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窑洞变“新房”镜头纪实贫困村搬迁前后


娄烦县马家庄乡羊圈沟村是当地有名的贫困村,原有贫困户31户,贫困人员共87人。为了推进当地的脱贫工作,提高贫困人员的生活水平,在省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努力下,村民们搬进了新的住宅。新的农村有了新面貌,村民们也都重新过上了新的生活。图为原村全貌。|主编:刘昱|责编:张春颖 王琪|山西新闻网特约摄影师:郭世民

为了推进太原市娄烦县马家庄乡进善村脱贫工作,提高贫困人员的生活水平,在省政府和当地有关部门的努力下,建起了3335平方米的村民住宅和485平方米的公共配套设施。村民们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也为新的农村焕发了生机。图为新村全貌。

村民郑白公搬迁前就住在这间土窑洞里,依山而建,大多都是祖传的,是之前的老人们留下来的,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他们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基础环境条件和生存条件极差,为他们的生活带来了十分的不便。


窑洞里土墙皮多处脱落,采光条件一般,各种家具凌乱堆放,擦得铮亮的大锅盖却十分引人注目。在这样的环境中,吃水是最大的问题,他们需要把水存储在瓮中,起灶烧水,等待的时间长,十分的不方便。但就是这样的居住条件,他们世代而居,这样生活已有几十年了。

在搬迁后新的住房里,视野十分开阔。郑白公说现在都用上了电磁炉、电水壶等现代化的器具烧水、做饭,非常快捷方便,最重的的是卫生条件得以极大的改善。屋里再也不会乌烟瘴气,灰尘飞扬,这是以前想也不敢想象的事情。

住上新的房子,郑白公很珍惜,每天都要打扫一次院子。按照本村的贫困人员分房政策,每人可以分得25平方米的居住面积,郑白公一家分得三套房屋,这是根据他家五口人的人数分配到的住房。院子宽阔,视野开阔,人们的生活也有了新的开始。

图为郑白公与邻居在她的新房里聊天。宽敞明亮的客厅,崭新洁净的家具,让郑白公不敢想象这样的生活。从她们的笑容里和聊天中,让大家不仅看到了现代农村村民们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向往的生活态度,同时也看到了一个崭新农村的精神风貌。

对面半山腰上印有“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标语,这是村民们对党的感恩,对国家的感恩。正是有了党和国家的关注、政策,才让他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迈向了新的开始。郑白公说:“这代表着全体村民的心声,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

在羊圈沟村的贫困户中,只有四家是平房,其他三十多户都是世代居住的窑洞,在未搬迁前,早已破旧不堪,十分影响当地村民的生活。姚宣明是此次新搬迁的村民之一,未搬迁时土窑洞已经破败不堪,吱吱呀呀的门板,漏风的窗户,环境极差。图为他在土窑洞前扫地。


透过漏风的窗户,土窑洞斑驳的墙壁显露出来,为了遮挡掉落的墙皮,墙上贴着各种挂历海报。未搬迁前姚宣明就在这样的窑洞里居住。据姚宣明介绍,所住的窑洞由于依山而建,都属于危房,所以最大的担心就是窑洞倒塌时,会发生人身安全。

搬迁到新的住房后,光线好了,视野也开阔了,电器设施也多了,生活变得便捷起来。图为姚宣明在厨房用电水壶烧开水。姚宣明说:“现在的生活不仅仅是吃水做饭问题得以解决,衣食住行问题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党和政府的政策,让我们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

姚宣明老婆到大同看护孙子,现在的家里只有他一人,现在休闲时,他能够看看电视打发时间。以前在窑洞中,他们看的都是卫星电视(即那种锅形的),需要不停的找信号;现在手中只要有遥控器,想看什么频道都可以,这是以前不敢想的事情。


在儿子的新房里,姚宣明指着儿子的结婚照,幸福的说:“儿子和媳妇在大同工作,不久前刚给我们生了个孙子,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好了。”生活越来越好,让村民们每个人对未来都有了新的期待,物质生活的丰富,让他们更加的感恩这个时代,感恩党的正确领导。

现在的村子与太钢建立了合作关系,村民可到太钢万亩油松基地耕地、种树,每亩收入200元,年分红7000元。此外,村里还大力发展种植中药材等植物,带动本村贫困户脱贫致富。搬迁后的村民们不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还有了可以工作的机会。大家在新的地方安居乐业,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憧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