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

李振亚love


诸葛武侯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秉承着“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原则,继承着先主刘备未成的理想意志,多次北伐,打得体量是蜀汉数倍的曹魏政权,每次都狼狈不堪,甚至不敢与之交锋,只敢暗戳戳的组织防御。诸葛亮凭一己之力,让割据政权蜀汉成为了几乎一统的政权曹魏的噩梦。



那么诸葛亮病逝后,为什么曹魏不抓住机会,对蜀汉政权来上几次南征呢?尤其是诸葛亮一生劲敌司马懿为何终生不攻蜀国,难道他不打算报当年被诸葛亮打得“甲首三千”的仇了吗?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的心眼其实很小,史书也明明白白记载了司马懿的腹黑“外宽而内忌”,他对于诸葛亮曾经打得他被“甲首三千”的这种事情,自然是怀恨在心,不可能突然良心发现:仇人死了,就一笑泯恩仇了。这是没有可能的,这种大气量司马懿毫无疑问是不会有的。

事实上,在古代,敌方大帅或君主死了,就是我方趁势而起的大好机会,存在所谓的对手之间惺惺相惜的可能性实在是少之又少,像司马懿这种人,怎么看怎么不像是那种有大胸襟和大气量的人——历史上的高平陵事变,司马懿作为四朝元老,指着洛水发毒誓,说肯定不会对曹爽怎么样,说肯定保曹爽平安喜乐、富贵一生,可结果呢?转手就是“夷灭三族”的大礼包。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懿为啥不乘机报仇呢?我们刚刚上文噼里啪啦的分析了一大堆,似乎司马懿不去打蜀汉简直就是天理不容,于情于理司马懿都应该“宜将剩勇追穷寇”,痛打失去诸葛亮保护的蜀汉才对,可事实情况却是司马懿终身都没有再去征讨蜀汉,这到底为什么呢?

答案其实并不复杂,因为诸葛亮死后,曹魏这边的魏明帝曹叡马上就夺走了司马懿的兵权,给了司马懿一个有名无实的太尉虚职,失去了兵权的司马懿当然不能第一时间去狂扁失去相父的阿斗小朋友了,那么问题又来了,魏明帝曹叡为啥要解除司马懿的兵权呢?

现代人都知道最后是司马家夺走了曹家的基业,可当时的曹叡肯定是不清楚的,既然这样,曹叡为什么要这么提防司马懿呢?这要和魏武帝曹操有关系,当年魏武帝曹操的眼光那是出了名的狠辣,一眼就看出来了刘备和自己一样是当世豪杰、当时英雄,曹操对司马懿的看法也很准——曹操认为这个人虎视狼顾,将来也许会搞事情,于是警告儿子曹丕(当时曹丕和司马懿走得很近),曹操警告说:“此人不能托以军事,不然日后必然会干预你的家事!(原话是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很遗憾的是曹丕并没有太当回事,但是曹操的这位大孙子却和爷爷的看法一致,并没有记载说曹叡看到过史书当中关于爷爷对司马懿的评价,但是考虑到毕竟是皇帝,还是有可能看到过这种评价的。



所以,对司马懿这种人,魏明帝的态度很一致,那就是该用的时候用,一旦威胁没了,马上要闲置下来,说实话,这种使用方法用后来发生的历史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掌握了司马懿的正确使用方法。

但是魏明帝没过多久还是不得不再次起用司马懿,倒不是为了蜀汉,而是东北那旮瘩的公孙家造反了,按照魏明帝曹叡的思路借出征辽东的机会让司马懿这个糟老头子死在路上也是不错的主意,不过司马懿的命是真的硬,最后硬生生的熬死了魏明帝曹叡,曹叡死后,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死命的想把司马懿挤出政治中心,司马懿又忙着和曹爽斗智斗勇,直到抓住机会,一举发动高平陵事变,彻底废了曹爽为代表的宗室力量,所以司马懿根本没时间去进攻蜀汉。


夏目历史君


诸葛亮病逝后,司马懿之所以终身不攻打蜀国肯定不是因为爱和兔死狐悲。我认为司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国的真正原因有三个,下面让我给大家详细分析一下。


第一个原因:魏明帝怕司马懿做大,不让司马懿攻蜀。史书记载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想要一鼓作气攻打下蜀国,但是却被魏明帝给叫了回来。魏明帝为何会叫停司马懿的计划,因为魏明帝知道诸葛亮死后,蜀国人心不稳,司马懿很可能一举拿下蜀国,他怕司马懿在拿到灭国战争胜利的功劳后做大,脱离了他的掌控。


第二个原因,司马懿怕被鸟尽弓藏。司马懿在之后一直没有机会带兵攻打过蜀国,这里面有魏明帝提防他的原因,也有他自己本身就不想带兵攻打蜀国的原因,通过魏明帝之前叫停他的动作上,司马懿看出了魏明帝对他的不信任,所以他要做的是蛰伏,而不是跳出来消灭蜀国,然后再被卸磨杀驴、鸟尽弓藏。


第三个原因,司马懿忙着在朝中争权,抱着攘外需先安内的想法。司马懿在后三国时期一直在韬光养晦,开始重视家族在大魏的利益,没有曹操之后,司马懿敢漏出一些自己的野心,也敢在朝中争权夺利了,所以司马懿对蜀国的事情也不是那么上心了,也不会主动提出攻打蜀国,因为带兵出去就代表着远离朝堂。


以上三点就是我对司马懿为何在诸葛亮死后,再也没有带兵攻打过蜀国的原因分析。如果各位认为哪里有不妥之处,或者不全面的地方,欢迎到留言区留言补充,谢谢!我是历史白话君,关注我,观看更多历史方面的精彩回答!


历史白话君


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蜀军因为群龙无首,随即撤退。同时,蜀军还发生内讧,杨仪和魏延闹了起来,魏延逃走,杨仪派马岱追杀魏延。可以说,当时的蜀军,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这时候,如果司马懿乘势追击,发动大军碾压蜀军,蜀军一定无法抵挡,说不定当时就把蜀国给灭了。

就算一时不能灭,凭魏军的实力,只要此后连续不断地发动进攻,在没有诸葛亮这根主心骨的情况下,一定能够打乱蜀军,同时还可能引发蜀国内部动荡,这样也很容易找到尽快灭亡蜀国的机会。

(司马懿剧照)

可是为什么,司马懿却在这时候撤军了。而且此后一直到他去世的17年里,他都没有主动发动过对蜀国的战争。司马懿这样做,不是坐失良机吗?

我认为,司马懿却之所以不进攻,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不愿。

司马懿其实并不愿和蜀国打仗,之前之所以多次和蜀国打,都是因为诸葛亮挑战,他被迫应对。但是在应对的过程中,他始终坚持以防守为主,绝不主动攻击。以至于诸葛亮送他女人衣服,嘲笑他胆小,但他依然不为所动。

照理说,每个大臣都愿意打仗,因为打仗就可以建功立业,就可以拜将封侯,这是古代人的共同梦想。为什么司马懿反而还坚持息事宁人,不求有功呢?

其实,这是因为司马懿和古代将军们的梦想不一样。古代将军们是为了建功立业,拜将封侯,封妻荫子。但是司马懿的志向远大,不仅仅是要封侯,而是要获取天下。既然要获取天下,就必须学会藏锋。

当时司马懿已经掌控了魏国的兵权,但是还远远没到夺取曹魏江山,乃至夺取天下的时候。因此,当时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住,不让皇帝曹叡起疑心。

如果一味地攻击,曹叡势必会怀疑他有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剪除他的兵权。

(曹叡剧照)

二、不能。

说他不能进攻蜀国,是曹叡在猜忌他。

由于司马懿统兵多年,在军中的威权越来越大,曹叡也就越来越猜忌他,怕他拥兵坐大,把自己的江山给夺去。

但曹叡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因为只有交给他,才能退敌,才能打胜仗。所以,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就处在这样复杂的矛盾中。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希望司马懿和蜀军保持一种均衡。只要司马懿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可能做大。因此,当司马懿多次试图发动对魏国的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的行动。最后甚至派出大臣辛毗拿着杖节前往司马懿营中。只要司马懿想出兵,辛毗就拿着杖节站在大门口。

而司马懿也相当配合,故意多次做出想出兵的样子,等到辛毗出现,他立马就取消行动。他这样做,一方面表现出自己很听曹叡的话,曹叡让干啥就干啥;另一方面,又让他在魏军中保持了威信,不是自己不想打,是皇帝阻止,自己也是无可奈何啊。

正是因为曹叡阻止,所以司马懿就算有心进攻,也是不能的。

(诸葛亮剧照)

三、不空。

在诸葛亮去世以后,司马懿非常繁忙,他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又组织了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

这些战争,都是曹叡派他去打的。曹叡之所以派他去,一是只有他去,战争才能打赢。同时,打这些仗,司马懿不会做大。

因为一直在打这些仗,所以司马懿其实不空。

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接着他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取了曹魏的权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

四、不敢。

在他夺取了曹魏的实际政权后,为什么还说他不敢发动大军攻打蜀国呢?

因为他虽然夺取了权力,但政局不稳,国内有很多人不服,多次试图把权力夺回来。王凌就搞过一次,想拥戴曹彪,废了曹芳,同时把他给拿下来。在这种情况下,他当然不敢贸然出兵了。一旦出兵在外,没有坐镇朝堂,会发生什么事,谁也说不清。

所以,一直到去世,司马懿都不敢发动大军打进蜀国。


张生全精彩历史


当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下一步的动向,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千年谜团:司马懿为什么没有趁势去击灭蜀国?综合史料,仔细分析,有以下几点主要原因。

蜀道之难

有人说,诸葛虽死,姜维尚在。的确,诸葛亮将生平所学,都传给了姜维。但是姜维真正能学到几层,是个很大的疑问。其实,当时的姜维并非司马懿的对手;因此,司马懿所虑者,并非姜维也。司马懿不进攻蜀国,首先想到的是“蜀道之难”。蜀国有着天然的地理屏障,要进攻蜀国,越过这个屏障,是很困难的。司马懿是个步步稳走的人,没有很大把握的事情,不会轻易为之。

自保之策

俗语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司马懿深知此理。曹魏政权的核心人物,本来就一直视司马懿为威胁人物。倘若司马懿拼死力灭了蜀国,下一步等待他的必然就是被诛灭。因此,蜀国在,司马懿可安在;蜀国灭,司马懿则危。

平定内乱

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去,并不代表魏国就无事了。其实,当时魏国发生了好几起声势浩大的内乱。在行军打仗方面,魏明帝曹睿最相信司马懿,那么平定内乱的职责就自然落到司马懿手中。公元237年,就是诸葛亮死后的第三年,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贼势浩大,司马懿赶紧去迎敌。不过,这个公孙渊并非无能之辈,可以三两下就搞定。司马懿与之周旋,前后几乎花了一年的时间才剿灭他。其他几起规模较小的内乱,也都要耗费时间去平定。

静候时机

司马懿最厉害之处,并非兵法,而是其心态和耐力及忍辱力。无论什么情况之下,司马懿都可以保持冷静的心境。而其耐力,在诸多事例中都有体现。至于其忍辱力,诸葛亮送女人衣服给他,他笑着穿上的事例,则体现的淋漓尽致。作为“冢虎”的司马懿,其实一直在静候时机。什么时机呢?就是夺取曹魏政权的时机。终于,这个时机到来了。

当司马懿平定内乱不久,收到一份紧急诏书,原来是魏明帝曹睿发来的。魏明帝病入膏肓,死在旦夕,急请司马懿入朝,并托孤给司马懿。司马懿当然连连答应。曹睿一死,司马懿心中的大石终于掉了;如今在朝中还算个敌手的,唯有曹爽。不过曹爽岂是司马懿的敌手,司马懿微施小计,就灭了曹爽。从此,司马家族挟8岁的天子曹芳以令诸侯,重演了当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一幕。没过多久,三国灭亡,晋朝建立。


58同镇王封街站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为何终身不攻击蜀国?不是司马懿爱屋及乌可怜诸葛亮和蜀国,更不是对刘禅抱有好感,投桃报李。而是实在有他难言的苦衷。

其一,蜀国不是说打就能打的。俗话说,天下未乱蜀先乱,天下已治蜀未治。说的就是蜀国这个地方不容易安定。为什么?因为蜀国有它无可比拟的地形优势。四川盆地,四面环山,就像一圈天然的城墙把天府之国围在中间。你打它吧,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千里蜀道就够你喝一壶。你不打它吧,它完全可以关起门来发展,自给自足,丰衣足食。君不见司马懿的爱徒钟会,在占据蜀地之后也禁不住诱惑企图割据自立,反叛魏国。所以蜀地难克,也难治,司马懿还没有足够的实力解决这个对手,这是他终生不攻击蜀国的最根本原因。

其二,战略条件不允许。诸葛亮去世时,虽然蜀国孱弱,但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然形成,彼此之间都是一个平衡。且不论是否能够拿下蜀国,就算能,在攻击蜀国的过程中,吴国也绝不会坐视不管。趁虚偷袭也是必然。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辽东还有一个强劲对手需要解决。司马懿征辽东前,天下实际上是四国并立。魏蜀吴之外,在辽东还有公孙家族长期经营的独立王国。这块土地长期与曹魏集团貌合神离,到公孙渊手上更是自立为燕王,处于魏国大后方,眼看成为曹魏的肘腋之患。这样的威胁更胜于蜀国和吴国。所谓攘外必先安内,曹魏集团所以派司马懿北征辽东而非发起对蜀国的灭国之战。

其三,司马懿个人的政治盘算。所谓飞鸟尽良弓藏,没有诸葛亮七出岐山不断地发起阀魏战争,司马懿在曹氏宗族的怀疑和打压之下不可能掌握军权。诸葛亮去世后,姜维有过之而无不及,先后发起十次北伐战争,虽都未对魏国构成实质性威胁,但给了司马懿以足够理由掌握军权以抗蜀。某种意义上讲,司马懿能够得势,一方面怪曹操后代及曹氏宗族确实太次,一代不如一代。另一方面,确实也应该感谢蜀国几代掌权人孜孜不倦地阀魏。如果没有了这样的外部牵制力量,司马懿很可能被封杀于曹魏内部。空城计司马懿并非没有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只是司马将计就计放过对手一码罢了。所以蜀国的存在是司马懿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主观上不愿意灭蜀。当然,最后一种原因只是参考,毕竟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还是靠边站,是否阀蜀这种军国大事他说话的分量还是略显不足的。



周周说古今


司马懿🐴不是不敢,而是没时间也没精力,从战略意图上看北方统一南方是大势所趋,只要稳定了曹魏内部,控制了曹魏政权,蜀国也好、吴国也罢,不足为患!天下归一,只是时间问题,但必姓司马!


司马懿要的是稳定、不折腾,控制曹魏政权,休养生息、屯田生产、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耗垮对方、削弱对方的有生力量,再行攻伐之策那就是水到渠成!

司马懿也是战略大师,看的是大局,只是认为没必要而绝不是不敢!


观海听涛164


诸葛亮曾多次北伐皆未成功,在第四次,第五次时终于遇到了对手司马懿,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才能,所以一步一行非常谨慎,后诸葛亮终于逝世,蜀汉经过多次的北伐。国力十分衰弱,但这是司马懿并没有攻打蜀汉,反而开始巩固自己他的军权,他深知是诸葛亮的存在成就了他在曹魏心中的地位,他知道一旦诸葛亮死了,自己就会成为曹魏的威胁,而且他的志向并不是成为辅佐曹魏的能臣,他一直都渴望一统天下,于是他开始控制曹魏的军权。

当然这只是一部分的原因,另一个原因则是司马懿自身难保,需要和曹爽争夺兵权,因为魏明帝去世前对他和曹爽两人都进行了托孤,所以他必须除掉这位托孤大臣,而曹爽确实也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很快败了下风。 但是司马懿并没有取而代之,这说明他还是顾全忠洁的,只是他的后代子孙取得曹魏天下已经是历史发展的结果了。司马家族取得政权后,司马昭很快指定了战略,最终覆灭了蜀汉,不得不说,这也是局势所向了。


艾家儿


当年,刘表借荆州给刘备,刘备驻守蜀州,诸葛亮六出祁山都无功而返,原因一样:蜀州虽然易守难攻,同样也难攻打别的诸侯,这跟地理位置难以大规模东征,经济不是特别发达,无法持久提供战争所需补给,高级人才缺乏有关。我一直认为,诸葛亮(死于234年)不选荆蜀未必输,入蜀一定死路一条。

诸葛亮刚死的时候曹魏还是有一批忠实粉丝,司马懿最大的敌人来自曹魏内部,内部斗战消耗很严重。从诸葛亮六次出祁山无功而返就知道,完全没有必要主动消耗自己实力,去夺取蜀。

再来看看这几个政权灭亡的时间和司马懿活着的时间,他活着还没有搞定曹魏: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曹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

东吴(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

可以看出司马懿思考的系统性和严密性,这个结果刘禅也看到了,我们不能说刘禅昏庸,只能说刘禅明智。天下归于司马家是必然。




吴抒文


司马懿不伐蜀,并非敢不敢的问题,而是值不值的思考!

历史上篡位的家族很多,但名声最差的就是司马懿一家了。在曹操、曹丕、曹睿这三代领导人时期,司马懿的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对于皇权是没有说不的能力的。即使到了曹芳继位的初期,司马家也并非一支独大。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司马懿提出建议想乘机攻蜀,但曹睿没有同意。235年,司马懿晋封太尉。238年率兵平定辽东公孙渊。当年冬月,曹睿突然去世,司马懿成为托孤大臣之一。另外还有大将军曹爽、且排名第一,又是宗室。曹爽是排挤司马懿的,于是给了太傅的更高职务,让他交出兵权。在这个阶段,司马懿虽然参与朝政,但更多采取了退让忍耐,从而麻痹了曹爽。244年,曹爽带兵进行了一次伐蜀,无功而返。接下来曹爽专权的行为越来越明显,247年还软禁了郭太后。这时的司马懿已经面临危险了,继续忍耐、装病、装快死了。于249年突然发动高平陵之变,诛杀了曹爽三族,从此政归司马氏。251年司马懿去世,卒年73岁。


从这些时间和事件看过来,17年间,司马懿主要在面对和解决曹魏内部问题。以曹睿的死为分界点,之前是如何自保荣华,之后是看到了机会,以退为进。至于伐蜀,时机还不成熟,毕竟对于其家族来讲“攘外必先安内”才是利益最大化。

司马懿成功的第一秘诀是——长寿!


几苇渡


司马懿不是不敢,而是不愿。如果司马懿是魏国的皇帝,我想他第一时间,就是趁诸葛亮去世,进攻蜀国。但司马懿并非象曹操一样是魏国的实权派,虽是托孤重臣,但他一直受魏国皇帝的猜忌与其他权臣的排挤,不得不想尽办法明哲保身,甚至装病示弱,以避免加害。司马懿的主要精力是保身,而不是替魏国卖命,完事后被卸磨杀驴,兔死狗烹。这就是司马懿为什么不进攻蜀国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司马懿把蜀国当做一张牌。诸葛亮在时,魏国无人是诸葛亮的敌手,只有司马懿,所以司马懿用诸葛亮保存生命。魏国皇帝和权臣不能杀了司马懿,因为杀了司马懿,蜀国诸葛亮进攻怎么办?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姜维、费祎、蒋琬等人把持了朝政大权,而司马懿照样将其当做保身的一张牌,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魏国一直处于守态。其实对于司马懿来说,这就是最后的结果。只要有外患,就有司马懿存在的价值。因为曹爽等人虽是曹氏宗亲,但打仗上是草包。司马懿的价值在于深谙兵法,真有边境有难,用得着司马懿。这样,司马懿得以腾出手来,处理内政,把控朝政,终于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将朝政大权揽在手中,为司马氏打下晋室江山奠定了牢固基础。至于处理蜀国和东吴,那就交给后代司马师和司马昭去办了。这两个儿子继承了司马懿的衣钵,本领上比乃父一点不差。

春秋史社,专注于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喜欢历史的小伙伴请关注“春秋史社”,有问题欢迎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