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闹饥荒的时候,为何不捕鱼打猎呢?

逻辑文史游


在古代饥荒爆发的时候,除非有强制命令的限制,要不然人们是不可能拥有捕鱼、打猎的条件,而宁愿挨饿也不去打猎、捕鱼的。

大家不要说吃太多肉、吃太多蛋白质对人体造成的影响不好,在那些恐怖而饥饿的年代,能有东西吃就算不错了,又哪里有资格挑三拣四的?


首先我们可以来了解一下古代饥荒爆发时人们的生活有多悲惨。

一般来说,比较轻微的饥荒只要省吃俭用一点,基本就能过去了。

如果是比较恐怖的饥荒,情况就有所不同。

严重的饥荒,根本不是省吃俭用就可以度过的。

人们在严重饥荒中的生存

在饥荒比较严重的时代里,人们会慌不择食地用一切能填饱肚子的东西填饱自己,这些东西包括了草根、树皮、观音土,甚至还有人本身。


其中,观音土就是我们所俗称的高岭土,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瓷器,都是由细腻的观音土烧制而成。

在古代人们实在饿得撑不下去的时候,人们就会去挖这些观音土,用筛选出来的细腻观音土当成面粉去制作面食食用。

由于这些观音土是不可消化的,所以如果人吃得太多观音土的话,那他们就会在便秘的影响下导致肚子膨胀起来,严重的,会被生生憋死。

从观音土的危害这么大仍然有那么多人在灾荒年代食用的状况,我们就可以知道人在饿到极点的时候是有多么慌不择食了。

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人们绝对没有挑食的资格。

如果人们有选择,他们肯定是会去选择打猎或者捕鱼的。

而要说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去吃土、吃树根,也不打猎、捕鱼,我觉得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条件。

饥荒中,人们有条件是会选择打猎的

打猎和捕鱼其实都是需要自然条件的,一般来说,猎物都生存在树木茂密的山林中或者一望无际的草原中,只有这种条件才适合它们生存下去。


至于一些人类耕种、居住的地区,则由于人口实在太过于繁多,野生动物是生存不下去的,毕竟它们一出现就会被人们抓起来给吃掉,又怎么可能生存繁衍得下去?

而我们要清楚,一般发生干旱、饥荒的地区大多数是黄土高原或者关中平原之类的中部、西北地区,在这些地区里,山林稀少,人们想找寻到一些野味是很困难的。

要是灾区拥有条件适宜的山林,那么必然会有不少人去打猎一些动物来填饱肚子。

当然,这些人中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打猎、捕获野味的技巧,要让那些习惯在田间地头耕种的百姓们去山林中打猎,其实就跟让我们现如今的上班族去山林中打猎一样,最有可能遭遇的就是失败。

因此在这方面的限制下,会有不少人放弃这种想法,于是接下来就只剩下了有把握或者想尝试一下的人。

古代有能力捕鱼的人很少

捕鱼更不用说了,人们首先需要在江、河、湖、海、溪流的旁边,才能捕得到鱼。

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古代并不是每个人都居住在这些水源旁边的。

很多人居住的地区,顶了天了也只有一些小溪流、小河流、小池塘,而这些水源由于体量比较小,因此所能滋生的鱼类数量是非常少的。

人们如果要从其中捕鱼,那么这些水源只能供应少部分的人,如果在这些小水源中捕鱼的人达到了一定数量,那么这个时候,水源中的鱼就会被全部抓光、大家就得继续饿肚子。


最重要的是,古代饥荒大多是由旱灾引发的,当人们饿肚子的时候,这些体量较小的水源其实早已经干涸,这时候人们想找到点水喝都是难题,更不用说捕鱼了。

而像是一些鱼类承载量比较大的江河湖海,情况就会有所不同。

由于这些水源的体量巨大、很少会发生干涸,所以完全足以支撑古代百姓们在其中捕鱼食用。

不过,在这些地方捕鱼非比寻常,没有专门的船只、没有专门的捕鱼工具,人们是很难在这些水源中依水为生的。



除非是想以钓鱼的方式静静坐在水边大半天,靠运气钓上一些少得可怜的鱼。

因此,这些大体量水源附近,其实只有少数以往一直以捕鱼为工作的渔民们才有资格凭借水中丰富的鱼类过上一番温饱日子。


孤客生


关于这样的问题,我小时候听奶奶说过。

1942年河南大饥荒,3000万人受灾,饿死约300万人。从1941年开始,一直到1942年五月,整个河南就没有下雨。大地干裂颗粒无收,这中间还飞来了大量的蝗虫,把庄稼都吃光了,当时连绿叶都很少见。

老百姓饿的什么都吃,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后来连树皮都揭了吃了,再后来吃衣服、吃棉花、吃观音土,吃这些东西肚子就会涨的像皮球一样,很多人拉不出来,不久就会死。


我奶奶说人都饿疯了,村子里还有人交换孩子吃,当然换的都是已经饿死的,其中有个老爷爷拿自己孙子换的,他吃过肉后,也可能是恐惧,也可能是别的原因,他整整大哭大叫了一个晚上,整个村的人都被他那凄惨的叫声吓的睡不着觉,可怜第二天他就死了。

当时村子里的人大都选择去地里挖一些植物的根茎,回来晒干磨成粉,做成窝窝头,或者煮成糊糊吃,后来好多村子的人就大批的逃亡,要饭去了陕西。

关于闹饥荒为什么不去水里捕鱼这个问题,

我想大家都想到了,长时间的干旱,河里和池塘里的水都干了,没有水哪里来的鱼呢?


即使在有水的情况下,

1、河里的鱼也不好捕捉。人都饿得没有力气了,鱼儿又那么机灵根本不好抓。捕捉鱼也得有渔网、渔具等东西,不是专业捕鱼人,基本都是白白浪费时间,一不小心还会掉水里淹死,还不如去地里找点东西吃。

2、河里的鱼太少,再说那么多饥民一条小河或者池塘能有多少鱼呢,根本不够活命。

3、捕到鱼也吃不上,饥民那么多,就算你把鱼钓上来,也会被人抢跑,还可能被人推到水里淹死,水边是个危险的地方。

4、另外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恨不得一口吃下一头牛,一个快饿死的人,面对做好的鱼,根本来不及挑刺就会狼吞虎咽,很容易被鱼刺卡死。

由于种种原因饥民就不选择去捕鱼了。



关于打猎,当然有人去打,但是得有适合打猎的条件,有大山或者森林,平原地区很少看到猎物,像一些山鸡、野兔、狐狸、大熊等一般在大山密林里。另外也得有专业的打猎工具和本领,否则不但打不到猎物,还会被森林里的野兽吃掉。一般平原地带的饥民都是以种地为生,他们根本不具备打猎的本领,也没有可以打猎的条件,只好放弃打猎了。

在一些大的自然灾害面前,比如旱灾、水灾、瘟疫等,很多时候根本就看不到猎物,没有吃的那些野生动物也应该迁移走了。另外人都饿得走不动了,哪有力气追猎物。所以即使去打猎也基本一无所获。所以饥民饿的无法忍受大都会选择吃老鼠、蛇、虫子等。

另外,如果在古代,那些森林、河流、池塘等都被那些有权有势的皇亲国戚,或者显赫大家族控制,普通的饥民怕是还未近前都被赶走了,所以也没有扑鱼打猎的机会。


小姐姐讲史


我想起一个笑话:\r一个地主有一天出门,没走几步就看到前边围了一圈人,他挤进去一看,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周围的人议论纷纷“哎……这老头真可怜,无儿无女,这已经几天没吃饭了,出门走在路上饿晕了!”地主听到了,差异的说“饿晕了?没饭吃?那他为啥不喝碗参汤呢,那也能顶一阵子饿啊!”


海洋Guitar


上世纪60年代,我的爷爷带着我的爸爸为了讨活口儿,从山东郓城一带沿路乞讨到河南境内,途径黄河。黄河里应该有很多鱼吧。不知道他为啥不捕鱼呢?

刚进河南没多久,离老家也就100多公里。我爷爷到了一个村子便饿死了,留下我那苦命的爹,得亏有人收留,我爹讨了个活口。但是吃饭还是比较匮乏。

那时候老人不耐饿,撑不了多久。小孩子耐饿,饿得坐在门墩儿上一天不动,以保持体力。怕是没有力气去捕鱼哦。

那时候家里有点粮食,都拿去换成榆面,榆树皮磨成的面,换成榆树皮面可以撑的久一点。每年一人只能分十几斤粮食。

那时候能吃的,都想办法吃了,如果有鱼,人们会不吃?即便饿着肚子也得劳动。小时候我不好好吃饭。我老爹都说:让你天天喝照人汤,你都不挑食了。照人汤,就是饭稀得可以照出人的影子。

好在到了70年代,真的有鱼吃了。不知哪里发了大水。好像有一年河南哪里大坝溃堤了。具体不清楚。我们这里来了好多水。水带来了好多鱼。最大的鱼100多斤。这时候我们村里的人有福了,那时候我老爸拿个挎篓就能抓很多鱼。鲶鱼,鲤鱼。还有給呀鱼,给丫是一种黄色的带两个硬刺的鱼。有的地方叫嘎鱼,我们这里就叫给丫。那时候鱼是没少吃,这个时候粮食还是不好。但是能吃饱了。有力气抓鱼了。

小时候经常听老爹念叨:你们生下来就掉到蜜罐里了。不知道那时候生活有多苦。

88年的我,记忆里一直吃的都是白馍馍。偶尔蒸一些黄窝窝,用来喂小鸡。

记忆里最好吃的食物。就是妈妈用大锅蒸出来的馒头了。靠锅沿儿的,还会胡一点点,金黄金黄的,吃起来麦香味十足。好多年没有吃到过那么好吃的馒头了。现在都不蒸馒头了。都是买现成的。

那个时代。人们饿得不行。应该是没有力气下河捕鱼。还有还得上班挣公分。

灾害是地域性的,听老爹说。当时陕西没有受灾。好多人都跑陕西去了。我的好多亲戚都是在陕西长大的。等情况好了,又回来了。带了陕西媳妇儿,还有山西媳妇儿。所以到现在。我们村里有很多人说话带着陕西腔。因为他们是在陕西长大的。


六狗儿瞎胡拍vlog


谈谈我对捕鱼的看法,小时候家就住在河边,84到90年左右,那时候良种化肥还没普及,粮食产量很低,大家为了吃饱饭都是靠偷别人家的粮食活着,你偷我,我偷你,你偷的少就得饿着。

河里有鱼,河周围也有很多自然形成的泡子,都有鱼,青蛙蛤蟆都很多,但是没法当主粮。

因为鱼难抓,真不好抓,捕鱼一般两种方式:

一是钓鱼,一天也钓不上来几条,还啥活都干不成;

二就是用渔网打鱼,渔网很重,下面都是铅坠子,二十斤左右,扔下去要很大力气,因为要把网扔散开捕鱼效果才好,糟糕的是河底有树枝什么的,很可能挂住渔网,这时要下河摘网,很危险。

小时候我家里有渔网,父亲经常打鱼,一天也打不了几斤鱼,还挺累的,所以只能吃个新鲜,平时还要种地,而且渔网也是贵重物品,不是家家能买的起的。

还有,最最最重要的是,河边真的很危险,我家门口这条河每年都要淹死几个人,捕鱼的结果很可能是鱼没捕到,人没了,因此我父亲虽然水性很好,但从来不让我上河边凑,同样本地村民也是能不去河边就不去,宁可土里刨食,也不会上河边冒险。


阔鱼


这问题我还真有点发言权,我家乡盐城水网密布,气候温和,可以说是鱼米之乡。不过即使如此,光靠渔猎真养不活多少人口。我父亲十几岁时(七十年代末),曾经和我一个堂叔两个人,光靠很简单的渔网之类工具,把全村的野鱼几乎一扫而光。至于打猎,我们那最大的野生动物就是兔子和黄鼠狼。能养活上千人的村落,正常年景时自然界的食物也就够几家人打打牙祭。如果发生灾荒,自然界动植物也要遭殃,野外能提供的食物更为稀少。


清风知水


有点“何不食肉糜”的意思了,古代闹饥荒,人们怎么可能放过鱼塘河沟。你想想,饿的树叶草根都吃,会不吃鱼,那是不可能的。只是一般来大饥荒,一般都是旱灾,只有旱灾才能颗粒无收。旱灾发生了,一般的小河沟、小池塘怎么还会有水,水没了还会有鱼吗?不要事事把古人想象的跟一个傻子似的。先不说古人,就拿我一名70后来说,小时候口粮都是玉米面,白面都吃不上,甭说吃肉了。于是一群孩子散学后,星期天,满河沟里捞鱼,上树掏鸟蛋,烧着吃打牙祭。因为每年都有孩子淹死,捞鱼是背着家长和老师,更不敢拿回家。古人不是不知道野味和鱼可以吃,只是饥荒来了,它们也没活路了。


音乐v驿站


大学之前我也有过类似的疑问。


大学的时候,我们校长是研究中国灾荒史的,尤其是对近代灾荒的研究,是中国这个方面的开创性人物。


那时听说还有人专门研究灾荒,还成了国际国内有名的专家,很是不解,这个有什么研究的呢?


然后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他写的专著,粗粗翻了一遍。作为七十年代生人,小时候经历过一段艰苦的日子,即使如此,第一次知道历史上那么多灾荒,而且每次都是大量人口死亡,非常震撼。


大一那年暑假,我作为学校的社会实践活动成员,去革命老区西柏坡参观。


当地老乡仍有人住在低矮黑暗的土坯房里,窗户没有玻璃,只贴了一层旧报纸挡风。有电灯,但不是总有电,很多人家还用煤油灯和蜡烛照明。吃什么?最常吃的是窝头,还有一种类似东北地区疙瘩汤的东西,我忘记叫什么了。最关键的是,这些东西也有相当一部分是政府救济的,靠本地的产出,不够。


那个时候已经解放40多年,改革开放也快二十年了。


即使在和平年代,正常年景,在我国的很多地区,仍然有大量人群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


何况灾荒之年。


在古代救济体系非常不完善的时候,如果政权稳定、政令通畅,还有官府组织救灾,如果正适乱世,或者政权腐败,根本没有人顾及普通老百姓的死活,就看自己的运气,能挺到什么时候。


那为什么不能捕鱼打猎呢?肯定地说,吃!!!饿了的时候,连土都吃,所有活物都不放过。


但这个解决不了根本问题。这里面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以几种最主要的灾情为例:


1.旱灾。河流干涸,不要说鱼,连饮水都是问题。野生动物,不是死掉,就是跑到很远的地方。


2.水灾。大水一起,连住处都没有,没有工具怎么大量捕鱼捉虾?捕完之后怎么吃?即使有,因为水灾通常伴随瘟疫,这些东西吃了之后只能加速死亡。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虽然我们现在是一个淡水鱼食用大国,但在很多地方,老百姓不会吃淡水鱼,尤其是古代的中原地区。食用淡水鱼需要具备一定的烹饪条件,不是武侠小说里的大侠那样,穿个树枝烤完即食,没有盐的情况下,吃两天三天可以,吃一周半个月不可能的。而灾情一起就持续数月,没等坚持下来就因为营养不良死掉了。


3.蝗灾。这个是伴随旱灾的一种非常常见的灾情,而且非常可怕。蝗虫一过,不要说庄稼,连树枝树叶野草都没了。蝗虫也要吃东西啊。


拾字接头


我给你说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我妻子的姑父,生于1957年。在他年轻的时候(也就20岁左右),在生产队赶大马车。每年秋冬季的时候,经常驾着马车拉着柴禾上县城。然后再从县城边上的苇塘拉苇子回生产队。

有一次他跟我说他上苇塘拉苇子时,苇塘边上的水沟里大鲫鱼有的是。不用下去,拿着铁锹就能捞上来。我听后说,那你们一定捞了许多回家吃吧?他说没有,一条都没捞。我很诧异:为什么?他说把鱼拿回家,家里做饭的老母亲会犯难甚至生气,有两种原因:一是炖鱼需要用油,那时的油太珍贵舍不得吃;二是有鱼当主菜,特别容易下饭,饭都不够吃、省着吃,哪敢敞开肚皮吃?

我的回答可能答非所问,毕竟没有经历过灾荒之年,尝过挨饿的日子。所以这个回答仅供参考吧。


东港朝天阙


你这问题问的有一种何不食肉糜的感觉!

虽然我没有受过饥荒,但是我听过饥荒。

不说远了,就几十年前

据说连老鼠都被吃没有了,河里的鱼都捞光了,连麻雀都要绝种了,那还有什么猎打?


成都人汤师傅活着的时候和我们小辈吹牛。

他弟弟,那时还小,他妈没有奶水。

实在没办法,他跳的大河里面去捞鱼,几次差点没命。

小河沟已没有鱼了,成都那地方到处都是河和水沟,别的地方就别提了。

人都不是傻的,饿了会去找吃的。

能打猎,能捞鱼,何必饿肚子呢!


五胡乱华十六国时,战乱吃人肉己成家常菜!

晋史尤其五胡乱华时,记录吃人的就有十多处,各民族都在吃!烧烤的,水煮的,孜然的,红烧的,换着方法的吃,那时的人还不如一头猪。


而侯景做乱时,连高大尚的南朝也吃上人肉了!

唐朝这么炫的朝代,却有黄巢用人肉当军粮。

在我记忆里,几乎所有朝代都出现过饥荒。

但,达到人吃人的程度,往往伴随着战争!

所以,天灾引起的饥荒并不可怕

而,往往人祸才是最可怕的!


蓉儿总结一下。

中国历史上每一个正常的王朝,粮食都是有储备的。遇上灾荒,会拿出来用。

中国对粮食,自古以来看的都比较重。

各地方都有不同的储备。

连每个县都有,有些大家族都有储备。

今年遇上灾,明年总会好的,不可能年年都有灾。

但是遇上了战争,生产力被破坏。人口凋零,大面积死人,还会发生瘟疫。这个时候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所以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千古名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