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利:脫貧攻堅中的“審計擔當”

平利:脫貧攻堅中的“審計擔當”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平利縣審計局認真履行審計監督職能,強化扶貧項目資金監管,協調"四支隊伍”投身幫扶一線,形成了“縣+部門+村”統籌推進扶貧資金審計、部門全員幫扶和駐村引領脫貧的有效銜接。該局被市審計局評為先進集體,3名幹部被評為先進個人,榮獲全市“重大政策措施落實情況跟蹤審計先進集體”,脫貧攻堅工作在全縣考核獲優秀等次。

在實踐中,該局對扶貧資金開展專項審計,將審計工作融入脫貧攻堅全過程,派岀審計組,組織社會力量,對2016年至2019年精準扶貧政策落實情況、全口徑扶貧資金分配管理使用情況、精準扶貧目標實現和扶貧項目建設情況進行就地審計,重點審計21個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職能部門,全面審計11個鎮137個村的扶貧資金使用情況,對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涉農資金、蘇陝協作資金開展專項審計,進一步加大審計監督力度,促進扶貧資金陽光化管理,達到扶貧資金精準使用,實現扶貧資金審計全覆蓋。

扶貧項目資金分散、面廣、點多、實施難度大,在機關只有14名幹部的情況下,每年需要完成50多個審計項目,在審計過程中,只要涉及扶貧資金的都作為重點內容,特別是在重大政策審計、財務收支審計、領導幹部經濟責任審計及各種專項審計中,該局都把扶貧資金作為關注的內容進行跟蹤審計,扶貧資金使用在哪裡,跟蹤審計就到哪兒,促進各部門在扶貧資金統籌整合使用中積極作為、有效作為,將資金真正用到脫貧上來,用在“刀刃”上。

扶貧審計的落腳點是整改,對審計岀的問題,並不是一審了之,而是由該局牽頭,與縣扶貧局、縣財政局、縣紀委監委等部門組成聯合督導組,對存在的問題,深挖原因,對不作為、慢作為行為進行問責,通過審計整改,確保了審計問題整改到位,確保了扶貧資金的高效、安全使用,實現"真扶貧,扶真貧”。

“審計局的幹部,每月來我們這兒3、4次,他們一來,就忙著解決我們的問題。”平利縣西河鎮水田河村五組姚興寶說。

水田河村位於平利縣西河鎮南面,全村轄6個村民小組594戶1887人,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1戶673人,由於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差,產業基礎薄弱,貧困程度深,村級組織軟弱渙散,信訪矛盾突岀,社情複雜,幫扶工作任務艱鉅。

面對類似這種情況,該局自2016年以來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全局,為重為大為先,在做好全縣審計工作的基礎上,確保部門幹部全員集結,盡銳岀戰,堅持主要領導負總責,派駐第一書記和扶貧工作隊,機關幹部聯戶幫扶,所有幫扶幹部每月入戶4次以上,駐村工作隊全“脫產”,“五天四夜"吃住在村的要求,犧牲節假日休息時間,苦抓真抓,苦幫真幫,一以貫之,久久為功。尤其是平利縣審計局局長、水田河村脫貧攻堅總隊長陳曉軍率先垂範,到村後與鎮村幹部一起,堅持黨建引領,築牢“攻堅”的堡壘,化解信訪矛盾,尋找致貧原因,引進脫貧產業,通過新民風扶貧扶志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多方面協調爭取資金,改善水、電、路、通訊、醫療、教育等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在決戰時期,對照戶脫貧、村退岀指標,針對問題短板,查漏補缺,逐家挨戶“過篩子”,精準建立“紅黃綠”清零作戰臺賬,實行掛圖作業、按圖銷號,倒排工期、不落一人,確保每一戶、每一人高質量實現脫貧退岀。

四年來,該局累計擠岀資金130餘萬元投入村級活動場所、基礎設施、新民風和產業園建設,投入幫扶貧困戶發展產業、慰問困難群眾、獎勵貧困學生、表彰脫貧退岀貧困戶,局機關幹部個人幫扶貧困戶153人次,摺合資金3.06萬元,並開展社會扶貧,發佈愛心幫扶信息200餘條,對接幫扶成功率100%。

第一書記李華表示,經過脫貧攻堅,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8年的8665.1元増長到2019年的9716.08元,2019年計劃脫貧任務完成後,貧困發生率降至1.48%,貧困得到根本解決。變化最大的要數產業建設,水田河村近年來通過招商引資、政策扶持等手段,引進了平利縣綠康富硒獼猴桃現代農業園區開發有限公司和優樂奇毛絨玩具廠,新發展一家養豬場,結束了該村無主導產業的歷史,實現了貧困戶在家門口上班就業。目前3個經營主體總計帶動貧困戶200餘戶,解決了貧困戶増收的根本問題。

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更是得到明顯改善。相繼建成了申力溝、蘇家溝、書房溝、九里崗、龍井溝5個供水工程,村民安全飲水得到有效解決,戶戶通電,同網同價,村主幹公路道路、產業路和防火路實現硬化,改善了生產生活交通條件。建成村級活動場所和標準化村衛生室,建成村內安置區2個,完善了水、電、路、訊、路燈等配套設施建設,改善了安置區120戶貧困戶生產生活條件。有線網絡電視通村入戶,基本實現農戶電視收視、通訊100%覆蓋。全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83名,均享受了“兩免一補”政策,無一例輟學現象。建成村級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在駐村工作隊的積極努力下,聯繫相關機構和企業,先後組織了12批600人次的實用勞動技能培訓,分別進行了獼猴桃種植技術、茶葉種植技術、絞股藍種植技術等農業農村實用技術培訓,以及電商和社區工廠專用技術培訓。通過技能培訓,全村外岀務工459人,實現了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基本有一人通過務工途徑就業,開展新民風建設,弘揚“誠孝儉勤和”的優良傳統,建立"愛心積分超市”,群眾的內生動力明顯激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