、花草等吉祥图案 蒙古族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季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都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朝鲜族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去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布别具一格。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传统的民族服装为男子穿绣花衬衣,外面套斜领、无纽扣的“袷袢”,“袷袢”身长没膝,外系腰带。在北疆因天气较寒冷外套常有纽扣,妇女则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连衣裙,外面往往还套绣花背心。男女皆喜欢头戴绣花小帽,脚穿长筒皮靴。维吾尔族在服装的用料上喜欢选用纯毛、纯棉、真丝、真皮,妇女喜欢艳丽的衣物,并以耳环、戒指、手镯、项链等饰物点缀。手工刺绣是维吾尔族的传统工艺,衬衣、背心及小圆顶帽上所绣的花纹图案都十分精美。 土家族 土家族男子过去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土家族现在平日着装已没有民族特色,只有喜庆节日、隆重集会或边远山村,才有传统民族服饰展示风采的机会。




栩薇诗行


外出旅行时若看到有少数民族的服饰很有特色且又喜欢,倘若是店老板在展样,我会去以文明礼貌的态度恳请他帮我介绍一下这款是什么民族风格特色的服饰;如果她本人就是少数民族的话,我也会奔着以少数民族服饰特色的原则,热情的表明本人对其服饰喜欢度并且向他示意介绍,当我兴奋的接受了人家慷慨的介绍时,自会以崇高的敬意去表达自己的感慨,对于个人而言,不仅懂得了自己所喜欢的民族服饰特色,与民族之间的友谊紧密的团结才是更重要事。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