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关乎个人修养。越是在文明法治社会,自律与惩恶扬善越不矛盾

佛教的自律是指为了不制造伤害而自觉地远离身语意的恶劣行为。对神智正常的人来说,言行主要受思想意识控制,所以远离意的恶业,身口业自然就会清净。意的恶业概括为贪心、害心、邪见。时刻提醒自己对治贪心、害心、邪见,可以有效制止自己身心上恶的发生。

自律关乎个人修养。越是在文明法治社会,自律与惩恶扬善越不矛盾

就外境的恶或者说他人的恶行而言,要看具体情况。在你看来是恶劣的行径,在别人眼里不一定就恶劣;在正常情况下被认为恶劣的言行,在某种特定情境中可能就不恶劣。在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一群人当中被认为是恶的,可能在另一个社会、另一个时代、另一群人中就不是恶的了。如果全凭自己的情绪和成见,凡是自己看不顺眼的、与自己的价值观不一致的,就认为是恶,应该予以制止,这是不合理的。自律“律”的正是这种“一切以我为标准”的心态。

自律关乎个人修养。越是在文明法治社会,自律与惩恶扬善越不矛盾

\u0003

其次,为了避免造成伤害而制止他人的恶行,与对治自己的贪嗔痴一点儿也不矛盾。我们不是非要借助贪嗔痴才能去阻止别人造恶。比如我们小时候做坏事会被父母喝止,父母的呵斥是出于爱护而非出于嗔恨之心。法官不必对疑犯满怀仇恨、怒发冲冠,才能公正严明地判案。有些人脾气率直,路见不平便大吼一声出手相助,这种英雄好汉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化地得出结论,说意气用事、敢对人拳脚相加、恶语相向,才是有正义感的表现,而冷静克制一点儿的,就没良心、没骨气。

自律关乎个人修养。越是在文明法治社会,自律与惩恶扬善越不矛盾

\u0003

看见别人造恶,我们有能力劝阻的话,应该劝阻,态度要坚决,语气、方式要柔和;若无力阻止,最好发愿把自己行善的功德回向给他。

不惹众生起烦恼,不是要你无原则地迁就,其实你就算百般迎合,众生也还是可能起烦恼,所以关键是你的动机,不存心捣乱、伤害就好了。很多时候,你若柔和而坚定,对方反而会有所忌惮。在好的修行人身上,柔和是一种力量。

自律主要关乎个人修养。越是在文明、法治的社会中,自律与惩恶扬善越不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