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停歇的脚步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导弹核武器研制取得重大进展,地地导弹作战基地建设摆上军委、总部的议事日程。1964年3月16日,中央军委成立了以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组长的导弹作战基地建设专门领导小组。建基地,第一步是要选址勘察。我军第一支地地导弹作战基地勘察小分队由此诞生了。

砺剑春秋 | 永不停歇的脚步

作战基地选址勘察是一项艰苦繁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根据导弹战技术性能、部队编制、作战方针等,反复研究论证,形成适应我国国情、武器性能和战备需要的导弹基地建设方案。既要符合军委提出的“山、散、洞”要求,还要合理布局,综合考虑水文、地质、气象、交通、移民多少等因素。普查任务之重、选点勘察之难超乎想象。

1964年秋冬之交,东北山区已是朔风凛冽、滴水成冰,小分队首次踏上漫漫勘察路。当时某型导弹控制系统是无线电遥控,老前辈形象比喻为带“尾巴”。

发射阵地定位后,要在它正后方20公里以外选择遥控阵地,还要与主射向一致,中间不能有遮蔽物,并且遥控阵地上无线电天线的基线不能少于20米,架设前要把山头推平。勘察组爬遍发射阵地后方的所有山区,仍然一无所获。

大家开会讨论研究对策,一致认为,一方面要继续努力设法完成任务,另一方面要建议设计部门和生产厂家研究改进导弹控制系统,去掉“尾巴”。这不仅是为了解决勘察遇到的难题,更重要的是为适应实战需要,因为带“尾巴”的导弹,在战争中是难以生存的。通过科研部门多方努力,问题很快得以解决,大大降低了工程量。

砺剑春秋 | 永不停歇的脚步

除了要克服遇到的一个个技术难题,勘察组最常见的状态就是行进走路。张爱萍将军亲自与勘察组一起钻山沟、穿林海、跨雪原,风餐露宿,爬冰卧雪,每来到一个点位,都要对当地的山体、地貌、等高、坡度和石质进行详尽考察。

当时使用的是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图,大多为旧版本,跟实地对照有不少差错,如有的高地既无名称,也无标高,一般术语叫无名高地,但多了就难以分辨。

有的村落有名无实,有的则有实无名,这就只能按形象特征命名,于是就出现了葫芦沟、黑瞎子沟、将军石、屏风岩、木棉村、蘑菇石等妙趣横生的地名。将军石的称谓还有段故事。

当勘察组行进至果松川时,山顶一方傲然挺立的巨石深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只见那巨石酷似身经百战的将军临阵远眺,犹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勇。

张爱萍触景生情,手指巨石感慨道:“多像一位镇守边关的将军啊!”自此,“将军石”的美名传开,成为驻守在这里的一代代导弹官兵进行优良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砺剑春秋 | 永不停歇的脚步

走的多了,勘察组既对脚下的土地烂熟于心,也在经年累月的工作中沉淀下厚重的感情。在大山里前行,人人手中都有一根棍,别小看这根棍,那可是勘察组的“功臣”。

长白山里有一种叫“五步龙”的毒蛇,当地群众说这种蛇会飞,头上长角,尾部有爪,身有五花鳞,生得一副怪相,毒性很大,人被咬后行走不过5步即死。当地群众每年都有被蛇咬身亡的,大有谈蛇色变之感。

其实这种蛇行动迟缓,勘察组有位同志就用木棍打死过一条,但如果不注意被咬伤,一般蛇药也的确无济于事。开始用的木棍是随便砍一根树枝,用后就丢。时间一久,人就离不开棍了,逐渐注意选材加工使之艺术化实用化。

从材料上分,有长白山的野枣藤、龙骨木;从制作样式来看,有龙头拐、鸟头杖、文明棍等,休息时加工棍子也成为一种乐趣。山沟里的小河或小溪,因山高林密,阳光照射时间很短,水中的石头长满青苔,非常光滑。

在山里行进绕来绕去,一条河要过数次甚至十几次,一不小心就会滑到水里去,摔倒后真是千姿百态,常常引人哄堂大笑。大家边走边评论,谁摔得姿势最优美,周身的疲劳顿感消褪不少。

砺剑春秋 | 永不停歇的脚步

勘察组永不停歇的脚步,为我军第一个地地导弹作战基地建设提供了数据详实的资料、科学完备的方案,为后来的战略导弹部队阵地勘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树立了一流的工作标准。

刘道远、刘广锋、张彪撰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