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攪局者”更多包容

受疫情影響,今年不少公司推出了免費產品和服務,收穫了廣大消費者的好評。事實上,“免費”作為一種商業模式,並不是新鮮事物。在大大小小的商場、超市、酒店促銷活動中,“買一贈一”“兩件五折”“啤酒免費”等都是商家慣用的手法,相信人們對此並不陌生。在這種免費模式中,商家獲得了客戶的關注和更高的銷量,消費者獲得了更便宜的商品,實現了“雙贏”。

進入互聯網時代,由於數字產品的邊際成本趨於零,免費這種商業模式得到放大,一時成為潮流。實踐也證明,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數十年裡,因免費獲得成功的案例數不勝數,甚至全球互聯網業內幾乎沒有出現過一上來就收費並獲得成功的案例。

放眼國外,谷歌一直是互聯網免費策略的倡導者和實踐者。為了向微軟的收費版權策略“叫板”,谷歌先後將圖書館資料檢索、郵箱、地圖、照片管理、辦公軟件等服務免費開放,最終谷歌成了全世界最大的互聯網公司之一。

再看國內,盛大網絡、巨人網絡的“遊戲免費、道具收費”策略同樣大獲成功。2005年以前,中國的網絡遊戲都是按時間收費的,“買點卡”成為用戶的習慣,沒錢就跟網遊絕緣了。隨著巨人的《征途》和盛大的幾款主力網遊開創免費模式後,其他的網遊廠商紛紛跟進。15年過去,網遊這個行業的用戶規模從1000萬人次增長到5億人次,收入從20多億元激增到2000多億元,增長了100多倍。谷歌、巨人、盛大的成功,可以說就是免費模式的成功。

互聯網行業因試圖收費而慘敗的例子也不少。比如,2002年網易與263在郵箱收費和免費上的較量。收費前,263郵箱的用戶規模在國內互聯網公司中排在第一陣營,郵箱業務在用戶量和影響力上都遠超網易;收費後,263郵箱的用戶大量流失,網易則一直堅持走免費郵箱的道路,持續投入技術和資源,此舉最終給網易帶來了大批忠實用戶,這些用戶對網易產生了很強的品牌認知度,支撐了網易遊戲等其他業務快速發展,263郵箱則幾乎消失在網民視野中。

確實,在一些行業裡,“免費”模式必然會觸動一些傳統生意模式的利益,並被“守舊者”或者“既得利益者”集體討伐,因為既得利益者不願意讓“躺著賺錢”的時代輕易地結束。比如,今年春節,今日頭條母公司花費6.3億元購買電影《囧媽》的版權,並在旗下APP上免費播放。這種打破常規的創新做法,在給陷入困境的電影發行製作公司解了圍的同時又讓頭條系的APP下載量飆升,獲得了“雙贏”,但卻遭到了同行的“譴責”。

我們不敢說《囧媽》模式會成為常態,或者一定會成功。但是,近年來天價片酬、爛片氾濫、分賬比例不合理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中國電影業,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缺乏“攪局者”,沒有創新的商業模式,中國電影業很難走遠。從這個角度看,一些陷入增長瓶頸的傳統行業也是一個道理。

當然,免費模式的核心要義在於企業通過免費如何營利,如何給用戶帶來更好的產品和體驗,甚至推動社會進步,而不是通過資本加持實行惡意競爭,從而換一批沒有進取心的企業重新壟斷市場。只有當免費的過程本身能夠創造新價值,只有當免費過程的所有參與者都能價值,真正的免費才是可行的。(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王軼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