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出台《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打造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

广东出台《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打造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

广州科学城 图/贾自豪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麦婉华 通讯员曾妮 近日,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提出,广州科学城要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造中心”总体定位,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引擎、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

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实现五个方面大变化,R&D占GDP比重提高到6%以上,建设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培育形成100家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单打冠军……

未来几年,广州科学城将开展空间扩容提质,规划面积扩大至145平方公里,打造活力迸发的科技创新核,建设协同发展的创新产业区、创新服务区和创新拓展区,构建产研融合的科技创新集聚轴和先进制造业提升轴,形成“一核三区两轴”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另外,《行动方案》核心围绕“科技创新”做文章。到2023年,力争建设1个以上大科学装置、10家以上中科院系列科研院所、100家以上新型研发机构和国家级企业创新平台,R&D占GDP比重提高到6%以上,主要创新指标位居国家级高新区前列。为达成上述目标,《行动方案》聚焦科技基础设施、一流科研机构、产业技术平台三方面来“下任务”。

一流的智造中心要有一流的产业集群,才能在国际产业链中奠定全球地位。《行动方案》明确指出,广州科学城要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世界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到70%以上。

打造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产业创新是基础。《行动方案》提出,要在广州科学城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培育一批“中国智造”标杆企业,建设世界顶尖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顺应全球经济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行动方案》提出,因企制宜推进“机器换人”,打造一批“无人工厂”“无人车间”示范项目。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打造一批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示范工厂。

广东出台《广州科学城创新发展行动方案》打造工业总产值“万亿”强区

全球最大机器人企业日本发那科公司华南地区总部基地在广州科学城开业。图/李剑锋

此外,广州科学城还将布局实施产业路径创新工程,对传统工业企业新一轮技术改造,完善氢能、智能汽车、健康食品等产业布局,促进石化、汽车、食品饮料等产业优化升级,重塑制造业的技术体系、生产模式、产业形态和价值链条。

“实施团队带头人全权负责制,赋予战略科学家、产业顶尖人才用人权、用财权、用物权、技术路线决定权、内部机构设置权和人才举荐权”,为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行动方案》大力推进制度创新,提出打造与国际规则衔接的营商环境最佳实验地。

具体而言,《行动方案》要求加快创建国家级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综合改革试验,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加强与港澳规则对接,创建国家自然资源管理综合改革试点,鼓励土地复合利用、空间垂直兼容,构建激发创新、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热土。

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实现行动期内市场主体数量实现翻番,新增一批独角兽企业,培育形成100家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单打冠军,产生1—2家对全球产业格局具有重要影响的企业;形成一批走在全国前列的民营及中小企业品牌,打造“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先行示范区。

创新发展不能“闭门造车”,开放才能汇聚更多创新要素资源。《行动方案》突出开放创新,致力于将广州科学城打造成服务“一带一路”重要支撑区。一方面,要提升国际合作平台,深化与新加坡、以色列、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建立常态化交流机制和实体化合作平台。推动中国—沙特产能合作,鼓励企业开拓多元化海外市场,合作建设境外园区。

另一方面,要融入国际创新网络,加强与国际知名科学城的联系,建立广泛的人才培养、科研项目、学术交流合作网络;鼓励境外国际科技金融机构、科技行业组织落户广州科学城,支持区内企业建设海外创新中心。与此同时,广州科学城还要创新国际合作政策。

通过一系列开放创新举措,到2023年,广州科学城要全面建立国际化营商环境体系,投资贸易便利度进入国际前列,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PCT国际专利申请量1000件以上,设立境外海外研发机构或技术合作平台20个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