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隨著開學時間的推遲,親子如何有效溝通成為許多家庭面臨的難題

這段特殊假期裡,因為親子溝通等因素,有的家庭甚至出現親子衝突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我們該如何處理親子關係?如何鍛鍊心理“肌肉”?

  1. 心結:相看兩相厭?居家學,親子關係緊張

“學習使我媽快樂”是社交媒體的流行語。最近,有人將它做了修改,變為“去學校學習使我媽快樂”

廈門市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辦公室副主任高思剛說,這句話非常形象地道出居家學習中的親子關係現狀。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 家長:管了就吵,不管又不行

廈門市濱東小學專職心理教師王婷說,戰疫期間孩子在家上網課,拖拖拉拉,還有更多的用手機、電腦時間,這讓家長很著急,“管了就吵,不管又不行”。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過去一個月,很多家庭都是這類情形:

家長警告孩子“電腦使用時間到了哦!”孩子回答:“哦,好,再過五分鐘。”

然而,過了五分鐘,孩子仍然待在屏幕前,家長忍不住又催了:老師早就下課了。孩子針鋒相對:老師有留下作業啊,得用電腦才能完成。

家長的怒火開始往上衝:你今天用了多久了,還在看,快點關電腦,關手機!“我知道你們沒那麼多電腦操作的作業,你都是在刷抖音,看視頻,我都知道。”

孩子也惱了:“你整天嘮嘮叨叨,手機是我的,電腦是我的,你管不著!”

家長更火了:“你是我的孩子,我才管你,我也是擔心你視力下降,怕你沒有認真學習……”

結局可想而知,不歡而散。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 孩子:要安裝攝像頭,還能有點信任嗎?

同安一學校心理教師鄭老師接到高一學生電話求助:上網課學習經常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效率比較低。課下學習時間也多依靠手機進行復習和交流。

這引發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擔心自己學習質量差,開學時候跟不上學習進度。二是因手機使用與媽媽產生一些矛盾。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鄭老師說,孩子有次和同學打遊戲被媽媽發現後,媽媽總是懷疑他不是在學習。所以,媽媽經常以送水果、拿東西等理由進房門,檢查他是否在學習。

孩子和媽媽溝通,希望她不要進進出出打擾學習,但是,媽媽卻提出要在房間安裝攝像頭,說是督促。鄭老師說,孩子覺得我已經是高一年的學生了,安裝攝像頭監督,還能有點信任嗎。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2.解結:如何相看兩不厭?聽聽這些分析建議

“停課不停學”

有人說,這是對家庭教育的一次大檢閱:不管願不願意,接不接受,由學校承擔教育全責的時代都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家庭在教育這件事上,責任重大,責無旁貸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不少家長擔心上網課,沒有老師的耳提面命,會讓孩子不自覺那麼,是網課的錯嗎?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恰恰是在線教育把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的問題充分暴露出來。

這一方面反映出在線教育的客觀侷限(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高),另一方面,也對家長提出培養孩子自主學習能力的要求。

最近廈門教育部邀請,華中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佐斌,與學生聊居家讀書,如何處理和父母的衝突

佐斌認為,吵架的原因是父母對孩子有很多期待,例如,要好好學習,早睡早起,勤奮努力,幹正經事,少碰手機,別打遊戲。他說,在父母反覆強化下,孩子產生了逆反心理:他們越說,孩子越不想做;他們會有更高頻率的嘮叨,更加嚴厲的指責,結果孩子就越不想做,形成惡性循環

不僅如此,居家學習發生親子衝突還有一個重要原因:

孩子認為,父母的行為侵入他們的邊界。例如,一些父母會要求看孩子手機信息,甚至沒收手機,闖入房間翻東西,當孩子說,這是我的東西,你不能動,父母或許會說,什麼你的我的,你是我生的,連你都是我的。

佐斌說,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和成熟,會在心理和精神上逐漸與父母分離,形成自我邊界,然而父母並沒有意識到這點,仍然希望孩子依賴他們,受控於他們,因此孩子同父母在“做自己”和“聽我話”之間產生矛盾。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 孩子看看▼

用行動證明自己能為自己負責。佐斌建議孩子,首先要懂得為自己負責。

他說,孩子和父母都需要學會相互尊重,尊重彼此的自由意志和選擇自由。當然,你要用行為證明你確實可以為自己負責,證明你有使用自由的能力,而不是三番五次違揹你的承諾。

我們要聚焦於“我想做什麼,能做什麼”,給自己安排一個有目標、有計劃的假期。他說,當你覺得迷失自我時,不妨記住一句口號——我現在長大了,我可以自己說了算,我為自己負責。

其次,孩子學會溝通。佐斌說,溝通時,要直接表達觀點、情緒和需要,而不是用指責和對抗方式,也不需要爭出一個對錯。例如,在父母對於玩手機的分歧中,孩子可以表達“對於玩手機,我是有自律和規則的,請你們放心”。

佐斌還說,用積極的視角看衝突——

一方面,吵架是一種直接釋放情緒的方式,它將一直隱藏在心中的憤怒和不滿表達出來,在這個過程中,可能完成關係的鏈接與修復;另一方面,當父母表達他們對孩子的強烈情緒和不滿後,孩子可以嘗試著更好地理解父母背後的需要:希望得到孩子的理解、尊重;希望孩子將來過得好,希望孩子不會走彎路。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 家長看看▼

抓大放小,要有邊界

昨天,廈門市教育局下發了致家長一封信,對居家學習期間親子關係提出一些建議和方法。高思剛說,特別是家有青春期的孩子,在此次疫情期間,親子衝突的問題更突出,要想改善親子關係,父母和孩子都要努力。

廈門心理老師說,從父母的角度來說,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感受,要試著換位思考:“如果我是孩子,我會有什麼感受?”

還有一些實用方法,例如,抓大放小,大事上有原則,小事上有邊界。比如不能逃網課等大事,要講原則。但像生活小事上,就睜隻眼閉隻眼吧。

心理老師提醒家長:要尊重孩子的心理邊界,不要過度管控孩子,比如進屋前敲下門、不強制孩子開著門學習等。

居家學習,家長孩子“相看兩相厭”?專家:這條心理邊界很重要

不要過度以孩子為中心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洪明近期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一篇文章說,父母們不要過度以孩子為中心。洪明認為,父母首先要統籌設計好全家生活。概括地講,家庭是生活的組織,是過日子的地方。教育固然非常重要,但也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能代替生活的全部,而且好的生活本身就具有教育的功能,比如讓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孩子既學會了某種生活技能,又提高了他的責任心。

從目的來看,家庭生活要滿足家人的各種需要。大人有大人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生活,合理的家庭生活要適合每個人,而不只是滿足個別人。有的家長過度以孩子為中心,把夫妻、老人放在次要地位。

洪明認為,以孩子為中心的家庭,往往容易只把孩子的學習放在核心地位而把其他方面放在次要地位,甚至不明智地要求孩子“把學習搞好就行了,其他就不用操心了”。以個別人或者個別活動為核心,犧牲其他人和其他活動,是一種異化了的家庭生活,不僅不利於家人,也不利於孩子,矛盾自然會產生。

制定全家日常作息表

廈門的心理老師則建議,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把全家一日的生活、休息、健身、學習、娛樂等安排做成時間表

孩子學什麼、怎麼學,是一個科學問題,設計難度很大,家長要優先聽從學校安排,孩子像平時上課一樣按部就班地跟著學習即可,然後根據學校的建議安排其他學習內容,家長的任務就是提供條件、監督配合、反映情況等。

其中,要辯證地對待網絡學習和電子產品,共同遵守電子產品使用規則。與孩子一起確定好雙方都認可的規則。明確使用電子產品的時段、時長和內容等,並認真遵守。同時,請家長也要控制好自己使用電子產品的情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示範和榜樣。

關注孩子的異常情緒,關注孩子的異常行為和情緒,及時尋求外界的支持與幫助

廈門老師還認為,家長要給予孩子一定的獨處空間

,尤其是對青春期的孩子,要尊重他們對獨立的需求,學會看到孩子的優點和進步,多一些商量和鼓勵,少一些管制和嘮叨。

老師們說,遇到親子衝突,家長也要處理好自己的負面情緒,可以先冷靜一下,等到雙方情緒穩定後再理性溝通。

此外,密切關注孩子的異常行為和情緒,及時加強與學校的溝通,積極尋求專業的心理援助和干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