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閱讀不會提問題,讀再多書也過不好這一生

1/5、如何讓一次閱讀影響一個人的一生?

人生就是這麼戲劇化,一次偶然的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

十年前,我看了一本另類科學史的書——《萬物簡史》,並推薦給了一個朋友。前幾天,這位朋友無意說起這本書其中的一章改變了他的人生信念。

我很好奇,週末在家把這章重新看了一遍,回想當年自己看到這一章的感受。

常常有讀者大人問我,怎麼讀書才能更有效,才能改變思維,才能讓自己成為一個更牛逼的人?

我的答案是,一次提升自我的閱讀一定包括兩個部分——解決了一個問題,引發了無數問題。

一次偶然的閱讀可以改變一個人,並非是這本書本身有多震撼,而是因為它把你之前和之後的知識與思考串了起來。

今天,我就以《萬物簡史》的第22章為例,分享一個

“問題式讀書”的經驗。

2/5、比書單重要一萬倍的閱讀方法

先介紹一下比爾布萊森所著的科普類圖書《萬物簡史》,這本書的特點是用八卦的方式講科學史,以科學家的八卦為主,其中也不乏嚴謹的科學思維,特別是全書都充滿了悲天憫人的氣質,第22章“多災多難的生命進程”屬於偏認識論的觀點,提供給我們一個看問題的角度,而不是生物知識: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作為人類,我們往往覺得生命必須有個目的。我們有計劃,有志向,有慾望。我們想要不斷利用賦予我們的整個令人陶醉的生命。但是,生命對於地衣來說是什麼?它的生存衝動、活著的慾望和我們一樣強烈——有可能更加強烈。要是我被告知,我不得不當幾十年林中岩石上的地衣,我認為我會失去繼續活下去的願望。地衣不會。實際上像所有生物一樣,它們蒙受苦難,忍受侮辱,只是為了多活一會兒。

地球上的生命有著另一個極其相似的特點:生命會滅絕。而且相當經常。儘管物種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聚集起來保存自己,但它們經常崩潰和死亡。它們變得越複雜,好像滅絕得越快。為什麼那麼多生命沒有雄心壯志,這也許是一個原因。

今天人類之所以存在,是因為我們特定的家族從來沒有中斷過——在10億個有可能把我們從歷史上抹掉的關鍵時刻一次也沒有中斷過。

——《萬物簡史》第22章

大部分讀者讀完一本好書後,都有一種“學到知識”“get到重點”的幻覺,作者寫的越通俗,這種幻覺越強烈。為什麼說是幻覺呢?

因為僅僅“讀懂一段內容”,你付出的心智活動相當有限,收穫自然也有限。

讀懂一段內容,是閱讀的暫停,也是學習的開始——甚至不是開始,真正的開始是你提出的第一個問題——這一段內容提供了什麼新觀點/新方法/新知識?

這個問題並不難回答,本書的作者實在是貼心,甚至直接給出了三點結論:

生命想存在;

生命並不總是想大有作為;

生命不時滅絕。

好了,總結完了,甚至還可以畫個思維導圖,學習結束了嗎?

不,問題的真正意義不是答案,而是由此引出的第二個問題:它跟我們過去的什麼已知觀念/方法/知識有聯繫與區別?

很多人認為物種進化就是從低等生物發展為高等生物,從簡單的單細胞生物到人這種複雜的動物。而這一章打破了這個錯覺,因為生命的目的就是多活一會兒,所以進化也沒有方向,只要是能多活一會兒的方向,就是好方向。

再接下來,你會不由自主地想,到底哪一種觀點更有道理呢?或者說,這兩種看法各自的適應範圍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本次閱讀你可能解決不了,但它給了你一個方向,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你可以主動搜索,也可以把問題放在腦子裡,等待下一次閱讀的激活。

接下來,才是閱讀的核心環節。

3/5、問題的第一個方向

通常“提問題”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從理論到理論”,另一個是“從理論到現實”。

如果《萬物簡史》的這一章,激發了你的興趣,想知道進化到底有沒有方向,那麼,沿著這個問題找,你早晚會讀到一本書——理查德 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這本書實際上解答了上一節的那個問題,進化的方向的確不是“從簡單到複雜”,人的出現只是一個偶然;但進化也不是“生命體為了生存”。

進化是群體的選擇,而生存是個體的目的,這兩者之間常常是衝突的,“母愛”是對於人類群體是有利的,但“母愛”對於母親這個個體卻是危險的,不管是生孩子,還是養育孩子。

這個衝突是如何解決的呢?以前我們把母愛看成是一種無私而崇高的東西,但《自私的基因》認為,這是人被自己的基因“操縱”了,

生命體是基因創造的生存機器,生命短暫,基因不朽。

基因顆粒性的另一個方面是,它不會衰老,即使是活了100萬年的基因也不會比它僅活了100年更有可能死去。它一代一代地從一個個體轉到另一個個體,用它自己的方式和為了它自己的目的,操縱著一個又一個的個體;它在一代接一代的個體陷入衰老死亡之前拋棄這些將要死亡的個體。 (《自私的基因》)

這就是“從理論到理論”,理論之間的相互對比,比較它們之間的相似之處,找到它們的繼承關係,發現他們之間的區別,以及造成這種區別的原因。

如果你的思考方式偏感性,學習方式偏經驗主義,也可以“從理論到現實再回到理論”。

日本科幻作家瀨名秀明寫過一本科幻恐怖小說《寄生前夜》,把“基因容器”的概念具像化,把“基因控制人體,將其作為自我複製的工具”的過程變成“線粒體叛變”這個小說情節,還糾正了道金斯對基因的錯誤認知,借用了“線粒體共生起源”這個更科學的概念。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如果你還感興趣,想知道基因在進化過程中,對現代人的某些行為的影響,沿著這個問題,你會看到《進化心理學》,這本書我在《情感教主的300萬教徒們在焦慮什麼?》一文中已經分析過,研究在人在擇偶過程中,被基因控制的“動物性本能”。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一本書在解決了一個問題後,又會帶來N多的問題,只要你感興趣,在這些問題的指引下,你會漸漸建立這個大方向的知識框架,有了這個框架,你可以更有效率的處理相關領域的信息,也可以將其中的邏輯“工具化”,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

這個《進化心理學》又被很多情感分析專家拿來做分析工具,有人借用了其中的“親子不確定性”理論,將其變成“如何利用男人的本能,控制男人對自己進行親職投資”,這就是 “從理論到理論又回到現實生活”的方法。

當然,大部分人都不會深入研究進化論,那好,我們還是回到起點,回到“生命想存在;生命並不總是想大有作為”上,這一次,我們把問題“鏈接”到一些實用主義的方法論上。

4/5、問題的第二個方向

前面說了,在進化的方向上,有兩種策略:

第一種是“防禦策略”,是古菌一類最古老的生命形態,保持最簡單的身體結構不變化,因為結構越簡單,能適合的環境也越多;

另一種是“競爭策略”,採用不停進化的策略,讓自己越來越複雜,雖然越複雜越脆弱,但複雜也代表基因突變可選擇的方向大大增加,也就大大增加了適應新環境的可能。

理論就到此為止,這兩個策略讓我們想到了什麼呢?回到我的老本行——職場生存策略也有兩種:

第一種我稱之為“絕地求生策略”,在那些慘烈的、高淘汰的生存環境中,你首先要考慮安全問題。因為不管你之前贏了多次,一旦損失,就全盤皆輸。

最典型的就是“辦公室政治”,大多數人都會選擇“防守”,這種策略對應著進化中的“防禦策略”。

第二種我稱之為“彩票策略”:在一般程度的競爭中,別怕犯錯,最重要的是爭取機會。為什麼叫“彩票策略”呢?彩票中彩的概率雖小,但好在2元一注,損失是固定的,所以不如放手一博。

重複犯錯誤可以算一種獨特的生存策略,選擇收益最高的錯誤,重複犯幾次,找到控制風險的方法。

什麼樣的競爭算是“一般程度”呢?可以看看之前我的一篇《錯誤犯一遍,那叫錯誤;把錯誤進行到底,那就叫風格》。

很多讀者很好奇,為什麼我能把兩種不相關的事件扯在一起呢?這就是一種“框架思維”方式,要求你凡事別太在意表象,都要多想想它的內在規律。

這種思維方式還能幫助我們理解那些比較抽象的書 。比如《孫子兵法》,偏軍事哲學,很枯燥,如果你帶著一些問題,看法就不一樣。比如“競爭策略”和“防禦策略”,書中處處可見: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昔之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

這兩句話告訴我們,在職場上,你首先要立於不敗之地,至於會不會贏,這就取決對手會不會犯錯誤。

有人覺得《孫子兵法》太含糊,到底怎麼判斷“可勝”和“不可勝”呢?沿著這個問題,我們找到了行為經濟學中的“前景理論”——解釋我們何時喜歡冒險,何時喜歡保守的理論。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保守策略:在“確定的收益”和“有風險的虧損”之間,做一個選擇,多數人會選擇“確定的收益”。例子就是考試時,要把容易的題拿到手,剩下的時間再攻克難題。

冒險策略:在“確定的損失”和“有風險的利益”之間,做一個選擇,多數人會選擇“冒險賭一把”,例子就是買彩票。

這就是說,我們平時的直覺方向是對的,但在做決策時,判斷因素太多太複雜時,需要縮減成“確定因素的量”和“不確定因素的概率”這兩項,再估算其中的利益得失,我在《走出思維陷阱,高手的三個“反直覺”思維習慣》一文中介紹的“基數比例”就是其中的一種方法。

我們的閱讀視野還可以擴展到歷史領域——吳思的《血酬定理》,看看人們如何計算暴力的收益與風險,在“民”、“盜”、“官”這三種角色中轉換,看看應該如何給“權力”、“暴力”、“忍耐力”定價。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有人說,讀經典的好處是你每次讀都有新發現,其實這個新發現正是原來的知識和你在這段時間的新認識,發生了新聯繫。

沿著“這兩種進化策略”,我們還可以看到“尼采”和“叔本華”的對立;理解這個問題,也可以幫助你理解

古典經濟學中的“帕累托最優”。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如果我們把興趣點集中在“個體選擇與群體選擇的矛盾”上,有社會學的經典名著《烏合之眾》,還有博弈論中的“進化穩定策略”。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我們還能在這一段內容中思考“自由意志是否只是幻覺”這個命題,這也是西方哲學中的一個永恆的大命題,還是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的常見主題,或者能幫助你理解《失控》《創新者的尷尬》《哥德爾、艾舍爾、巴赫》等經典著作。

怎麼讀書才能改變思維?

5/5、閱讀沒不會提問題,讀再多書也過不好這一生

如果給一個認識上的進步打100分的話,那麼,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找到答案頂多只能得10分——因為只要有一個問題,你總能找到答案,只要你有足夠的好奇,也不懶。

所以,提出一個新問題=90分,但這並不容易。我總結了“提出一個好問題的幾個方法”:

1、最常見的方法:找到讓你困惑的地方,總結成幾個問題。

2、找到那個讓你驚歎的地方,想一想它為什麼讓你驚歎?

3、找到與以往知識衝突(或印證)的地方,思考誰更有道理(或有什麼不同),或者想一想,如何讓它們各自成立的條件

4、它有沒有可能在你的生活或工作中被“工具化”?

5、如果它是一個觀點,找到這個觀點成立的前提;如果它是一個知識點,找到這個知識點的邊界;

最後兩種是我最經常用的:

6、如果你實在找不出問題,可以“輸出學習法”——用這個知識或觀點去知乎上回答幾個問題,80%的情況下,你會發現那些看似完美的邏輯,中間還是有問題的,或者是你的理解偏差,或者是一個你尚未掌握的新領域。

7、如果你實在找不出問題,回到原點,提出“元問題”。(具體辦法可以參考《有一種思維方式,成功者一輩子只用一次,但天天在訓練》)

方法肯定不止這七種,重要的是不要做“伸手黨”,別在意答案本身,答案沒那麼重要,甚至很多問題沒有答案,重要的是沿著問題尋找“新大陸”的過程。

答案只對問題有用,只有過程才是對你有用的。

首發於“人神共奮(ID:tongyipaocha)”微信公眾號,每週二篇原創,顛覆你對職場的看法。​

與“知識管理”相關的文章

愛讀書的人,從來不問“這本書有什麼用”

找到“知識複利”,能力“十年十倍”

你那不是知識,頂多是橫店的佈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