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南国有亭,檐若羽兮;

白浪堆堆,有鹤来兮。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我们在上期《 》一文中,介绍了云南石屏的来鹤亭及其被名为“天下第一亭”的原因。今天我们来说说这座始建于明朝的亭子与“文献名邦”石屏古城的故事。

1631年,明崇祯四年,大明王朝,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这年仲夏,蕲州人李犹龙奉命来到云南石屏,出任知州。

风光秀丽又紧邻石屏城的异龙湖,李犹龙自要游观一番。但他对湖中三岛中独“异东胜地风气所关”的小水城竟是一片荒芜景象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另外两岛上均建有寺观。

第二年,石屏举人许之曾“请其地为文昌阁”,李犹龙“欣然以襄盛事”。1633年(崇祯六年)仲春,阁成,李犹龙撰下《小水城文昌阁》为记。

当时小水城之上,不仅新建有文昌阁,还有“大魁阁”和“吕祖阁”。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小水城远眺 摄影/易水寒冰

文昌阁建筑群落成十一年后,李自成攻克北京,34岁的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王朝覆灭,但云南此后仍在明皇室后裔建立的地方政权——南明治下。

1658年,清军攻入云南。1662年(清康熙元年),南明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死于昆明,南明灭亡,云南进入藩王统镇时期。

1673年,19岁的康熙皇帝决定削藩。同年,石屏知州程封于小水城原址重建大魁阁。

1681年,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结束。云南真正意义上归于清王朝统治之下。这一年秋天,辽东人王光鼎奉命守石屏,任知州。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异龙湖风光 摄影/局部

当时石屏刚结束明末清初数十年的逆乱,民无宁居,王光鼎兴利除弊、政教聿新,在屏八年甚得州民拥戴。

王光鼎曾泛舟登临小水城,为吕祖阁题联一对:大地皆神仙,只为俗眼未开,放这老郎吟飞过;异龙即阗苑,但把凡心打叠,知此翁跨鹤重来

自此,石屏留有传说:王光鼎于小水城之巅,与吕仙人神交游,推杯换盏吟诗作对,时空竟凝滞不移,忽有白鹤自天而降,迎仙人腾空而去。事后,王光鼎于亭中塑写吕仙控鹤其上,并将此亭更名为来鹤亭。

从1633年(明崇祯六年)始建,到1688年(清康熙二十七年)王光鼎离任,五十余年间,异龙湖小水城上的这座亭子有过三个名字:吕祖阁、海山亭和来鹤亭。

其实这三个名字可以理解成“本名”“艺名”和“大名”。

吕祖,即道教八仙中的吕洞宾,又称“纯阳帝君”。元代以来,吕祖在云南的影响日愈扩大,几乎各地都供有吕祖。明清时期,崇拜吕祖进入高潮。所以“吕祖”与文昌阁的“文昌帝君”、大魁阁的“魁星星君”被石屏先人一同供奉在异龙湖的小水城上。吕祖阁,是为本名。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来鹤亭 吕仙控鹤其上

吕祖阁落成后,“吕祖阁”三字却鲜见于文,仅在乾隆二十四年的《石屏州志》中有一处记载。而“海山亭”频频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诗词文章里,其实也能理解,“海上之山有危亭临风”多么有诗情画意,于普通百姓也更明了直显。

比方如今北京的“鸟巢”、广州的“小蛮腰”、苏州的“秋裤门”,这都是人们赋予的别称,也许此刻你也想不起它们的本名了。

而“来鹤亭”是最契合其气质的名字。“鹤”,有道教寓意,吕仙跨鹤而来,满是仙人气韵,且也符合文人追求的诗情画意。同时“鹤”承载着中国由来已久的文化理想,例如明清两朝,一品文官朝服的补子上绣的正是仙鹤。一个地方有鹤来朝,意味着文风鼎盛,物阜民丰。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清道光一品文官鹤纹刺绣补子

那为什么会有王光鼎在小水城遇见吕洞宾这个飘逸着仙气的传说呢?对此,我有两个猜测。

一是当时刚刚结束了数十年的战乱纷争,百废待兴,社会形势仍然严峻,王光鼎编了这个故事并广而宣之,利用宗教从精神和心理上给当地的百姓一剂强心剂,稳定的社会民情是其政令更好地得到推行的基础。

二是王光鼎在石屏任知州期间,功绩显著,后人为了纪念他,从而编了这个传说。据旧志记载,王光鼎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被列入名宦。

民间谓“魁星主宰文章兴衰”、“文昌帝君掌管士人功名禄位”,而来鹤亭中的“纯阳帝君”常常点化于学途迷津之人,成语“黄粱一梦”的托梦者即为吕仙,因而后世尊其为五文昌之一。

正因为都有着保一方文风昌盛的属性,来鹤亭与文昌阁、魁星阁聚于一岛,广受学子们的敬拜。

古人登临小水城,并不像如今我们从来鹤亭下拾级而上,而是泛舟从魁星阁西北面的缓坡登岸。先至魁星阁,再至文昌阁,最后于来鹤亭前一览异龙湖水壮阔风光,

正如孔子所言:"水有九德,是故君子逢水必观"。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魁星阁、文昌阁、来鹤亭

有意思的是,文昌阁和魁星阁一般都建在市井中心文庙学宫附近,甚至建在文庙内,而石屏却将其建在距离古城3公里的小岛之上,尽管知州李犹龙曾赞叹小水城为“异东胜地风气所关”,但我觉得原因不仅于此。

道家老子有语“上善若水”。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不与世人一般见识、不与世人争一时之长短,做到至柔却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小水城上供奉的三文昌都是道教仙人,而道教正是脱胎于道家,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石屏依傍异龙湖这一顷碧水,是这得天独厚的条件,才让古人有了将文昌阁等建在水中央这一大胆又仙逸的想法吧!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石屏文庙

魁星阁和文昌阁向西北面朝古城,来鹤亭向东南一揽龙湖碧水。更有意思的是,这三处建筑位于一条中轴线上,这条直线向西北延伸,正好贯穿石屏古城,会于文庙。我想这不是一种巧合,这是古人有意为之。

处在石屏古城所在的坝区制高点的小水城,集合着最强大的文化精神力量,联同古城内的文庙学宫,一起鞭策、护佑着这方土地上勤奋苦读的学子们。

自明崇祯六年(1633年),来鹤亭古建筑群(来鹤亭、文昌阁、魁星阁)在异龙湖小水城落成后,石屏文风大盛,名冠南滇,科举人才络绎不绝,出了翰林15人(其中张汉二次入翰林)、进士66人举人545人,特别是康雍乾三朝石屏考中进士31人,占其整个清代的近半。可以说石屏在云南科举史和文化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石屏 玉屏书院

雍正年间石屏知州龙为霖题联“山川东迤无双境,文学南滇第一州”,乾隆年间知州史鲁璠题匾“文献名邦”,以称赞石屏的山川秀丽、钟灵毓秀和人杰地灵。

就此,很多老石屏人认为,石屏的文韵就源于小水城的来鹤亭。异龙湖畔这一座屹立不倒的亭子,寄托着一辈辈石屏人祈求文运昌盛的理想,象征着石屏文脉绵延不断。

我想这些都是美好的祈望,真正让石屏人成就“文献名邦”、成就自己的是骨子里那份,六百多年来都不曾改变过的不屈向上与自立自强。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今天我们通过回顾来鹤亭兴建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故事来展现滇南名邦——石屏曾经的辉煌。西方有名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在中国也有类似的话,比如“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石屏先人数百年的坚持与积累,才造就了这一切。

慎终追远,让我们守护好、传承好这些宝贵的文化和精神财富,努力重现昔日“文献名邦”的荣光。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中国古建筑:滇南名邦竟源于一座古亭

此篇为古建筑来鹤亭系列的第二篇,建议您阅读上一篇《 》了解更多关于这座亭子的故事。


参考文献:

[1]袁家榖.石屏县志 // 中国文史出版社,2012

[2]佘孟良.石屏古今楹联集注//石屏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1993

[3]苏佛涛. 石屏文物名胜古迹杂谈 //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5


图/易水寒冰、局部 、廿一生

特别感谢天涯何老师和石屏小生苏老师在资料查阅及求证上给予的帮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