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是开封“启拓封疆”的肇始之地,也是大宋等朝的龙兴之地,而享誉海内外的木版年画也随开封的兴衰而时起时落。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启封故园”

小时候,由于没有电视、手机等别的娱乐项目,不管是坐在自家或者走亲串友坐在别人家的堂屋(客厅)里,聊天之余,只有欣赏墙壁上的贴画——影视剧戏剧剧照、美女日历和学生奖状,再就是大门上的“门神”和对联。不过这样也好,首先我记住了好多影视剧的情节,比如《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神鞭》《神秘的大佛》《少林寺》《小花》《芙蓉镇》。其次,是记住了一些大美女的玉照——刘晓庆、陈冲、张瑜、傅艺伟、丁岚等。然后,是记住了谁家对联的字写的好、对联对的好,也知道了谁家的子弟学习好。最后,就是看到了门画(门神)的夸张、诙谐、幽默和威严。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陈冲剧照

门神和贴画,就是朱仙镇的木版年画。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雀门年画集中地(卧龙先生摄)

我们那里流行的“门神”,主要是尉迟恭(尉迟敬德)和秦琼(秦叔宝)。画中二位武将白面凤眼英目,长须剑眉的为叔宝,紫脸环眼暴目,虬须浓眉的为敬德。秦琼双手舞锏,尉迟恭使鞭。衣着全副金镀铜甲装,顶盔贯甲,束带皂靴,外披袍带,佩弓挂袋,着色五彩斑斓,胄甲、锏、鞭皆沥粉贴金。因为,尉氏县的“尉”和尉迟的“尉”,是个多音字,经查字典方知“尉迟敬德”的尉念“yu”。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门神:尉迟恭和秦叔宝

后来,读书多了,便知道了尉迟恭和秦叔宝作为“门神”的来历。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一生杀伐征战,杀敌无数,特别是“玄武门之变”,杀死了自己的亲哥哥太子李建成和弟弟齐王李元吉,并逼父亲唐太祖李渊立自己为新太子。后来,晚上老是睡不着,好像有鬼魂来索命,他只得让尉迟恭和秦琼来把守大门。后来,就慢慢的以画像代替了真人守卫。再后来,就流传到了民间。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门神:岳飞与杨再兴

另外,还有各种文、武门神。文门神有五子、九莲灯、福禄寿等;武门神常是戏曲中的忠臣义士和各类英雄好汉。不同人的房门常贴不同内容的门神:已婚子女的房门贴“天仙送子”“连生贵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门贴“加官进禄”“步步莲生”;老年人房门贴“松鹤延年”和寿星之类;少年居室房门贴“五子夺魁”“刘海戏金蟾”等。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三娘教子》

因为各种原因,始终没有得缘到朱仙镇一观,很是遗憾。前不久,终于得遂所愿,来到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博物馆。

旗幡飘飘处,便是四大古镇之一——朱仙镇的街道。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商贾云集,生意繁忙。

进得门来,便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简介》,然后是琳琅满目的年画彩样,最后是真版印刷实物和流程。另外,还有年画批发处。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朱仙镇年画简介(卧龙先生摄)

朱仙镇年画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北宋初年,宋都东京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将中国雕版印刷业推向繁荣。自此,年画也由笔画转向刻版印刷。当时东京木版年画的印刷及销售盛况空前。不仅民间作坊遍布京城,就连宋室官廷也主持开办年画作坊。官办与民办作坊的融合,使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后来,由于金兵的入侵,京都沦陷,大量年画艺人流落江南,东京的木版年画业迁至东京45里外的朱仙镇。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打虎收孝》(卧龙先生摄)

明清时期,朱仙镇河道四通八达,随即成为中原的商业重镇。木版年画在繁荣的商埠迅速恢复,买卖兴隆,声名大振。据载,当时朱仙镇从事这一行业的有300余家。清末时,由于朱仙镇河道阻塞,航道不通,木版年画与其他商业都日趋萧条。

现在,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朱仙镇和开封版画又枯木逢春,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还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朱仙镇木版年画制作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水印套色,种类繁多,所用原料为炮制工序,用纸讲究,色彩艳丽,庄重深厚。刀技线条粗犷豪放,阴粗阳细,阴阳对比性较强。尤其是在神像画的衣纹上表现更为突出,有乡土气息,具有北方民族的纯朴、厚实、健壮、整洁的艺术风格 。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天官赐福》(卧龙先生摄)

题材和内容大多取材于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例如:“镇宅钟馗”“灶爷灶奶”“桃园三结义”“火塘寨”“带子上朝”“加官晋禄”“柴王推车”“苟家滩”“马上鞭”等。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大福寿》(卧龙先生摄)

《火塘寨》,又名《铜锤换玉带》”。后周世宗柴荣即位后,惧火塘寨寨主杨衮断其粮道,令赵匡胤率高怀德、郑子明前往讨伐,高怀德、郑子明二人败阵,赵匡胤亲自出马,又败。然,杨衮见赵匡胤有承命归统之主的气魄,方知是真命天子,立即下马投降。赵匡胤为收买杨衮,赐玉带为证,杨衮为表真心献铜锤,二人订下盟约。杨衮告诉赵匡胤,他忠臣不侍二主,不能归顺后周,但是不能耽误儿子杨继业。将来,赵匡胤可以凭铜锤收服杨继业。由此约定日后杨门子孙世代扶保赵氏江山,此即“汾河湾铜锤换玉带”。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铜锤换玉带》

《带子上朝》取材唐代名臣郭子仪父子的故事,寓意孝悌廉洁、护佐江山、辈辈忠贞、代代上朝。郭子仪,陕西华州人,大唐中兴名将、政治家、军事家,平定“安史之乱”,有“勋高一代、再造唐室”之功。关于“带子上朝”的故事和民间传说,有两个版本。一说郭子仪之子郭暧取升平公主为妻,郭子仪位居汾阳王举行寿诞时,文武百官皆来贺寿,惟独升平公主自恃金枝玉叶不肯给公公拜寿,郭暧被兄嫂讥笑,醉酒怒打了公主,公主就回宫告诉了父母,求唐王治罪郭暧,郭子仪感到事态严重,就“带子上朝”请罪。唐代宗贤明宽厚、皇后深明大义,认为这是家事,但被郭子仪的谦恭忠孝感动,非但没有怪罪郭子仪,反而给郭暧加官晋级。另一说颇具民间演绎色彩,郭子仪在其子小的时候,曾“带子上朝”,意欲让儿子从小就知道朝堂上的规矩,将来尽忠报国,护佑疆土。有诗赞曰:子仪半生做大将,一身文武侍盛唐。带子上朝自幼教,福寿双喜后世强。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带子上朝》

《柴王推车》说的是后周皇帝柴荣,他小时候跟着姑姑和姑父(即周太祖郭威),为了贴补家用,他推车运过茶、盐、伞,曾跟随大商人颉跌氏远走江陵。他卖伞曾到赵州桥,现在的赵州桥上还留着清晰的车辙印记,传说就是柴荣推车的时候留下来的。后人编了一首歌谣:赵州大桥什么人修?玉石栏杆什么人留?什么人骑驴桥上过?什么人推车留下一道沟?赵州大桥鲁班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王爷推车留下一道沟。

漫话河南开封祥符区朱仙镇木版年画

《柴王推车》

怎么样?处处留心皆学问吧!高手永远在民间,小小年画映现大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