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众所周知,我国的古建筑主要以木结构为主,木建筑最大的缺点就是存在火灾隐患,如何防火成了千百年来的难题。我们的祖先一直在常识性的解决问题,从宫廷建筑到民宿舍宅,超前的防火理念衍生出多种多样的防火构造。

而在中国皖南的徽派建筑民居上,就完整保存了许多防火措施,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依旧在发挥着防火的功能。古徽州地区山多地少,村落的建筑十分拥挤,再加上木结构易燃,一旦有一户住宅着火,很容易就产生火烧联营效应,整个村落或许都将受灾。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为了应对这些火灾,徽州大面积使用封火墙对建筑进行分区隔离,同时使用不易燃的材料将其木结构包裹起来,把木材隔离墙内部,这样在邻里失火的时候,自己也就不会殃及。在家中的天井内摆放“七石缸”,用来收集落下的雨水,以便在火灾时做救火之用。

我们不妨就用徽州古村落的燕翼堂为例,来聊聊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徽州民居燕翼堂——“江南第一村”的代表建筑

徽州,自古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文人墨客对其趋之若鹜,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就曾有诗曰:“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徽州也成了口口相传的人间天堂,其中更有无数出名的村落,宋代理学家朱熹所说的“江南第一村”,指的正是燕翼堂所在的村落——呈坎村。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呈坎历史悠久,其中不乏许多名门望族,从唐末到清末的一千多年,呈坎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共计历史名人500有余。大量的人才也繁华了呈坎的建筑,呈坎村内至今仍有大量明清建筑保存,其中仅明代 建筑就有28处,我们所说的燕翼堂,就是呈坎村的代表性建筑。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燕翼堂是一座明代中叶的建筑,是一座两进两间的三层楼,在明朝可以称为高层建筑了。整栋建筑坐西向东,整体呈长方形,整体采用中轴线贯穿其中,建筑分为门廊,前进和后进,两侧分别有相廊连接。窗户很小,四面皆是高墙,据说屋主本是明朝一位御医,常年生活在宫廷之中,建筑主要为其母亲与妻儿居住,所以防火防盗尽善尽美,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完整古代的建筑消防历史博物馆。

燕翼堂的防火核心——木结构不外露

整个徽州民居,防火建筑的代表就是燕翼堂,因此也成了古建筑防火的典范。徽州民居燕翼堂的主要防火核心,其实就是“木结构不外露”,火灾发生时最先点燃的就是木结构,如果能把木结构与火源隔开,那么建筑就能免受火灾的困扰。燕翼堂具体又是怎样防火的,就要从各个分区说起。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1、外墙 、 大门的防火措施

徽州村落街巷众多,燕翼堂所处位置的前 、后 、 右也是街巷 ,巷子的宽度仅仅为1米左右,这也就增加了火灾隐患,为了应对潜在的危险,四周的外墙都采用了青砖封砌,外部没有任何暴露的木结构。房顶采用青瓦,放置屋顶木结构与火源接触,进出的主要通道大门本来应采用木制的双开门,但为了防火、防盗采用了杉木板门。

门扇在外部也采用方砖镶嵌,外部的木料被方砖隐藏了起来,用扁圆铁门钉固定门楣,为了不让木结构暴露,门楣上也采用水磨砖镶嵌。建筑从外部断绝了木结构与火源接触,可以称得上是固若金汤的防火措施了。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2、前进的防火措施

燕翼堂的“前进”一座三开间五步架进深的三层楼建筑,其中底部是可以通往后进的大厅,地面除了台阶采用青石铺砌,其余的空间全部方砖斜向铺满,在大厅两边的侧廊上也使用方砖铺砌。值得一提的是不仅仅是一层建筑,在二层的木楼板上也是满铺方砖。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3、后进的防火措施

燕翼堂的“后进”和“前进”一样,也是一一幢三开间五步架的三层楼建筑,其中二层以下跟“前进”的做法是一致的,其中后门朝外的一面也是镶砖处理,窗户也抛弃传统的木制窗户,而改用杉板窗扇加外部镶砖的处理方法,还有特制的砖制推拉窗。虽然这些镶砖窗扇看上去十分笨重,,但是却解决了传统木建筑无法抵御外火的问题。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如果直接了当的说,徽州民居的防火措施就是每家每户照顾好自己的房屋,而对于外来的火灾隐患,则会使用封火墙,封火山墙,封火窗,方砖铺地,小青瓦等方式,对外部进行全方位的火源隔绝,这些防火的方式可以说和现代的防火墙、防火门别无二致。

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家用灭火器,自动化消防的尝试

事实上,燕翼堂在设计之初,就融入了防火理念,除了前面提到的标准防火设施,还采用了家用灭火器的概念,自动化消防设施的构建,尽管这些消防设施还较为古朴和简陋,但是在理念上开创了家用灭火的意识,自动化消防工程的先河。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1、天井内的“七石缸”——现代“家用灭火器”的理念

“七石缸”也就是在庭院里的一口大水缸,上大下小呈抛物线状,一共可以盛满七石水,所以叫“七石缸”,燕翼堂的天井中也有这样一口缸。缸的主要作用就是在雨天收集雨水,这些雨水平时收集起来可以养鱼,也可以种植荷花。这样的水缸还有一个名字叫做称为“太平水缸”。古人可以在建筑着火时,取其中的水进行灭火,相当于现代“家用灭火器”。

明清徽派建筑燕翼堂:从七石缸封火墙,看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

2、自动灭火的阁楼——自动化消防的尝试

在燕翼堂的二层楼板上,有一层厚厚的干沙,在干沙上面才是铺设的方砖,如果发生火灾,火势从一楼顺势向上,二层楼板会首先被烧毁,于是干沙全部下落进行灭火,在干沙之后方砖也会下落,进一步配合干沙进行灭火,类似于我们现代常见的消防自动化。

总结:

燕翼堂是明清徽州民居的典范,除了其建筑工艺的高超之外,其多样的防火措施也让人甚为惊叹。虽然我们的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但古人超前的防火理念,也在尽量把火灾的风险降低到最小。这些防火理念至今仍影响着我们,告戒着我们火灾安全万万不可忽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