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热播的电视剧《安家》从开播以来就引发了无数人的吐槽,尤其是最近播出的情结,真是让大家扎心又吐血。
在剧中,老严夫妻开了一家包子铺,几十年如一日,辛辛苦苦攒了320万全款买了一套房子,本来以为好日子就要来了,谁知道,在办理合同的时候,儿媳妇要求加上自己的名字。
而这就是为接下来的日子埋了雷,就在老两口高高兴兴地想搬去新房的时候,却发现开门的是丈母娘,像主人一样,招呼老两口,“刚刚我们还在说着哪天请你们过来做客呢,说曹操曹操就到了!”
不得不说,这样的事情真的让人太气愤了。我也是一位母亲,未来的某一天也会成为婆婆,看到这样的情节,也真是的又担心又生气。担心的是自己有一天会不会也会经历同样的事情,都说“养儿防老”,完全是胡扯;而生气的是自己辛辛苦苦一辈子买的房子,就这样让别人住了,别说是亲家母了,是谁我都会不乐意。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去想一想,这件事情究竟该怨谁呢?其实老严两口子真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自始至终,他们的儿子一句话都没有说过,真正让人寒了心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养的“白眼狼”。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样的儿子究竟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01 过度关注孩子的生活,只会让孩子失去生活的能力
网上曾经有一句话非常流行,中国式父母最大的悲哀,是付出了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作为父母,我们几乎每个人都有的一个光环就是“牺牲”。为了孩子,我们可以不吃不喝不穿,我们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都要花在孩子身上。而孩子呢?却什么都不需要做。他们不需要干活,不需要付出,只要好好学习,出人头地就足够了,父母就算因此累死也值得,因为这才是“爱”。
但是,当父母这么做的时候,往往给孩子带来的却是伤害。
最近,游泳运动员孙杨被禁赛的事情可谓是闹得沸沸扬扬,但是与以往类似的事情不通,大众这一次却将注意力集中在了孙杨母亲的身上。
尤其是在她发表了声明之后,很多人更是认为之所以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孙杨的母亲难辞其咎。
曾经有报道认为,孙杨的母亲控制欲极强,甚至可以说是包办了孙杨的一切。就像是孙杨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他的妈妈还是会帮他穿鞋,因为不想浪费孙杨的时间。
生活中,这样的母亲其实有很多,在父母眼里,“只要你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什么都不需要管”。但是,也就是这样打着爱的旗号,却耽误了孩子一生的发展。就像是今天的孙杨,的确是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但是不得不说,在遵守规则这件最基本的事情上,却有着诸多不妥。
我们可以想一想,学习穿鞋需要多长时间?穿一双鞋又需要多长时间?更何况,这几分几秒的时间,对于孩子而言又能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来?
也许有人会说,“真实点滴积累起来的时间,才能成就一个人”。可是,你们是否想过,也正是这些点滴积累起来的生活技能,才能让一个人有底气去面对生活。生活中的这些小事情其实就是在告诉孩子,什么该去做,什么能去做,什么可以去做,而什么又值得去做。
当父母在一手包办的时候,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什么都不用做”,但是,有一天这些信息就会成为一种现实,那就是“你什么都不会做”。仅仅是一字之差,却可能让孩子的一生都充满坎坷。
02 漠视孩子的心理需求,是扼杀孩子成长的另一大杀手
其实,过分关注孩子的父母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他们关注的往往是孩子生活上的事情,却忽视了孩子心理上的需求。父母都沉浸在自己的付出中,就会更加关注孩子的外在表现,比如成绩好不好,觉得这才是孩子给自己的回报。
可是,父母却很少去思考,当我们忽视了孩子心理上的需求的时候,给予再多的物质,对孩子而言,也未必有用。
就像是网上非常流行的那段话说的那样:我想要一个苹果,你却给了我一整箱梨,然后对我说,你为我付出了全部,你问我感动吗?说实话,我不知道。
对于孩子而言,他最需要的是父母在心理上的理解与关注,而绝非是物质,又或者不去干体力活儿。
AI树洞救援团的发起者黄智生曾经讲过一个故事,他们团队设计的机器人在网上曾经搜到一条微博,发微博的女孩儿有强烈的自杀意念。
但是,当团队找到女孩儿妈妈的时候,妈妈却并不相信,甚至还说:“我女儿刚才还有说有笑的,你凭什么说她要寻死?是你了解我女儿,还是我了解我女儿?如果你到处传播我女儿要自杀导致以后她丢了工作,找不着男朋友,我要起诉你们,我要追究你们的法律责任!”
直到他们把写着“重度抑郁”的诊断报告给女孩儿妈妈的时候,她才勉强相信。
我们总是说自己在关心孩子,我们也因为对孩子的过分干涉而影响孩子的成长,但这不是说我们不应该发力,而是我们发力的方向不对,相比较于生活上的琐事,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状态和需求。
著名心理学家珍·尼尔森博士就曾说过:“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而这两件事情恰恰都需要父母对孩子给予关注。
03教育孩子需要找到平衡,让孩子和父母都去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海灵格曾经说过,好的家庭一定要有界限感。而这种界限感既不是一手包办,也不是忽视冷漠,而是应该找到一个平衡点,在生活中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一种锻炼;在情感上关注孩子的每一次变化,这不是溺爱,而是安全感的建立。
第一点,父母要学会放手,但是要给孩子指引。
这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目的,只有一种爱是指向分离,那就是父母的爱。
既然注定要分离,那么父母应该给予孩子的就应该是独立生活的能力,而不是让孩子在身边的时候一手包办,等到孩子离开的时候,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
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父母要主动交给孩子去做,比如说收拾房间、整理家务,又或者说家里布置成什么样子,都可以参考孩子的意见。更重要的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一定要将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就像是兴趣班这样的事情,虽然孩子小可能还不太定性,但是父母却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逼着孩子去学。我们可以让孩子先了解、尝试,之后去感受。决定系统学习之前,一定要争得孩子的同意。
在这个前提之下,父母才可以在孩子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引导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而不是逼着孩子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父母要记住一句话,那就是我们可以成为孩子人生路上的明灯,但是却绝对不能替孩子去走人生路。
第二点,父母要给孩子说话的机会,培养孩子的价值感。
所谓价值感,是指个体看重自己,觉得自己的才能和人格受到社会重视,在团体中享有一定地位和声誉,并有良好的社会评价时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价值感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他可以让孩子在面对质疑的时候相信自己,而不是唯唯诺诺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更不会为了讨好别人,而委屈自己。
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价值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孩子做主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家庭中的大事儿,父母一定要征求孩子的意见,而不是用“小孩子懂什么”来剥夺孩子发表看法的权利。
我有个朋友,之前家里要买一个学区房,每一次中介约看房,他都会把孩子带上,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去看一看。家里其他人都不赞成他这么做,觉得带着孩子就是浪费时间,更何况,买房子这么大的事情,小孩子说话管什么用。
但是,我朋友始终认为,买学区房是为了让孩子上学,孩子才是最重要的人,要是孩子连自己要住的房子、要学习的环境都不知道,那学区房还有什么意义呢?
孩子也是家庭中一份子,不要因为孩子年龄小,人生阅历浅,就觉得孩子“没有价值”,当你真的剥夺了孩子发声的机会,你才会发现,孩子真的变成了一个“没有价值”的人。
第三点,父母要向孩子袒露自己的缺点。
“我是你爹,所以我说的就是对的” “我还能坑你吗?我不会错的”!
很多父母在生活中都想成为“权威型父母”,觉得自己就应该是“说一不二”的,但是这么做带来的却未必是信服,反而是抵触。
表妹自从毕业之后,就没有回过家。虽然因为工作的原因也辗转了好多个城市,但是每换一次城市,就离家乡更远一点儿。
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表姐的爸爸在家里总是说什么就什么,哪怕是错了,也从来不认错,当然他也绝对不允许别人的质疑。
这样的强权让表姐非常受不了,从小她就决定等到可以离开家的那一刻,她再也不会回去。
可是,这些年,为了供表姐读书,她的爸爸外出打工,生病了也从来不去医院,赚的钱都攒下来给表姐,可是,付出了这么多却因为他的强势,让自己的女儿越走越远。
人无完人,父母也会犯错,这没有什么了不起,勇敢地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又或者承认有些事情自己搞不定,这样远比假装一个“完美父母”要好得多。
毕竟,这样孩子就会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而承认也不丢人,真实地面对自己,面对生活,才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管教的勇气》里有这样一句话:教育孩子,小时候要狠管,长大后给他翅膀。其实我更想说的是,不要用过分地包办折了孩子的翅膀,更要让孩子有敢飞的底气,这样我们才有机会真正看到在空中展翅翱翔。
陆北老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高级育儿师,大学教师,宝妈一枚,多平台签约作者,致力于用最直白的讲述,让父母了解最深奥的育儿知识,陪孩子一同成长!
閱讀更多 陸北老師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