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成名就之后,会想什么呢?

功成名就之后,会想什么呢?

老子说,要做到功成、名遂、身退。这个功业成就了,事情做成了,甚至怎么样?名遂,这个名声也有了,赶紧隐退。不隐退的话,可能往往会招致嫉妒障碍。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做事要效法天道。

功成名就之后,会想什么呢?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三十四《老子》。

圣人无私而不积藏,有德则教愚,有财则济人,尽其所有来帮助别人,自己反而更充足。因此,天道是全然利益而不侵害万物;圣人之道是遵循自然法则,帮助世人而毫不争夺。

『圣人不积』。我们知道我们学习圣贤之道,为什么要学习圣贤之道?目的就是要成为圣人。什么是圣人?圣人就是把自己的明德和本善找回来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成圣贤,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明德、都有本善,学的目的就是要恢复人之初的性本善。孟子就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求学问的方法没有什么奥妙的,只不过是把迷失的心、迷惑的心给它找回来,让它回到明德、回到本善而已。恢复到本性,自己智慧、德能自然现前。

我们的明德、我们的本善被什么给障碍了?就像我们的本善、我们的明德像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球,它本来是光芒四射的,但是我们把这个水晶球掉到了污泥里,沾上了泥沙,又把它掉进了油垢里,沾上了油,甚至还把它掉在了油漆里,又沾上了些漆。经过这种种的过程,把这个水晶球本有的光芒就给蒙盖住了,它有光也放射不出来了。怎么样把这个光芒重新显现出来?那就是把上面的污染一层一层地剥落,最后它本性的明德,也就是这个水晶球本有的光明就会散发出来。

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修正自己的这些烦恼、贪瞋痴慢等等的习性的过程。所以明德是本有的,只不过是被贪瞋痴慢疑等等给障碍住了。我们要恢复明德,就要把障碍去除。

功成名就之后,会想什么呢?

所以这里边讲“圣人不积”,为什么不积?因为本来没有,你积什么?“本来无一物”。圣人如果积财,如果一个人特别重视钱财,这个被钱财所迷惑,“利令智昏”,在利益面前就昏头昏脑了,智慧就提不起来了。还有贪色、贪情,情令智迷。一个人特别地有情执、放不下,在情欲的面前也就迷惑颠倒了,这个明德就找不回来了。所以“圣人不积”,圣人他是明心见性的人,他已经是恢复了本善、明德的人,所以他能够把财色名利等等全都放下,放下才能够成圣成贤,找回自己的明德。


这个注解上说,“圣人积德不积财,有德以教愚,有财以与贫”。圣人的特点就是积累德行,而不是积累财富。因为你本性里的财富、智慧、德能、相好都是具足的,只要你把明德找回来,这些东西无一缺乏。你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不积财,财不缺乏。一个人之所以在财富上能够得到彻底的自由,什么原因?就是因为他对财彻底看破了,没有对它有任何的贪着和执着。

功成名就之后,会想什么呢?

就像我们看尊敬的上净下空老法师,他对财没有任何的贪恋,所以他要办什么事的时候,这个钱自然而然地就来了。这个财富是自由的,为什么能够达到自由?就是因为他彻底看破放下了,所以才能够自由。而且从因果上说,财布施得财富。财富是结果,人人都想追求,它的因是财布施,愈是拿着钱去帮助别人,你愈能够有财富,财富愈不缺乏。所以明白这个道理的话,你要想有很多的财富,就一定要去拿着钱去布施,愈施愈多。


“有德以教愚”,自己有德行、自己有智慧也不能够吝惜,去教导别人,让别人也开启智慧,这个就是法布施得聪明智慧。因为你愈给别人讲,每一次在给别人讲的时候,就是在劝自己,自己也愈来愈明白,智慧愈来愈开显。这一个道理我们可以观察世间的这些现象。

譬如说在大学有很多的教授,教授当然是聪明智慧的代表,虽然有聪明智慧,但是财富上并不是很富足。什么原因?原因很简单,可能这个人他喜欢法布施,他喜欢给别人讲道理,但是却吝于拿财去布施。当你拿着钱去救济穷苦的时候就舍不得了,所以他在财上就比较缺乏。有的人他去投资什么就赚钱,投什么就赚什么,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他都是很有钱,都能够赚钱,但是大字不识两个。那是什么原因?是因为他喜欢慷慨布施,拿着钱去救济穷苦,但是他可能吝于教导别人,吝于法布施。所以你看什么事情都有因果,如是因,如是果,因果报应,丝毫不爽。

功成名就之后,会想什么呢?

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想追求相应的结果,就要怎么样?就要种相应的因。想赚钱的、想财富不缺乏的,就要拿着钱去布施,多帮助别人;想聪明智慧的,看到别人需要安慰的时候,需要开启智慧的时候,也要给人家把这个道理讲清楚。你愈给别人讲,你在给别人讲的过程中,自己也愈来愈明朗。这个叫“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己愈有』,这个“既”是尽的意思、全部的意思。就是你全部尽其所能地来帮助别人,结果自己反而更加地充足,更不会匮乏。因为我们刚才讲了财布施得财富,左手拿钱布施出去了,右手又把钱赚回来了。所以这里边的注解也说,“既以财贿布施与人,财益多。如日月之光,无有尽时”。这个钱并不是说你把它布施掉了就没有了,就像日月之光一样无有尽时,愈施愈多,没有穷尽。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就是只是利益人,从来不会侵害万物。所以这个注解里说:“天生万物,爱育之令长大,无所害也。”上天有好生之德,它都是生养万物,希望万物能够自然而然地成长。所以我们人治国也要效法天道这种仁慈之心、好生之德,所以怎么样?

古人治国,“礼主刑辅”,重视用礼义道德来教化人,而不是重视用刑罚来惩罚人。即使设置刑罚,目的也是“刑期于无刑”。设置刑罚的目的是什么?最终是让人不再犯罪、不敢触犯刑罚,不是真正想去惩罚他,是给人警戒的一种事先的提醒。所以为什么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其实也是因为效仿了天地好生之德来治理国家。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圣人之道,圣人就是效法天道的,效法天地的无私、天地的好生之德。这个“为”就是尽心尽力地去造福万民,但是绝对不邀功、不争名,甚至是做到了功成身退,天之道也。他只是一味地想把这件事情促成,成就它,并不是说为了让我能够让大家得到认可,使我的名声得以显扬,目的不是为了这个。只是想去造福人民,成就事业。

所以老子说,要做到功成、名遂、身退。这个功业成就了,事情做成了,甚至怎么样?名遂,这个名声也有了,赶紧隐退。不隐退的话,可能往往会招致嫉妒障碍。这个就是告诉我们,我们做事要效法天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