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 古蹟尋蹤(二)

鐵槍寺

河南滑縣: 古蹟尋蹤(二)

鐵槍寺,位於白道口鎮大劉營村東頭,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寺原稱明月寺,五代時,後梁將軍王彥章大戰李存勖時曾駐軍於此。後人為紀念他,就把他的畫像和使用過的鐵槍供奉在明月寺中,並隨之將其更名為鐵槍寺。宋朝歐陽修任滑州通判時到鐵槍寺拜謁,見王彥章畫像已經模糊不清,便找人進行完善整理,併為之撰寫《王太師畫像記》。且勒碑以存。至明朝隆慶年間,時任都御史的滑縣人耿隨卿再次到鐵槍寺拜謁時,見歐陽修所立石碑已被戰火損毀,便同滑縣縣令劉翲一起,將《王太師畫像記》重新勒碑。現該碑立於鐵槍寺正殿前東側。

玉皇閣

河南滑縣: 古蹟尋蹤(二)

玉皇閣,位於滑縣東南35公里的萬古鎮。始建於隋文帝時,至今已有1400多年曆史,佔地約54.4 畝,設九門九關,大院套小院,院院相連;小殿拱大殿,殿殿生輝。佈局層次分明,嚴密合理,共有大小殿宇樓閣70餘座,風格各異,內供有仙、道、聖、佛,集佛、道、儒三教為一體,曾譽為全國“四大陰都之一”,享有豫北地區最大廟宇之美名,香火旺盛。

目前,玉皇閣僅存天錫殿,殿為歇山頂,青磚砌牆,木結構,有12個大明柱,柱上有斗拱。房頂上是青、黃琉璃瓦。殿南北長12.8米,東西寬10.4 米,高7.2米。殿南邊有香房、弮棚頂、八個石明柱,上有雕刻。改革開放以來,當地群眾曾經捐款修葺。近年新蓋東、西廊坊,吉神殿,懸樑起架全木結構山門。

宋代古沉船遺址

河南滑縣: 古蹟尋蹤(二)

宋代古沉船遺址,位於滑縣錦和街道寺莊村東北。發掘出來的兩艘古船系北宋黃河貨運船隻,時代早、體量大,保存相對完整,是內陸地區發現的最大、 最完整的宋代古船標本。兩艘古船的發現為研究古黃河文化、黃河的地質變 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也為北宋時期的漕運史、河運史及造船工藝研究提 供了新的資料。古船的發現,反映出當時內陸水運交通的發達和內陸造船技 術的先進,是黃河水運繁榮的實物見證,也是滑縣黃河故道文化的見證。

皇姑寺塔

河南滑縣: 古蹟尋蹤(二)

皇姑寺塔,位於滑縣半坡店鄉黃塔村。據同治丁卯《滑縣誌》記載,明代皇帝之女,病故於此地。為紀念此皇女,皇帝下令在此地修建一座寶瓶式七層六稜形磚塔,塔頂為一葫蘆形鐵剎。該塔建成後原叫“皇姑塔”,後因在塔前建一寺院,並塑有皇姑泥胎,故又取名“皇姑寺塔”。

宋訥祠堂 宋訥家族墓

河南滑縣: 古蹟尋蹤(二)


河南滑縣: 古蹟尋蹤(二)

宋訥,字仲敏,號西隱,諡文恪,被稱為“開國明師”。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中進士,授鹽山縣令。因元末社會動盪,宋訥辭官歸隱於滑縣城南瓠子堤上,築“白雲茅屋”讀書自娛。明洪武二年(1369),應徵入朝編《禮》《樂》諸書,事竣, 不仕歸。洪武五年任北平行省鄉試主考官。洪武十三年,明太祖求賢,應四輔官杜斆薦,入國子監任助教。洪武十五年拜翰林學士,升文淵閣大學士。洪武十六年授國子監祭酒。洪武二十三年卒於當時的明朝都城南京寓所,享年八十歲。主要著作有《西隱集》《紀德錄》等。

宋文恪公祠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河南省滑縣牛屯鎮南宋林村,現存大殿三間,東西廊坊六間,高門樓一間,上有清代滑縣知事呂文光立的綠底金字“宋文恪公祠”豎扁,主殿門頭上方懸掛著明帝朱元璋親筆題的“開國明師”匾額。

宋訥家族墓地(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牛屯鎮南宋林村西地,墓地龐大, 石碑林立,松柏蒼翠。1985 年全國文物大普查時,發現此墓地另有兩塊高大的石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一塊是巨形蛟龍碑,高440釐米,厚50釐米,寬110釐米,系元延祐五年(1318)十月所立;另一塊是巨型的四稜柱石碑,四面碑文皆為歷史名人所撰,元至正二年(1342)三月所立,碑首是屋脊形,碑趺為等腰蓮花座形狀,高390釐米,寬77釐米,厚77釐米,碑文是由元末明初書法家康裡巎巎手書。撰文篆額亦出自名家之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