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對孩子“溺愛”?實際上你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控制

我們常說“溺愛”實際上是在傷害孩子,但我們真的知道什麼是溺愛嗎?我想這個問題,很多父母都沒有辦法回答。我們很多人都會把“溺愛”理解成給予孩子過多的愛,其實小編想說的是,“溺愛”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一種控制。

去年我帶柚子去遊樂場玩,買好票帶柚子進到裡面,這個時候外面有一個看起來和柚子差不多都是三歲左右的一個小男孩,在外面哇哇大哭。帶著孩子的媽媽和奶奶沒有辦法,只好買了票,但遊樂場有要求只能一名家長陪同,那個奶奶對工作人員好說歹說一定要陪著自己的孫子。

當時場館的小朋友並不是很多,工作人員也就讓奶奶進去了。三個人進去之後,孩子想盪鞦韆,左一個媽媽右一個奶奶,一同推著孩子。沒過多長時間,孩子不想盪鞦韆了,想玩一玩別的項目。但奶奶和媽媽牽著孩子的手,卻從來就沒有鬆開。我在一旁看著一家三口,都覺得孩子玩的都有些束縛。

還在對孩子“溺愛”?實際上你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控制

全方位的守護孩子成長,其實是孩子自由成長權利的剝奪。我們打著愛的名義,卻從來沒有想過讓孩子獨立的成長。尹建莉在接受採訪的時候表示:“溺愛並不是愛,而是父母控制和不信任孩子的一種手段。”

什麼是溺愛?相信我們每位父母,都會把自己所有的愛無條件的給予孩子。有的父母或者長輩為了彌補童年的缺失,有了孩子之後,就會把大量的愛體現到孩子的身上。

在網絡上可以看見很多類似的新聞,什麼四五歲的小孩子名下已經有四五套房,小小的年紀就已經開始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等等,這些都是生活條件決定的。但是如果過量的話,就會導致孩子自私、缺乏感恩之心。我們很多人都會把愛和溺愛混為一談,事實上兩種愛有著本質的差別。

還在對孩子“溺愛”?實際上你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控制

溺愛孩子的後果

1. 吃不得苦。

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孩,缺乏吃苦精神。這是因為孩子長期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不管什麼困難,父母都給孩子解決了。而當孩子真正的面臨困難的時候,自己卻不知道應該怎麼解決。李玫瑾認為:“現在青春期的孩子動不動叛逆,一不高興就離家出走,都是家裡人溺愛的結果。”這就說明我們現在越來越多的小孩,心理素質極差,有一點困難心理就可能出現崩潰。

2. 以自我為中心。

被愛包圍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會在乎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只為自己謀利益。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需要付出什麼,就可以輕易的得到周圍人的愛意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的心中已經想不到自己也需要向他人付出愛,在這種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不管是學習還是在未來的工作中,都很容易去忽視別人。

還在對孩子“溺愛”?實際上你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控制

3. 在家裡稱王稱霸,在外面膽小怕事。

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很多類似的場景,父母或者長輩帶著孩子在外面玩耍,孩子卻無法和其他小朋友玩在一起,只要一回到家中,立刻就化身為家裡的“一霸”,前些年的《虎媽貓爸》中的一個情節,趙薇讓女兒回家,女兒卻在爺爺家搭的帳篷裡不出去,如果想讓她出去,爺爺奶奶就一定要給自己下跪。看到這個情節,我們就可以真實的感受到,給孩子的愛太多,養成了孩子任性的性格。

還在對孩子“溺愛”?實際上你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控制

愛孩子的正確姿勢

所謂的“愛之恨,責之切”,往往只是因為父母想把孩子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中。

尹建莉認為:“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其背後的心理基礎是恐懼和不信任。”

在父母嚴重對孩子的愛,殊不知是把自己活成了“替代品”,幫助孩子選擇所有,當孩子沒有辦法去決定自己的事情的時候,這樣的“愛”就變成了束縛。

1. 給孩子信任。

在孩子兩三歲需要自己動手學習吃飯的年紀,大人卻擔心孩子把飯吃不到嘴裡,幫助孩子餵飯。飢餓是人生最基本的痛苦,人只要感到飢餓自己一定會去想辦法填飽自己的肚子,放在孩子身上也是一樣。從小就要給孩子養成“自己來做”的習慣,這樣孩子長大後、才能真正的獨立。不能把孩子養成一個籠中的“金絲雀”,因為孩子只要成長,在未來難免都會遇到需要自己解決的問題。

還在對孩子“溺愛”?實際上你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控制

2. 對孩子的愛要有一定的原則。

“他還是個孩子”當熊孩子犯錯的時候,這句話我們不知道聽了千遍萬遍,時至今日才有所理解,每一個“熊孩子”的背後,都有“熊父母”,正是對孩子毫無原則的愛,才導致孩子變成了是非不分的熊孩子。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犯錯誤,沒有給孩子正確的是非觀,那麼等到孩子長大後一切悔之晚矣。

3. 正確的引導孩子。

在我們每個父母心中,可能都有一種想法就是讓孩子未來考高分上好大學,因此從小孩子便是家中的“小皇帝”一般,除了學習其餘的生活瑣事,都成為爸媽的事情。大到做家務小到清洗自己的內衣等等,這些本該讓孩子自己去完成的事情,父母都給孩子做了。

這樣的孩子未來哪怕成功的考上了名牌大學,但是心中卻沒有“他人”。要知道我們現在不管做什麼工作,都需要團隊精神,而如果心中沒有“他人”,在社會上難以立足。

還在對孩子“溺愛”?實際上你是披著愛的外衣,對孩子的控制

4. 與孩子一起成長,學會反思自己。

誰都不是生下來,就註定是學者、名人等等,在成長的道路上難免會遭遇失敗和錯誤。當普通的父母,在遇到孩子犯錯的問題上,很難保持穩定的情緒與孩子進行交流。用錯誤的情緒與孩子溝通,家長認為自己這是正確的做法,想要改變孩子的錯誤行為。殊不知對孩子已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都是第一次為人父為人子,在父母這份工作上,沒有實習這一說,這就需要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與孩子一同成長。

總之,愛孩子沒有錯,但是我們要向孩子表達正確的愛,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才能在未來面臨困難時,能夠有效的解決困難。要明白,孩子總要成為一個大人。當父母一味的去想著控制孩子的時候,其實是對孩子獨立成長的一種束縛。

今日話題分享:大家對於溺愛還有什麼看法或者觀點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