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文光:疫情下加快思考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工作擺到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建立了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制度體系,確保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截至2019年末,我國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551萬人,累計減少9348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降至0.6%,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邁出了堅實步伐,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新篇章,為全球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黨中央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必須如期實現。這是一場硬仗,越到最後越要緊繃這根弦,不能停頓、不能大意、不能放鬆。為確保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和脫貧攻堅收官戰,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決策、親自部署,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2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發揮各方面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努力實現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實現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優先做好貧困地區農民工返崗就業工作,做好因疫情致貧、返貧農戶的幫扶工作”。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再次強調,“要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狠抓攻堅工作落實,幫助貧困勞動力有序返崗,支持扶貧龍頭企業、扶貧車間儘快復工,加快建立健全防止返貧機制”。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脫貧攻堅工作需要加強。當前,最大的問題是防止鬆勁懈怠、精力轉移”“只要大家繃緊弦、加把勁,堅定不移把黨中央決策部署落實好,完全有條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隨著2020年我國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絕對貧困將消除而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明確指出,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面對疫情,我們要按照《決定》要求,從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角度,加快思考建立解決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

1.完善堅持黨的領導的體制機制

《決定》指出,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打贏脫貧攻堅戰還有許多硬骨頭要啃,突發疫情又大大增加了難度,3月6日召開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方面最大規模的會議,體現了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各級黨組織必須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切實重視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各領域各方面各環節。首先,解決相對貧困涉及的工作千頭萬緒,按照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工作機制,黨中央充分發揮總攬全局和協調各方的作用,把方向、謀大局、定政策、促改革,抓好解決相對貧困的頂層設計,做好戰略規劃、項目計劃、資金籌備、考核評價和總體運籌等工作。其次,各地方黨組織要立足解決相對貧困的重大實際問題,做好目標確定、項目下達、資金投放、組織動員、檢查指導等工作,增強科學合理的政策制定能力;堅持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法治思維、底線思維,著力把解決相對貧困的方針政策轉化為具體實施方案,增強高效優化的政策轉化能力;堅持說實話、謀實事、出實招、求實效,做好進度安排、項目落地、資金使用、人力調配、推進實施等工作,增強狠抓落實的政策執行能力;貫徹絕對貧困轉向相對貧困、精準扶貧轉軌鄉村振興的理念,藉助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創新工作方法,增強與時俱進的政策創新能力。最後,切實落實基層黨組織責任,增強政治擔當、責任擔當和行動自覺,繼續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在解決農村地區相對貧困的戰鬥堡壘作用,不斷提高政治意識和思想水平,把“尊重民意、彙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貫穿在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全過程。

2.健全制度保障機制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我國將消除絕對貧困,脫貧攻堅期內產業發展基礎薄弱、貧困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等問題將得到基本解決,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決定了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需要一手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一手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將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就業幫扶、產業幫扶、東西協作、定點扶貧等作為構建統籌城鄉民生保障措施的催化劑,建立長短結合、標本兼治的制度保障機制。第一,健全就業促進制度,就業是最大民生,也是脫貧幫扶重要舉措,需要完善制度設計,加大相對貧困人口就業幫扶力度,營造健康的就業市場。第二,完善產業扶持手段,通過市場引導相對貧困人口參與產業發展,提升金融支持、銷售渠道、科技助力等公共服務水平,發揮產業的“造血”功能。第三,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教育既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有效手段,也是提升相對貧困人口就業能力的主要途徑,在健全學前教育、義務教育、特殊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繼續教育等綜合協調發展的同時,注重教育供給多樣性的制度建設。第四,統籌城鄉基本醫療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規範脫貧攻堅期間部分地區出現的“過度醫療”“過度保障”現象,增強相對貧困人口醫療和養老保障的可持續性。第五,強化健康保障制度,脫貧攻堅期間貧困地區公共衛生“硬件”得到改善,但本次疫情再一次暴露出醫療服務“軟件”仍相對滯後,需要完善人才激勵、藥品供應、技術指導等方面的制度保障。

3.嚴格政策執行機制

解決相對貧困,就是要實現到2035年相對貧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收入不平等大幅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無論是克服疫情短期影響,還是實現相對貧困人口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脫貧,都需要在動力、溝通、運行三個方面完善機制,努力克服疫情影響,確保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的各項政策有效落實。動力機制是通過激勵手段,完善各級領導幹部主動擔當作為能力,通過用人、表彰、交流、培訓等正向激勵手段,引導黨員幹部履職過程中不斷增強自覺學習本領、政治領導本領、改革創新本領、科學發展本領,將解決相對貧困的成效同黨員幹部的薪酬、升遷、問責等相結合,預防政策執行中的不作為與亂作為,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溝通機制要求政府各部門之間、政府與相對貧困人口之間、政府與第三方社會團體之間進行廣泛的合作、溝通和聯動。相對貧困人口的需求和幫扶措施涉及多個行業部門,需要各職能部門和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幫扶的大格局大平臺,使解決相對貧困的各項舉措能夠在各種情形下有序、協調、科學、高效實施。運行機制是實現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規範健康發展的制度保障,通過建立健全規章制度,特別是開發式扶貧措施和保障性扶貧措施相統籌的政策運行制度,解決幫扶相對貧困人口的“最後一公里”問題,引導相對貧困人口提升內生動力。

4.建立貧困監測機制

《決定》指出,要“健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制度體系,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要從長期和全局著眼,完善相對貧困人口的長期監測和動態預警機制,加強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的監測,實現焦點前移和處置手段前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防止返貧和繼續攻堅同樣重要,已經摘帽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要繼續鞏固”“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有些貧困縣摘帽後出現“撤攤子、歇歇腳”或“轉移重心、更換頻道”,有的脫貧戶雖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但穩定脫貧能力還沒有形成,一旦遇上疫情、災害、意外,很容易重新回到絕對貧困狀態。這就要求各地開展貧困人口統計監測,為實現穩定脫貧和解決相對貧困提供決策依據。建立貧困監測機制,首先,要明確貧困監測體系指標,利用好全國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現有數據,加強相對貧困人口數據和行業部門統計數據的銜接,逐步形成指標統一、項目規範、使用高效的貧困監測體系。其次,要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貧困監測體系模型,結合區域經濟指標數據等信息不斷完善模型功能,做到精準監測、精準判斷、精準預測,為扶貧工作指導提供可靠手段和支撐。再次,要實現貧困監測體系動態管理,實時動態跟蹤監測相對貧困人口,及時瞭解其生產生活情況,重點了解幫扶措施和民生保障落實情況。最後,要按照國家信息安全標準做好貧困監測體系安全防護工作,通過技術升級和監管加強,確保系統和數據安全。建立作為解決相對貧困長效機制構成部分的貧困監測機制,在當前有助於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統籌推進,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和分類精準施策。

(作者:章文光,系北京師範大學政府管理學院院長、農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