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断万古——天人合一思想中孔子和老子心中的那个人



董园2020读书养花说,第八篇,理论篇——天人合一(下篇·一),本篇目三篇,这是第一篇。

岁月长远,四时轮回,山河交替,道德更新,无数“天帝”俱往矣,那是一段“上天在上,怜我生民”的时代,是历史淘洗了无数部族的时代,是一个最优秀的部族集结十代先贤才能聚合出一位杰出部族领袖的时代,终数万年也只不过寥寥数位“天帝”登上中华文明的天空。在那漫长的时空中,燃烧无数部族的意愿,人们才从茫茫上苍那里探求到“道德”,如果说是刀耕火种诞生了农牧部族,而道德是上天赐予部族在暗沉天地间求存发展、建立国家的指路明灯,最终的礼法是人们对上天的感念,对先祖的感念,从盘古、女娲到炎帝黄帝,从尧舜禹到夏商周,家国天下间的“天人合一”就是人间的先王与天地的合一,是人间的礼法与上天的道德之间的合一,是后世的人们对前祖“天帝”们的呼应、认同。天地悠悠,此去有万古,始终漫漫,从来是天人。

东周以后,王纲坠落,天命不再独照天子,天下分封制度的变革,诸子百家的崛起,更多的个人的地位和尊严得到提高,宣示着天下既保留万古先王的传统意涵、精神代表,同时也意味着人本意识的觉醒,每一个人都可以直接与“天命”发生联系。漫长的时代孕育着道学的积淀,东西周以致春秋的时代在呼唤道学的全新绽放,诸子百家在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历史中只曾“道家治国”和“儒家治国”,可能是偶然,也可能是一个必然,道家出自史家,儒家出自庙堂,只有这两家最有大格局不仅在意家国,也有精神能力去关爱“人本精神”,和其他百家相比,只有“儒家”和“道家”面面俱全,丝丝到位。“天道”是天与国之间的道德关怀,数万年的“天道”已经走得足够疲惫了,精神也在随着岁月的流淌而枯燥,“天命”是天与人之间的情感关怀,新人类思想精神的牵引最后由儒、道两家重开万世。

万古的“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春秋的“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先世的家国天下的“天道观”还在延续,后起的以人为本的“天命观”也已引望天下,时期的过渡意味着新时期的必然到来,春秋公侯士大夫的独立地位促进“奉礼”、“行乐”等礼法的关照已经不局限于“国”,也可以是自己,礼乐是先行的士大夫自己与天的合一,几百年思想意识上的过渡期、积淀期急需新圣贤的重新引导,环顾春秋百家,能堪此任的唯有出自“道学”的道家和造化“儒学”的儒家,事实上中华文明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也最后是由儒道分家。

自此,老子与孔子堪断万古,构筑中华文明新的生命力。在从山东曲阜风尘仆仆赶往东周守藏室的路上,路的起始处一个年轻男子温润和煦,举止优雅,道的终点处一位老者皓首苍颜,深邃寡言。

儒家千年,在明礼,在怀仁,在性善,在明德,在明明德,在格物致知,在致良知,在行知合一。

道家千年,在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在于“大道泛兮,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在于“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于“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于“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乃至“天地与我并存,万物与我合一”的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所追求的“真人”,即天人合一之人。

儒家追求的是修身养性,齐家治国,道家追求的是内通外明,抱朴归一。两家各有所述,春秋战国时期新一代的“天人合一”都对前世万古的“天人”述而不作,董园2020读书养花也无意追述二者前年传承的博大精深,只随意的读书,闲情的养花。下两篇,分别读儒家的论语,道家的老庄数则。

独断万古——天人合一思想中孔子和老子心中的那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