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前言

那是正始八年的一天,司马懿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被,又烤着火炉。这并不是寒冬季节,此时李胜正跪坐在司马懿的床前,一切看起来都这么凄凉。谁能想到,两年后这位躺在床上眼看奄奄一息的老人突然生龙活虎。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震惊三国的高平陵之变爆发了。在《三国演义》中,我们不乏看到一个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和一个纨绔子弟曹爽。而在这一切的背后,并没有那么简单。在掀翻曹爽的背后,并不只是司马一族,而是整个朝堂。也就是说,整个曹魏都跟着曹爽一同进入了坟墓。据《三国志》记载:“同日斩戮,名士减半,而百姓安之,莫或之哀。”曹爽一党被屠戮之后,百姓并没有什么举动,这一切跟他们没有什么关系。

而与之相对应的,朝堂上的三公九卿竟然一边倒的跟随司马懿政变。太尉蒋济开始劝降曹爽,太仆王观弹压中军,而司徒高柔赶到大将军府摆平一切。朝廷的三公九卿齐上阵,连曹魏重臣,对曹魏“九品中正制”贡献最大的陈群的儿子陈泰都参与到劝降的阵营中来。而之后的“淮南三叛”与其说是为曹魏皇室讨伐逆贼,不如说是内部的分赃不均而起的内讧。史载:“淮南三叛而腹心不扰;曹髦之死,四方不动,摧坚敌如折枯,荡异同如反掌。任贤使能,各尽其心。”到底是什么让曹氏变得如此“不得人心”,其实从曹操打下这片江山看,简直就是人民的“大救星”一样的角色。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大救星曹操

东汉末年天下乱的是不能再乱,从刘备痛骂的汉桓帝和汉灵帝开始,东汉是一塌糊涂。党锢之祸还是小意思,接下来黄巾之乱,董卓演了一出人与自然。董卓倒了还有群雄并起,到了曹操统一北方才算是稍微安定下来。对于这段时间有多乱,大家可以参考《三国演义》,绝对能够让各位观众爽个够。

从汉桓帝到汉献帝,除了战乱外还有大规模的瘟疫爆发,据《后汉书》记载,这段时间瘟疫竟然达到九次之多。连建安七子中的五位都死于了瘟疫。曹操的《蒿里行》对于当时中原人口的稀少有明确的记载:“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曹操统一北方后,中原得到了休养生息。从“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这样悲惨的日子渐渐能够种粮吃饭,对于百姓来说已经是莫大的善举。而这一切,在当时看来都是曹丞相的功劳。从这一点上,曹操得到了天下的民心。除此之外,曹操及其继任者大力恢复生产。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屯田

在这样的时代,曹操发现军队能不能吃饱饭跟战斗力严重挂钩。袁术之所以失败,除了称帝被全国群殴外一个最大的原因就是自己的军粮不足。面对这样情况,曹操来了一个三国版的“生产建设兵团”。曹操的士兵在边疆开始进行种地,这个事跟打仗同时进行。

曹操的屯田分成两块,第一就是当兵的变农民。另一块就是农民变当兵的。看起来不一样,实际上是一样的。军屯就是让士兵在边疆训练,然后兼顾种地。而民屯是召集那些没有土地的流民或者灾民给予土地种地,然后紧急情况打仗。

这些个屯田军民是不属于地方系统的,人家自成体系。民屯“各五十人为一屯, 屯置司马”,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这套体系的最高长官是中央的大司农。也就是说,这些民屯的百姓已经是半军事化管理了。

而跟民屯相对应的军屯就更不用说了。最小单位是营,有六十人。上面是度支都尉,度支中郎将或度支校尉。这样的体制可以保证不受外部的干扰和地方上的掣肘。中央的命令可以有效的贯彻到每个最小单位,而曹操所控制的土地在战乱时代是一片绿洲。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曹魏的生产力得到较大的恢复。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兴修水利

除了屯田外,曹操还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农业生产的好坏,水利灌溉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曹操在建安七年就兴修了睢阳渠。此时的曹操刚打完官渡之战两年,此时的中原还是一片荒芜。为了恢复生产曹操及他的后人都把水利作为很重要的一环。黄初六年,曹魏政府又疏通讨虏渠。

中央政府外,地方长官也对水利相当重视。曹魏名将夏侯惇在济阴引太寿水修水利,很多甚至以地方长官的姓氏命名。比如豫州刺史贾逵的“贾侯渠”、沛郡太守的“郑陂”。大量水利工程的建设让农业生产更为便利。水利工程由于可以调节蓄水量,在农业灌溉的同时还可以减少水灾。

人民有饭吃,士兵有饷拿,在三国时代这样的政府当然是最好的政府。看起来,曹魏自曹操以来的恢复生产措施应该大大得到人民的掌声,怎么可能不得民心呢?这就是东汉时代以来的问题,曹魏对于另一块的民心相当缺乏。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门阀终究输给了军阀

在东汉时代,有个一个阶层就是门阀。他们可不像老百姓这么好满足。吃饱饭从来就不是他们的最终梦想。门阀,说的就是在州郡上有实力的世家大族。东汉以来,世家豪强逐渐形成,连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都让竟他们三分。到了东汉后期,世家大族经常几代人都在朝廷做高官。而东汉时代可没有科举制度,实行的察举制。一个人能当官,能当多大的官完全要看推举你的人。

而这些推举人当然是名士,名士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这些世家大族的人。我们就可以知道,他们推举的人当然也是这些世家大族的门生或者是故吏。三国时代,袁绍家的四世三公为啥说起来牛气哄哄的,不只是炫耀他家当了多大的官。更多的还是代表袁绍家到底有多大的能量。不然,袁绍怎么能弄出这么大动静。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而在士族这一块,曹魏的认可程度相当低。其实,三国中各国君主被士族的认可程度都不是很高。这也是因为东汉末年的动乱,让枪杆子夺了笔杆子的权力。军阀出身的各国君主,不再像东汉皇帝那么好说话。权力被夺了,这些世家大族当然就不喜欢。这其中的曹魏,从曹操开始就对世家大族非常讨厌。

在曹操还只是小小的洛阳都尉,首都公安局局长的时候就对这些豪强厌恶的要命。对于这些人“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到了济南国相任上,对于攀附权贵这些个败类也是能换就换。在曹操早年的基层经历中,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对他今后执政方针有很大的影响。

成为了北方霸主的曹操,在实行政策的时候也是大力打压地方豪族。当初东汉时代不交税,还能享受国家待遇;有一帮宾客给自己出谋划策,而对于国家的兴亡漠不关心;三公在那里指指点点,皇帝话都不敢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曹操的“唯才是举”,就已经是在跟这些士族抢蛋糕了。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到了曹丕时代,由于忙着称帝稳定曹魏基本盘而实行的“九品中正制”算是跟士族进行了一次妥协。但是这种妥协也只是有条件的让步,骨子里曹魏的皇帝们还是“法家”传统。曹丕在中央设立中书令、中书监两个官职,中书省成为了皇帝直接控制的机构。三公已经变成了执行者。此时的士族还算凑合着过,毕竟人家拿着枪杆子也不好说话。

曹氏权力到达巅峰

熬了七年的士族们送走了曹丕,迎来了曹叡。大家对于曹叡一开始还抱有那么一丝丝的幻想,因为这位太子“不交朝臣,不问政事,唯潜思书籍而已”。不放心的曹丕甚至给他找了四大天王辅政,即曹真、曹休、司马懿、陈群。谁知道,曹叡在当上皇帝后就摘下了他善良的面具。

让士族们最为恐惧的事情发生了。那个看起来清心寡欲对政治和权力貌似不太感冒的太子一年内就把权力牢牢掌握在了手中。曹真被派往西北,曹休被派往东南,司马懿去了宛城。而在接下来,曹真被诸葛亮收拾,曹休被陆逊戏耍。这个朝堂已经成为了曹叡的一言堂。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除了政治手腕,曹叡在制度上进一步加强了中书省的权力。史学界评价曹叡时期是曹魏皇权最为集中的时期。这个集中到什么程度?我们看看他做的事情就知道了。

对于曹魏的都城,很多朋友一直比较懵逼。因为曹操给大汉朝廷定都许昌,魏王国的王都是邺城。到底曹魏的都城是哪里?严格意义来说,曹丕称帝后的洛阳才是曹魏真正的都城。不过,这个都城从董卓迁都到长安后,早已经残破不堪,在曹操时期做了简单的修建。

曹丕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对于洛阳并没有大规模建造属于皇帝心中应该有的都城。这个“重任”似乎就落在了曹叡的身上。当然,这个责任是他自己认为的,群臣们并不这样觉得。大造宫室这都是亡国之君做的事情。这激起了群臣大规模反对。

对于曹叡到底盖了多少宫殿,这些宫殿又有多奢华,《三国演义》已经描述给各位朋友一个荒淫无道堪比纣王的曹叡形象。在大修宫殿和沉醉于酒色这件事上,罗贯中绝对没有瞎说。这样的做法,杨阜、高堂隆都劝说应该勤俭节约。然而,大权在手的曹叡想做什么做什么。不但大造宫殿还亲自挖土,给臣民做个表率,“帝乃躬自掘土以率之”。于是,一个繁华的洛阳出现了。

可能是皇帝生活太繁重,需要享受的地方太多了,曹叡35岁就已经因“操劳”过度一命呜呼。而取代他的是年仅六岁的曹芳。六岁的曹芳谁也不会认为他可以亲政,如何选择辅政大臣成了曹叡这位有为的皇帝最后一件事情。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临终之时,曹叡选了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这个阵容。除了秦朗外都是皇族成员,看起来很靠谱。但是中书令孙资、中书监刘放与这个辅政大臣名单中的夏侯献和曹肇关系不好,就建议曹叡把名单成员变成了曹爽和司马懿的相声。如果曹叡清醒或者能穿越到未来,他绝对会对这个决定后悔一辈子。不过,曹叡是没有这个机会。公元239年,曹叡撒手人寰,这个庞大的魏国交到了曹芳的手里。

曹芳虽然坐在龙椅上,实际上掌控这个国家的是曹爽和司马懿。一开始,二人还算有一些默契。但是,夫妻俩都要吵架,何况是两个代表不同利益集团的重臣。曹爽要做的是维护曹氏一族的权力,另一个司马懿则是皇族拿着枪杆子“压迫”的士族代表。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矛盾爆发的点就是朋党认为司马懿貌似有反意还很得民心。有没有反意曹爽不知道,但是甚得民心曹爽是感受明显的。在朝廷早已盘根错节多年的司马懿,正是曹爽这个资历尚浅的小伙子所惧怕的。

在曹爽的一番操作下,作为正辅封曹爽对司马懿“明升暗降”,朝堂上面靠边站。对于可能有威胁的郭太后则迁到永宁宫。在曹魏政府安插自己的亲信,可以说此时的曹魏政府看似牢牢的掌控在了曹氏一族手里。

士族们被逼造反

本来,这些做法并不会引发众怒。党同伐异嘛,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真正引发群臣不满的是曹爽做的两件看起来“利国利民”,实际上引火烧身的事情。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自东汉以来,地方的行政机构就是“州、郡、县”三级。而曹爽却希望将这三级变成“州、县”两级结构。这样做的好处是“省繁费,丰殖五谷、官省事简、民物获宁”。精简机构在任何朝代都是利国利民的事情,唯独曹魏不行。

从东汉开始,世家大族所真正掌控的就是郡以下的地方权力。太守在一郡所任用的官吏都为本郡之人。这些人当然是由世家大族推举而来的“自己人”。这些官吏与太守沆瀣一气,甚至架空太守。只有如此才能控制地方,维护自己的利益。现在曹爽要动这块蛋糕,当然引起地方豪强的强烈不满

除了地方,中央曹爽也不准备放过,曹爽想要“变法”。这下可吓坏这些高官了。经过多年的努力,这些士族高官才在曹丕那里争取到了“九品中正制”。现在曹爽作为皇族代理人,他的变法不可能维护这些士族的利益。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蒋济直接上书开骂了:“夫为国法度,惟命世大才,乃能张其纲维以垂于后,岂中下之吏所宜改易哉。”这话翻译过来已经很直白了,曹爽你毫无政绩,现在对我们这些老臣指手画脚还要更改法令,你凭什么?

终于,压抑已久的“民愤”爆发了。

高平陵之变,看似司马懿老谋深算的一次政变,其实何尝不是士族对于皇帝压迫下的一次“大泽乡起义”?所以才有开头的那一幕,朝廷的三公九卿齐上阵,要的就是把曹爽拉下马。

当桓范建议曹爽把皇帝挟持到许昌平叛的那一刻,是何等明智的建议。一旦回到洛阳,面对怒气值爆棚的众官员,等待曹爽的只会是灭亡。司马懿的许诺,不管他是不是真心,都不可能实现。那一句“我亦不失作富家翁!”,可能就是曹爽政治能力的完美诠释。

司马懿发动了政变,掌握了朝廷,皇帝成了傀儡,魏国群臣竟叫好

而这些高层权力的更迭,跟平民百姓又有怎样的关系?自东汉以来,无论是“党锢之祸”还是外戚专权,还是司马篡魏。只要国家当政者让他们吃上饭,姓刘姓曹还是姓司马,又有什么不同呢?

最后的疑问就是“淮南三叛”到底为什么会爆发。王凌叛变是要另立新君,诸葛诞是被逼造反,完全就是“被迫害妄想症”。只有毌丘俭是因为司马师废掉曹芳立曹髦算是有政治道义。所以清人姜宸英才会说:“魏之忠臣,惟毋丘仲恭一人而已。”失去“民心”的曹魏,从曹操掌权的那一刻已经预示着他的灭亡。而这也是历史的走向,接下来的魏晋南北朝,中国彻底进入了门阀时代。


《三国志》

《魏末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