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理解《活著》這本書?

不忘初心9252228053791


作為餘華最出名的代表作,《活著》可能是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讀者最多的一本書。

它被百位批評家和文學編輯評選為“近二十年最有影響的作品之一”。

張藝謀根據小說改編的同名電影,也曾獲戛納電影節評委會特別大獎等等獎項。

直到現在,它還在以每年接近百萬冊的恐怖銷量持續熱賣著。

這是一本記錄中國人所經歷的苦難,歌頌中國人頑強不屈的精神的一本書。

《活著》這本書所包含的東西,遠遠不止於此。

當代中國的主流文學作家,很多都專注於寫自己故鄉的風土人情、獨特的文化。餘華卻不一樣。

他的作品,沒有故鄉,沒有方言,對歷史也不多加描述渲染。

但也正因為如此,讓他比其它人都看深,看得遠,看得全面。

甚至可以說,餘華的作品擁有全人類的視野!

《活著》的故事靈感,來自於美國的一首民歌《老黑奴》。

歌曲唱的是一個老黑奴,他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但他仍然頑強樂觀地對待這個世界。

餘華因為這首歌,寫下了這本《活著》。

在他看來,這個老黑奴生活的國家,經歷的時代,所熟悉的文化,與他將要創作的這個故事的背景完全不同。

但即使這樣,也仍然無法抵擋他們作為一個“人”,的共通之處。

在翻開這部小說之前,很多讀者可能怎麼也不會想到,在這本名為《活著》的小說裡,人們卻一個接著一個地死去。

在書中,餘華用冷靜得近乎殘忍的筆調,講述了一段觸目驚心的悲劇故事,並通過這個故事,帶我們探尋了人類,這一生中最終極的問題——

我們究竟為什麼活著?

聽完這個故事,或許你會得到一個影響你一生的答案。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曾是一個地主兒子。

和絕大數人印象中的地主兒子一樣,福貴在年輕時不懂事,不思進取,貪圖享樂。

不懂事到什麼程度呢?書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福貴在賭場玩了一夜,清晨準備回家,但他卻有車不坐,偏要騎在一個胖妓女的身上,讓她揹他回家。

等到他在路上遇見老丈人的時候,福貴還笑嘻嘻地脫帽跟老丈人打招呼——近來無恙?

可見,那時的福貴墮落囂張到了何等地步。

然而,福貴沒有預料到的是,這樣的日子沒有持續多久,他就迎來了自己的人生轉折。

在賭桌上,福貴中了別人的套,然後把家裡包括田地、房產的全部家產輸了個精光。

一夜之間,一家人從大地主淪為了窮人,自己的親爹更是被活活氣死。

雖然這個打擊如當頭棒喝,但它也像一瓢冷水,讓福貴清醒了過來。他穿上了粗布衣服,拿起了農具,準備重新開始生活。

但命運,卻似乎再也沒有給他這種機會。

沒過多久,福貴的母親生病了。福貴拿了家裡僅剩的兩塊銀元,去城裡請醫生。

但恰逢戰爭年代,在去城裡的路上,福貴又被國民黨軍隊抓去了當壯丁。

這一下就過去了兩年。

當福貴最終死裡逃生回到家鄉,此時,他的母親已經過世,而女兒也在一場大病後成為了啞巴。

不過,雖然萬般不幸,但是一家人好歹團聚在了一起。只是誰也沒想到,真正的悲劇現在才開始逐一上演——

在隨後的日子裡,福貴一家人經歷了在那段艱難歲月裡所能經歷過的一切。

土地改革,三年自然災害……在那個特殊的時代裡,人人的命運都如同草芥一樣,身不由己。

福貴聰明機靈的兒子為了救人,小小年紀去獻血,卻因為血被抽乾而亡;隨後,他的啞巴女兒又因為難產而死;

而沒過多久,她的妻子也在病痛和悲傷中去世;一下子,家中只剩下福貴和女婿,還有外孫相依為命。

但是,這苦難卻似乎並沒有到盡頭……

在一次意外之中,福貴的女婿在工地上被一塊水泥板夾死了。

而他的外孫,有一次生病,福貴給他煮了一大鍋豆子。但怎知,外孫卻因為從來沒吃到過這麼多豆子,最終,竟被活活撐死了。

如果說失去至親是這個世界上最切膚的痛苦,福貴前前後後經歷了7次。

除了這種最終極的精神痛苦之外,在自然災害頻發的大饑荒時代,福貴所承受的肉體痛苦,例如極度的飢餓、不斷挑戰生理極限的勞累,也是我們不能想象的。

可以說,餘華把一個人所能經歷的種種苦難,都放在了福貴一個人的身上。

任何人只要讀過這本書,都不得不發自肺腑地感慨——太慘了!太苦了!

只是,福貴卻在這一次次的苦難中活了下來。

其實,在這個過程中,任何時候福貴選擇了死亡,我們都不難理解。

從古至今,有那麼多人因為受到了痛苦而選擇死亡,那麼多人因為生活的不順利而選擇了消極度日。

尤其是福貴生活的那個年代,死亡也是輕而易舉的。

但是,福貴卻選擇了活著。

他是為了什麼而活著呢?

福貴曾擁有百畝良田,萬貫家財,雖然在一夜之間全部散盡了,但他活了下來。

可見,對福貴來說,活著與物質無關。

福貴曾經歷過殘酷的戰爭,躺過屍體堆,與“死亡”無限接近,但他活了下來。

所以,活著與遭遇無關。

福貴還曾有過一個與他相依為命的妻子,有過一對慈愛的父母,有過一雙可愛的兒女,最終這一切都被無情地奪走了,但他活了下來。

活著也與親人無關。

而在故事結尾,他與一隻同樣年邁的老牛一併活著。這時他已經無牽無掛,他的心境正如他在耕田時喊出的歌謠:“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

說到底,福貴到底為什麼活著,這個答案到或許也已經躍然於紙上——

人,就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一個人降臨到這個世界,就不得不接受這個世界的無常。

生老病死,事業起伏……

而餘華眼中的活著,也許就是在面對無常的命運時,接納它,感受它,體會它,消化它。

如此,生活的一切,只因為活著本身,就有足夠的意義。

仔細想想,就不得不感嘆餘華對人生的洞察與溫柔。

他讓一個平凡人最基本的生存本能,成為值得歌頌的壯舉,他讓一個平庸而普通的人,僅僅是因為想要活下去,就能成為英雄。

是啊,人生順遂,意氣風發之時,熱愛生命有什麼難的呢?

唯有避不開的血和淚,熬不盡的苦和難,才能讓生存的意志,彰顯出它超越一切的威力。

在《活著》這個無比悲慟的故事之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小人物不斷與命運抗爭的堅韌。

看到我們每一個人,一次一次被生活壓垮,又咬牙重新站起來的身影。

在我們每個人的人生中,都有太多應該好好活著的理由,親情、愛情、事業、理想……不一而足。

餘華讓我們去思考,如果這些支撐我們活著的理由,就像福貴一樣,一一失去,一一崩塌了呢?

你的生命,難道不能僅僅因為它本身就珍貴?就偉大?

聽了這本書,也許可以幫助你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究竟為什麼活著?

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用一生去探索的命題。





東子的小屋


感悟:

活著的對立面就是死,書中大量的篇幅,都是在詮釋死,在死亡的面前我們沒有絲毫的招架之力。唯有好好的活著,如果要問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想那大概是活著的本身吧。


書本的內容:

如果要問小說的內容是什麼,我想讀過的朋友們都印象深刻,一個紈絝子弟,因好賭成性,敗盡家業,成熟著家道中落的痛苦

然而命運的捉弄並沒有就此停止,先是父親早早離世,後來被拉去充軍,後來母親去世,再到後來,自己的獨生兒子被抽血去世,再到鳳霞,再到女婿,再到唯一的外孫子。

就這樣他目睹著一個個親人離自己而去,除了眼淚,再無其他。而到後來,眼淚都哭不出來了。

讀活著我最大的感觸就是,活著真好,真的人的一生,無需要拼命的爭取什麼,能夠每天早上看見太陽,就已經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


關於書評:

這本書,許多人對此存有爭議。

有一部分人說這本書敘述過於平淡,沒有多高的文學造詣,只是一本普通的小說,外界對他的評價太高了。

但是,你細細的去讀,你會發現,餘華對人物的刻畫是有多麼的生動及深刻。

面對每一個親人的離世,他的表現都不一樣,從父親去世時還不成熟的形象,到鳳霞去世時一幅飽經滄桑的樣子,這樣的過渡不是一般人能夠想到,或是能駕馭的了的。

我記得很清楚,當時鳳霞死的時候,餘華沒有直接對福貴進行刻畫,而是刻畫福貴在牆上的影子,刻畫他的背影,將一個飽受磨難的形象刻畫的淋漓盡致。我覺得餘華先生對細節的掌握,真的很出神入化。

關於語言過於平淡,我覺得這是一個作家的特點。司馬相如的華麗詞藻,魯迅先生的尖銳諷刺,或是簡嫃的優雅風趣,再或是張愛玲的遺然獨立,都是個人的風格。

餘華先生的兄弟,許三觀賣血記,還有活著,基本聲都是這樣平淡的語言,但這樣的語言有時候往往更有感染力,接近我們的生活,與其說語言平淡,倒不如說,時時皆出彩吧!



當然,關於小說最大的爭議就是苦根的死。

許多人認為不應該把苦根寫死,而應該寫夕陽下,苦根,福貴,老牛。這樣的話還能給人一些希望。

但我不這樣認為,我反而認為這是中國文壇的一大進步。

反觀我國“悲劇”小說,基本上都會有一個相對好一點的結局,這與我們的思想有關,凡事要中庸。

悲劇悲的不徹底,何為悲劇?我覺得應該就是耗盡讀者的最後一滴淚。苦根死了,福貴這餘生中再也沒有一個親人,我覺得這裡達到了悲劇的巔峰。

當然,不少人的想法,也有道理,那樣子大家心裡的確會好受一點,但餘華這樣做,不落窠臼,獨樹一幟!


傳統書屋


“沒有什麼比時間更具有說服力了,因為時間無需通知我們就可以改變一切”是呀。《活著》中的福貴對此句話深有感受一個地主的兒子在時代背景下,歷經了內戰、三反五反、大躍進、文化大革命,家產沒了、孩子沒了、媳婦死了、只留下了一個老頭和一頭相依為命的老牛。故事情節很是產庫,但這就是現實,福貴活生生的現實。

通過閱讀,我們在一次次落淚,為福貴嘆息時,好像生活還有些希望,也當我們看著福貴慢慢、緩緩捱過創傷、日子即使平淡卻還順乎時,下一場更讓人撕心裂肺的事卻不動聲色、急急而來。我們似乎覺得所有的溫柔美好是那麼的驚鴻一瞥,而打擊、厄運卻是長了瘡不斷地腫大而流著惡臭。福貴就是這樣在非人的折磨中一天一天、一月一月、一年一年挺著、熬著。就是好死不如賴活著。活著就是如此艱難又這麼理所當然。所以《活著》講述死亡,卻教我們如何活下去。

活著不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忍受。當年如此,現在更如此。但我們還是要選擇活著。多難興邦亦振人。


雨秦嶺


《活著》作者—餘華。這本書曾榮獲意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

本書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作者在韓文版自序裡說到“《活著》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

我尤其讚賞作者的一句話“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

但作者說“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我認為活著的本身是“我們不需要忘記所謂的過去,只要不再拿起,我們不需要多麼憧憬未來,只要過好當下”

但這種生活說白了就是“沒心沒肺”,羨慕這些人可自己又始終不能,又不想邁向這種生活。因為我們總會想過上好日子,給自己,給孩子,給家庭最好的,總會帶有生活的苟且!

福貴從地主到普通勞苦大眾,從親人們歡聚到相繼離去。生活一步步的逼著他,但他並沒放棄生命,但他就真的忘記親人了嗎?

不,沒有!

福貴對老牛說:“今天有慶、二喜耕了一畝,家珍、鳳霞耕了也有七八分田,苦根還小都耕了半畝………”可以看出他對親人的想念,孤單一人最後只有老牛陪伴。而且是一個生命垂垂可危的老牛,他就是想這頭牛可以陪自己走到最後,讓自己了無牽掛。

他還在枕頭下放了錢,就是想自己死後可以有人把自己和家人葬在一起。

我們很難放下一切,也不能只為活著的本身而活。

不知道大家認為“活著的本身”是什麼呢?

另外推薦一本書《在細雨中呼喊》也是餘華的一部作品




貌比潘安


《活著》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說。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活著》是一部充滿血淚的小說。餘華通過一位中國農民的苦難生活講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直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敘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敘說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敘說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閱讀。這樣說來,《活著》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后羿剪輯


我喜歡這部作品,所以我喜歡重複去閱讀。一遍又一遍的去閱讀,每一次讀完過後的感受都不一樣。得到的東西也不一樣,今天我又翻開了它。《活著》這部小說是我第一次讀餘華的作品,而就是這一次,餘華成為我最喜歡的作家之一。他的語言樸素簡單卻帶有真實的特點,對我最愛的作家的文筆不敢做過多的解讀,但是《活著》是我一定要寫下筆記來記錄的。《活著》這部小說,我自己重複看了幾遍?其實自己也不知道了,再看了張藝謀導演的《活著》電影。每一次,我都留下淚水。當鳳霞難產死去時,感到時代的悲涼;當有慶被抽乾血時,感到人性的難以預測;當家珍離開人世時,感到疾病的冷漠;當二喜被水泥板所夾時,感到承擔家庭的不易;當苦根吃到被撐死時,感到貧窮的無奈。餘華曾在序言中說過,我始終為內心的需要而寫作,理智代替不了我的寫作,正是因為如此,我在很長一段時間是一個憤怒和冷漠的作家。也許,這就是餘華憤怒和冷漠的原因。聽多了荒冷而讓人心寒的故事,見多了荒涼故事背後的辛酸。他並沒有到處宣洩,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與惡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活著》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福貴的一生我不想做過多的評述,因為他的故事只能用來記錄,別人似乎不好說些什麼,所以餘華只是一個“冷漠的記錄者”。每個人都會說只有失去之後才會懂得珍惜,當然福貴也不例外。當自己還是胡作非為的“福二代”時,那管得著活著的價值,人生不過頭點地,在世不過是吃喝享樂。不知道,這究竟是算幸運還是厄運,上天一定要讓他活得長久,才能知道“活著”。喜好賭博的福貴,卻意外的將所有財產被龍二騙得精光,也正是因為這樣,打倒地主惡霸時,龍二才被推上了斷頭臺,龍二臨死前還說,我是替福貴去死的,福貴看到倒在地上的龍二卻慶幸自己撿回了一條命。但這也可能是上天對福貴的意外安排,終究還是要付出代價的。活著就是一種體驗,體驗生老病死,體驗親人逝去,體驗生活苦楚,等到把這一生體驗完了,原來“活著”是這樣的。福貴體驗到與家人離散時,心中一直想的是活著,他不知道那時候有多麼想。他被抓成壯丁,奔赴前線充當炮灰時,他想活著回家見到自己的妻兒,果然他做到了。他看著這滿目瘡痍的大地,躺著數不清被冰雪覆蓋的屍體,他是幸運的。對!這就是活著的信念。福貴真的對活著有一種信念嗎?看看他的家人就知道了,他想離開這個世界,直到最後在自己身邊留下了十元錢,留給收屍的人。當然時代命運的捉弄,讓他看著自己身邊人的離去,讓他獨自一人承受著活著的苦難。可福貴為什麼還要繼續承載著活著的苦難,唯獨一人孤零零的活著。我想那就是想讓這故事傳承下來,繼續續寫這份故事,這也許是活著的意義。


九五人生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



《活著》是餘華的一部代表作,講述了小人物在大時代背景下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本是一個紈絝子弟,只知吃喝玩樂。但個人命運並無法逃脫時代洪流的裹挾,他經歷了戰爭、失去、死亡、告別,他愛的人一個個離他而去,最終留在他身邊的,只有那隻老牛。

餘華在說到本書時表示,他就是想通過這部書告訴人們:活著,就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這部作品之所以經久不衰,除了作者本身的敘述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故事本身的內核,它講述了一個人的救贖,一個時代的鉅變,在一次次生活的打擊面前,福貴沒有過抱怨,歲月在他臉上留下的竟是一張少有木訥而憨厚的臉。磨難改變了福貴,讓他懂得如何與生活溫和地相處,而這樣的轉變閃現了非常光輝的一面人性。福貴失去了少爺的身份後,在平凡的生活找到了活著的本來意義。印象中,電影裡有兩次直接由福貴的口道出了活著的意義。一次是在戰爭中,春生髮現了一輛能鳴笛的汽車,喜不自禁地說自己只要能開上車願意一死,福貴卻道:“那是你,我可得活著回去,老婆孩子比什麼都好。” 那時候,在福貴眼裡,即使什麼都沒了,家人的溫情就能支撐起他活著的勇氣。第二次是在他已經失去了雙親和兒子之後,鼓勵文革中受害想要輕生的春生說的:“你不想活也得活,咱倆可是從死人堆裡爬出來的,活下來不容易。” 這時候的福貴則是把生命看得更透徹了。這看似順從的被動觀念,實則是真正意義上的堅韌,因為他深深理解生命的無常本是自然。



文化的理想國,讓每一個詩意的靈魂,都有棲身之地。感謝您的關注!


文化的理想國


您好!不請自來。

關於(人生)這本書?

在這裡,

妹紙表明一個心態!

它既可以表達一個人的生活,

同時,

也可以表達一個人的其它方面了!

但是,

不管怎樣,

作為一個常人的你?

能夠有緣健康的活著,

那麼,

你就可以代表著(人生)這本書。

話又可以說回來,

有些人,

可能不懂得怎樣理解(人生)這本書?

但是,

你一定需要去理解一個問題!

那就是,

自己有緣健康的活在地球上,

同樣也代表這個意思與道理了!

至於,

其它的!

妹紙就不去解釋了。

註明:如有不到之處?歡迎廣大頭條網民前來留言給(南方妹紙)本人。謝謝



南方妹紙


首先選擇一個合適的閱讀軟件!這裡我們推薦是微信閱讀!畢竟大時代下微信已經普及!找到該書後!不及閱讀書籍內容,我們需要把書籍首頁作者及寫作背景瞭解清楚,然後開始閱讀。

其次!準備倆個筆記本!一個實時記錄自己的閱讀感受,一個疏通作者思路和主人公關係脈絡。從多種閱讀角度去感受文章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從而更深入的理解文章的內在含義。

最後!摘抄文章優秀段落,並製作文章樹形圖!把自己筆記整理上去。非常重要的一點是!讓自己以教育的方式向他人解讀這本書,就能讓自己跟快速找到讓人通俗易懂的閱讀理解一本書的方式了。



翡翠鑑定師阿龍


生命不能承受之輕,能接受之痛

對於活著的意義的問題,在餘華的《活著》中斬釘截鐵地回答:“活著,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

故事的主人公福貴面臨這個問題時,用他最後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終於得落單,與那頭老牛過著孤苦伶仃的日子,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們:“平淡是福,活著真好”。

從讀過到現在已經有三年的時間了,到現在我深深的記得剛讀完的感受。從初始的悠然到其後的凝重,隨著翻書的手指愈漸遲疑,我感覺有一種力量會使福貴的生活走向幸福,有一種強烈的使他命運有轉折的慾望。然而,我失望了,最終作者以福貴對挫折的淡然收場。我緩緩合上書,猛然望見封面上一絲如鮮血般的暗紅,就像是我心中未抹平的血淋淋的傷口,卻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湧動。似乎是悲哀,是一抹濃重的嘆息,又彷彿一陣熱烈的律動。我的淚直直地落了下來。

小說的題目是“活著”,卻以死亡為臺階,將內容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雖然回憶已不在清晰,路邊的花也已不再鮮豔,但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淨。遊覽過萬千世界,經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泉。歷經再多變故都要守護自己的這一泓清泉,縱使生活再不堪,但依然要活下去,活著既是希望,任何不幸都只是浮雲,終會消散。現代的青年們的生命“使命”是什麼,是奮鬥,是夢想,但這個的前提是遇到挫折時要像福貴一樣活著,而不是像哈姆雷特一樣死去,這就是餘華在這本書中展現的生命哲學。

閱讀這本書改變了我對生命意義的理解,讓我知道了如何面對挫折。人生唯有閱讀不可辜負,我們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但可以通過閱讀使我們的人生變得更高遠、更廣闊、更加深厚與豐盈。讓閱讀引領思考和創新,讓書香浸潤生活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