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胎這條路,許多人走入其中,很少有人活著出來

我曾在很多課程中,多次提到缺乏“備胎意識”是導致你當備胎的很大原因。


如同一隻困在蜘蛛網上的蒼蠅,正是因為缺乏防備心,很多人才成了備胎。


這些人都是各掃門前雪,還以為異性在情感上對他們敞開了心扉,他們就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如果你不介意自己被當成閨蜜/兄弟,那麼成為對方的朋友,其實也還不錯。


如果你不在乎是否與對方發生性關係,成為對方的密友也是極好的。


這就像浪漫關係中的“百慕大三角”。


許多人走入其中,很少有人活著出來。



備胎這條路,許多人走入其中,很少有人活著出來


避免成為備胎的第一步,就是學會辨別。


辨別出先前哪些所作所為會到導致你想要避免的局面。學會了簡單辨別技能,要是你識破備胎模式,就會節省很多的時間和精力。


1、以朋友稱呼你


如果對方的談話中頻繁出現“朋友”這個字眼,這就是一個標誌。


對方謹慎地選擇這個詞,並且在明顯要當著的你面說,就是一種明顯的暗示。


對方想要傳達這個信息:TA僅僅把你當作朋友而已。


那麼,這是否這意味著全無可能發展一段浪漫的關係呢?並非如此。


但是這個選擇權在你,但形勢確實對你不利。


對方暫時當你是朋友,目前不會給你更多的非分之想。


這意味著,你必須向對方發出正確的信號,讓對方不再把你當成普通朋友,並著手培養感情。


所以,你千萬不要將對方奉為神明。你要讓對方瞭解你的想法,但是也不必為TA用力過猛。


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對待事物的方式,取決於我們本身的世界觀。


如果你不在意或者不反對她對你的口頭稱呼,那你就很容易變成備胎。


備胎這條路,許多人走入其中,很少有人活著出來


2、把你稱作閨蜜或是兄弟


如果是對方把你稱為自己的閨蜜或者哥們兒,想把你介紹給其他的朋友,這就等於向你亮起了紅牌。


對方這麼稱呼你,並不是貶損你。TA只是想表明,TA很信任你,在你身邊很有安全感。


許多人都誤讀了這一點,覺得這是讚美之辭。


當一位異性稱你為他的最佳密友時,儘管你不應覺得受到侮辱,但還是應該警覺,因為這種標籤指明瞭你在浪漫關係中的位置。


如果你只想做普通朋友,一切都不是問題。如果你只想待在對方身邊,把對方當作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一樣照顧,被貼上這種標籤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然而,如果你不滿足於這種“偽親屬”的關係,這標籤是個很大的問題。


再次提醒,哪怕你被稱作朋友,被當作閨蜜或者兄弟對待,不一定就是沒有希望了。


但是你得有對策,因為這些信號已經向你傳達了對方的所思所想——你不是一位能約會的對象。


3、性吸引或性緊張沒有立馬出現


如果你感覺不到對方對你的性趣,或者你倆相處時沒有性緊張感,那就應該趕緊脫身。


不幸的是,許多人覺得這很難做到。他們認為,只要能近身接觸對方,並能進入對方身邊就算是勝利了。這種想法大錯特錯。


因為,你把成功的定義搞錯了,而且有時候,備胎的成功標準還特別低。


如果你不覺得對方對你有什麼性趣,但還是繼續同對方交往的話,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如果你感覺不到任何性緊張,這就說明你向對方發送了錯誤的身體信號。


備胎這條路,許多人走入其中,很少有人活著出來


這些信號大多由你自己把握,所以如果性興趣或者性緊張沒能出現,就意味著你做錯了。


你與異性打交道,覺得只要能陪在對方身邊就算幸運的了,殊不知這種行為模式只會給了對方一個錯誤的信號。


你這就是在訓練對方心安理得地拿你當朋友。如果你想讓對方被你吸引,應該製造性緊張感。應當有種不斷升級的性窘迫,而且只有親密的接觸或性或身體關係才能化解這種尷尬。


如果你被當成了一個跟屁蟲,還覺得這是優待,這可起不到作用。


記住,性緊張感是通過挑戰和探求積累的,那種搖尾乞憐像只哈巴狗一樣圍著人家轉的方法只能適得其反。


如果開始時你沒有建立這種緊張感,就必須及時抽身,以後用更好的方式接近目標,創造性緊張感和性吸引力。這樣,你就能避免好人卡。


4、確保自己遠離朋友的誘惑


很多備胎的真正的問題,就是在腦海裡不停的自圓其說——讓自己甘心目前的狀態,並認為可以以此達成目標。


許多人寧願把他們生命中那位特殊的異性當作朋友,也不願意冒徹底失去對方的風險,為愛一博。


我不得不說,如果這就是你的態度,你就只配成為備胎。


與其成為對方最親近的閨蜜/兄弟,還真的不如掛在成為一個陌生人。


只要你有這種決心,哪怕你在追求的過程中覺得自己笨手笨腳,白費力氣,也比在友情上舉步維艱強得多。


不管你接收到什麼信息,只要你懷疑自己是個備胎,就趕緊走開。不要怕離開你的真命。


無論對方顏值幾何、才高几鬥,無論你多麼喜愛TA,無論你認為你們之間未來的關係會有多好,都要毫不猶豫地走開,重整旗鼓尋找機會。


如果你渴望得到TA,為TA輾轉反側,那如果你肯冒險拿愛一試,就會舒心得多。


這種冒險雖然聽起來挺嚇人的,但與其在設想“萬一如何”中坐以待斃,還不如去放手一搏,這樣才能有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