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山水畫時鋪色是比原畫顏色要淺嗎?

寫字畫畫


要弄清楚什麼是臨摹?臨和摹是兩個概念。今天要說的是對著原作去畫畫。最基本的是保持和原作一樣,從中吸取精華,學會用墨用色用筆的技巧。

一:儘可能的保持鋪色和原作一樣。原作的設色是作者精心設計的效果。有作者的用意。如果你臨摹時把色舍的重了,或者淺了。都對這幅畫的中心表達有不好的影響。如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你要是把色畫淺了,那麼分量不夠,藝術的美就損色。給人第一感覺是平淡。就達不到效果,如果重了。給人的感覺不“溫柔。”就失去淡雅的目的,也失真。畫面整體效果就失去高雅親切滄桑的味道。

二: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並不是所有畫都不能淺或者重。有些山水畫的配景可以有出入。如下圖的遠景色彩可少有變化。

三:臨摹的目的無非是學會原作的技法和藝術效果。要是學習技法的話,鋪色淺與重問題不重要。要是想達到技法和藝術效果都有收穫的話,就得保持一致。揣摩作者的心思。如下圖,色彩的淺與重整體效果肯定不一樣。


王喜全


宣紙上鋪色幹了以後,畫面顏色會比溼的時候淡,所以臨摹過程中可以稍重一點,程度要自己把握。畫中和畫後的顏色變化多與原畫作對比,畫多了就有經驗了。


藝術寶庫美術


首先要看臨摹的山水畫是的創作年代,如果臨摹古代山水,畫作可能會由於時間久遠而變深,在臨摹的時候可以適當淺一些,達到原作最初的效果。另外還有一個原因,裝裱後的顏色相對也會變深一些,所以在繪畫的過程中可以適當淺一點,初次之外,如果是近代新作,儘量保持一致。


鄧德拴


臨摹不是原作!臨摹前是因為原作有值得學習的地方,筆墨不一樣,上色也是有差別的。你臨摹的色彩單薄,我想主要原因是你的筆墨還不夠到位,缺乏更多的墨韻變化!


湘山來客


不一定,關鍵是要理解畫家的意境,當然型似很關鍵,至於其他的,沒有那麼重要。



春去秋來閒庭看花


世界上恐怕沒有哪一種繪畫能像中國山水畫那樣,具有一套流傳有序、體系完備而又靈活多變的傳統規範。無論是名家大師還是莘莘學子,都無法繞開這套傳統規範而取得成功。歷代山水畫名家既是傳統規範的創造者,也是傳統規範的傳承者,正是這種傳承和創造的完美結合,才使他們獲得了成功。

要畫好山水畫,基本功是必須進行紮實地訓練的。基本功的訓練要從學習傳統開始,通過對傳統山水畫的觀察和臨摹,認識山水畫的發展變化,掌握各種景物的表現方法,以及基本的筆墨技法。有了傳統後才能有創新的條件。

明 錢穀《畫南城看雪》

臨摹要找好範本!

古人云:“法乎其上,僅得其中,法乎其中,僅得其下。”所以初學山水畫,選擇好的範本是很關鍵的。要臨摹就臨摹好的作品,如果剛開始臨摹就學習了風格庸俗筆墨不高,或是不良習氣很多的範本,那將會使你誤入歧途而很難有所作為。即使以後別人指出或自己明白過來,再糾正重新開始,既不容易也耽誤了時光。

臨摹要有目的性、有針對性、有計劃地來臨。選擇好了範畫以後要對範畫多看幾遍,進行一下分析和研究,清楚範畫的筆墨特點、設色變化等等。要對範畫的來龍去脈有了基本的掌握,這樣從範畫中學到的技法就更主動,收益也更大。

臨摹範畫時要收住心,不要粗心大意、似是而非地草率臨摹。臨畫最好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先易後難、先簡後繁。從山石樹木開始畫起,先畫單棵樹,然後再畫雜樹、叢樹;先畫一塊石,然後再畫一組石。先臨結構比較清楚、筆墨比較規範的畫,然後再臨變化較多、較複雜的畫,先臨局部,然後再臨整幅畫。如此這般,有計劃、有步驟地循序漸進、紮紮實實地進行臨摹才能學到和掌握更多的東西,基本功也會更紮實和牢固。

清 石濤《千竹圖》

每臨完一幅畫,要把臨的畫與範畫做一比較,看看有什麼問題和差距,然後再重新臨摹一遍。再臨時,就應有針對性地解決前一次臨摹中存在的問題,要能通過一張畫的臨摹,既練習和解決手頭上的筆墨技法,也要能弄通分析透這張畫的各方面藝術特點,這樣既提高了筆墨技法,同時也增進了藝術修養和對畫的辨識能力,為自己今後的藝術發展奠定更紮實的基礎。


攀閱


臨摹不是照相式的,要學某個技法或學瞭解畫家作畫心裡的情感,中國國畫也不可能照相式的臨摹得來,有些筆墨變化是不能掌控的,有種"意在筆中"的情況發生。


老藤藤199582635


既然是山水畫臨摹,則顏色應該儘量深淺接近原作。宣紙上鋪色,會有一個乾溼前後的色彩變化,即溼深幹淡,所以,臨摹山水畫時鋪色時落紙顏色視覺效果應該比原作深一點,則幹後會比較接近原作。


退思園居


所謂臨摹,就是要達到和原作相仿。


周先生89218


當然不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