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博園,相約八月“花好紅”

綠博園,相約八月“花好紅”

都勻臺效果圖

抓工期保質量主展館建設如火如荼

蒙幫婉

春日裡的綠博園,是別樣美麗的風景。陽光明媚、春風徐徐,建設工人們搶抓工期,白天黑夜,加班加點。3月7日,記者來到綠博園,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中,主展館雛形初顯。

據綠博會指揮部建設組組長鄭新順介紹:作為綠博園重點工程項目之一的主展館,自2月15日復工以來,已完成工程進度的60%。主體建築一層已經建好,其中G1、G2、G3區鋼結構基礎澆築已完成安裝工程量的15%。

鄭新順說,作為主要展區,主展館的設計目的是對環境的修復,同時對近年來中國綠化成就進行展示,在這裡,能夠見到中國的綠化成就。

受疫情的影響,綠博園的建設延遲過一段時間,自復工以來,建築工人們加班加點,把時間搶回來,把損失補回來。

“也不能光快,我們要在快的同時保證工程質量。”綠博園主展館建築工人張文剛告訴記者,搶工期是一方面,但是最重要的是要保證質量。

從早上七時到晚上十時,每天,張文剛要在工地裡待上10多個小時。“累肯定是累的,但是能夠參與到綠博園建設中,我們心裡都很高興。”張文剛說,他們一行10多人從四川過來參與綠博園的建設。

2月26日,張文剛從四川回到都勻,在隔離了一段時間之後,他開始復工。“因為大家都想早日把綠博園建好,復工以來,進度真的非常快。”張文剛說,最近一段時間,主展館的建設可謂是一天一個樣。“看著園區的變化,我們心裡成就感滿滿的。”

“工地裡每天都會給我們發口罩,檢測體溫,進出都作登記,因為這些措施,我們工作起來很安心。”張文剛告訴記者,除了做好建築工作,他們還很注重疫情的防控。

做好防疫工作,保證有序復工,綠博園項目建設指揮部除了嚴格實施省州市對復工復產的工作要求之外,還根據自身實際,制定相應措施。

“重點地區來的人員,我們採取了隔離和做核酸CT的方式進行檢測。在集中性施工的地方採取了錯峰施工的方式進行復工,現在主要是加快主展館的建設進度,原計劃主展館需150人,現在有80人在施工。”綠博園項目建設指揮部建設組副組長陳益立說。搶抓工期,搶進度,保安全,綠博園正在有條不紊的建設中。

都勻臺酒店有序建設中

韓延潔

近日,記者一行駕車從綠博園東入口駛入,看見園裡除了如火如荼的施工場景外,還有楊柳依依、桃花灼灼的春天景色。汽車越過一個陡坡後,來到綠博園的至高點——都勻臺。站在施工現場,迎著春風,頓覺心曠神怡。

記者從綠博園作戰指揮部獲悉,都勻臺酒店是一座高端的、隱於山林的酒店,位於綠博園至高點,所在地山體自然幽靜、視線開闊,可觀湖觀園,是可觀賞綠博園核心區全景的最佳地。都勻臺酒店總建築面積6595㎡,由客房和餐飲中心兩部分組成,客房隱於山林中,面積3841㎡,共有42間,餐廳面積2754㎡,山頂處餐飲中心可對外提供預約服務。

在設計上,都勻臺酒店將生活化、人情化的民宿特色引入精品酒店的設計中,並進行延伸與挖掘。酒店與山體景觀緊密相連,將山體退臺建築、都勻文化和現代建築融為一體綜合設計,通過依山就勢的規劃設計,形成層層疊落的空間形態,在減少土方的同時實現豎向的空間開合體驗,由高及低漸入佳境,遊客站在客房窗戶邊,美景盡收眼底。

都勻臺酒店作為綠博園七大主建築之一,原計劃今年5月底完工,因受疫情影響,工期推遲至7月上旬。從2月15日起,按照成熟一個復工一個的原則,綠博園建設項目已逐步復工。目前,已完成都勻臺酒店鋼結構安裝220噸,佔鋼結構總量的33.8%。

驚蟄過,春將半。建設者們正加足馬力,綠博園一天一個樣。我們期待八月金秋,相約綠博盛會。

“雲上梯田”即將呈現

朱麗

綠博會,一場定位為“綠水青山新畫卷,生態文明新標杆”的綠色盛會。黔南,一個山明水秀,富有靈性與生態氣息的山水家園。這場盛會,讓黔南踐行生態文明、綠水青山的使命更具意義。

復工後火熱的建設氛圍讓綠博園更顯勃勃生機。在副展館,記者看到現場木架交錯,工人正在進行室內裝修。“我時刻待命著,收到復工通知就馬上來了,工期緊,得抓緊時間。”在副展館,正在為鋼材刷漆的工人蒙延亮一邊忙著手上的工作,一邊與記者聊著。

副展館原計劃5月5日完成主體工程,5月15日完成室內外裝修,5月20日完成周邊景觀、綠化、鋪裝工程。

作為綠博園的主建築之一,副展館的設計將梯田劃分為水田、稻田和草地,道路順應梯田走勢,建築形式和水上棧道模擬梯田的形式採用柔美曲線,整個建築和景觀設計與梯田景觀融為一體。

副展館整體造型為雲上梯田,採用曲線設計。“因為建築整體屬於異形建築物,所以施工時精確度要求高、難度大。”綠博會指揮部建設組組長鄭新順告訴記者,副展館整體是連續的曲線而非單一曲線,使得難度更大,在建築過程中,每個細節都要經過反覆確認,尤其是測量過程中更力求精準,建築整體要求高,難度大。

副展館佔地面積3243平方米,共有三層,由於設計的主要功能是生態技術體驗,綠色生活館,因此也被稱為綠博體驗館。

“就如其名字,副展館是一個展館,同時用於舉行會議,大型會議及展覽在主展館,小型的則在副展館。”鄭新順說道,副展館整體像一個“雲朵”造型,也是其外觀上的一大特色,建好後從遠處看,就像雲朵一般,體現貴州的山水本土特色,也體現生態的理念。

綠博園花園餐廳多項建設同步推進

牟泗亭

久居於都市的人們,總想給心靈尋求一個出口,在都勻,正在加緊建設中的綠博園,就是這座城市最美的後花園。其中,綠博園內的花園餐廳,採用現代化的玻璃幕牆,通透大氣、簡約時尚,與綠博園自然雋秀的氣質融為一體。未來,花園餐廳既能滿足人們味蕾上的享受,視覺上也是超凡體驗。

近日,記者走進綠博園建設施工現場,看到花園餐廳的鋼架結構吊裝、地梁、擋牆施工以及消防水池混凝土搭建的工作正在同步推進,施工方正在爭分奪秒的搶抓主體結構進度。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花園餐廳的主體結構還需要施工一段時間。自復工以來搶抓工期,花園餐廳的鋼結構吊裝人員已經全部到齊,鋼架結構已初具雛形,目前完成花園餐廳鋼結構安裝550噸,佔鋼結構總量的79%;這一週花園餐廳鋼結構安裝量將達到90%。待主體結構出來後,緊接著就是幕牆、裝飾裝修。

綠博園花園餐廳項目作為綠博園重要的配套設施之一,集生態餐飲,休閒娛樂,旅遊觀光等多項功能為一體。建築面積4273平方米,建築高度8.95米,分為地上2層,地下1層。花園餐廳以黔南民族銀飾手環,梯田花海為設計理念,詮釋綠色生態,美好生活,綠色文化,突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它的設計注重對地域文化,民族風情,特色文化的表達。

花園餐廳的外立面一圈全是玻璃幕牆,遊客可以上到屋面上觀光,而且屋面上有花園。餐廳內部設計了花海等景觀點,遊客在就餐的時候,或者在屋裡休息的時候都可以欣賞到周邊的風景。

花園餐廳現計劃是4月10日完成主體工程(含土建和鋼結構安裝),4月30日完成室外裝飾工程(玻璃幕牆),5月30日完成室內裝修和周邊景觀、綠化、鋪裝工程,5月28日完成樓宇亮化工程。讓我們翹首期待這座城市裡的花園餐廳如約而至。

施工難度大擋不住綠博塔建設進程

朱麗

運輸車來來往往,工人們埋頭專注。走進綠博園,即使陰雨綿綿,依舊攔不住復工後的建設熱情,也擋不了她出落得亭亭玉立的腳步。青山若隱若現,山上的綠博塔卻格外搶眼。

按計劃,綠博塔將於5月4日完成主體工程(含土建和鋼結構安裝),5月30日完成室內裝修,6月20日完成室外裝飾工程,6月20日完成周邊景觀、綠化、鋪裝工程。

綠博塔主要以都勻文峰塔為原型,建築高度81.9米,共設計9層,塔身是鋼結構。作為綠博園的七大主建築之一,其緊扣綠色建築概念,體現清潔節能、生態環保、現代科技感等理念。

位置在核心區,地理位置高,建成後,遊客可以走進綠博塔,在綠博塔內觀看綠博園的整個景區。這是綠博塔的優勢,與此同時也為實際施工帶來系列難題。

“主要難度在於基礎施工問題。”負責綠博園公共項目工程質量和工期督導的州住建局總工程師徐曉雲告訴記者,比如打樁時,在一個地方或隔一米挖一個坑,結果完全不同。因此,在處理綠博塔基礎的過程中,就先後多次召集地質、設計、結構等方面的專家召開專題會議,並多次進行專題研究。由於地勢較高,前期在材料運送等方面都受到影響。

地勢較高,地形條件複雜,建築本身具特殊性,在結構設計、施工過程以及技術上都有較高要求。為達到預期效果,需要施工單位、設計單位等密切配合,使工程按照預定的設計目標、相關要求進行。“受疫情影響,工期更緊,得加快步伐。”徐曉雲說。

作為綠博園的標誌性建築,綠博塔具有特殊作用,為了體現本土特色,同時滿足現場施工可行性,前期的方案設計也非常關鍵。

徐曉雲告訴記者,建築技術性較強,因此方案會不斷變化,經多次篩選確定後,具體實施時對不同情況要組織專家進行評審評定,針對現場實際不斷完善,綠博塔的方案就前後多次經專家評審。

遊客服務中心初具雛形

謝義將

春意料峭,雲霧繚繞。3月7日,記者走進綠博園,來到遊客服務中心建設現場,只見建築依山而建,掩映於林間,與周圍自然景觀完美融為一體,鋼架林立,已初具雛形。

“自2月15日復工以來,整體結構安裝量已達到65%,其中鋼結構安裝240噸,佔結構鋼總量43.3%,目前現有的材料已全部加工完,等新的材料運來,就能快速構架裝修。”綠博會指揮部建設組組長鄭新順向記者介紹,由於前期受疫情影響較大,材料運輸、人員復工、機械設備等存在困難,工期耽誤了一個多月,如今已安全有序推進復工,全力加班加點、全面搶抓工期,要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

遊客服務中心集遊客接待、產品展銷、餐飲休閒、人員辦公、消防安全、信息管理等多功能於一體,所需要的配套設施繁多複雜,建成之後也是人流彙集的地方。“一個給遊客提供好服務的地方,也是一個重要的觀賞景點,遊客服務中心充分融合黔南元素,展現黔南特色。”鄭新順說。

遊客服務中心以綠色全生態理念展開設計,採用山峰高低錯落的概念,完美利用黔南山脈眾多、重巒疊峰、綿延縱橫、山高谷深的山形地勢,營造出人類活動與自然景觀的完美融合,使建築融於自然風景之中,與地域文化氛圍相融合。通過採用風傘生態設計原理,形成自然條件下的空間,夏天在傘下休閒納涼,冬天利用被動設計節約能耗,體現出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非凡之境,集服務與觀賞於一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