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時期興起的屯田制度,到底是什麼,曹魏推崇,後世卻不再沿用

戰國時期著名儒家的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孟子在其“仁政”、“民本”的思想中,主張,要保護百姓的土地,讓農民不違農時、輕徭薄賦,可以有效的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穩定。因此統治者要制定合理的土地分配製度,保障民生有望,漢代興起的屯田制,就是這樣一種制度。

漢朝時期興起的屯田制度,到底是什麼,曹魏推崇,後世卻不再沿用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人家可以無飢矣。

屯田制起源於秦國商鞅提出的“耕戰”制度,漢代政府為了獲得軍隊給養或稅糧,利用士兵在邊疆墾種荒地來保證軍隊糧草供應,然而漢朝時期主要是軍屯,之後曹操的謀士棗祗、韓浩建議,發展出了民屯。

漢朝時期,由於西域遠離中原,把關中的糧食,轉運到西域非常困難,茫茫幾千裡的路程,不但需要大量的民夫,還需要大量的補給,以至於轉運途中需要的糧草,遠遠的超過了到達的糧草。因此西域駐軍的糧草問題,成個實際需要解決的問題。

漢朝時期興起的屯田制度,到底是什麼,曹魏推崇,後世卻不再沿用

夫定國之術,在於強兵足食,秦人以急農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

武帝通西域,復輪臺、渠犁,亦置營田校尉領護,然田卒止數百人。

漢武帝年間,為了解決糧草轉運的實際困難,當時著名大將,“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的趙充國獻上了“軍屯”之策,主張漢軍在西域的軍隊開展耕種,以求達到戍邊與自足兼顧的效果。

“軍屯”於漢代戍邊部隊中廣泛應用


漢朝時期興起的屯田制度,到底是什麼,曹魏推崇,後世卻不再沿用

趙充國的建議得到漢武帝的採納,讓守衛邊疆的部隊都推行軍屯,給朝廷減輕了很大的負擔。

馬援以三輔地曠土沃,而所將賓客猥多,乃上書求屯田上林苑中,帝許之。

明帝永平十六年,北伐匈奴,取伊吾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遂通西域

經過發展,到東漢時,屯田制已經成了國家的一項基本制度,內地也開始實施屯田,規定,所有部隊,除了日常訓練外還要耕種一定數量的土地,定期向朝廷繳納一定的糧食,達到減輕百姓賦稅徭役壓力,達到戍邊與安民並舉的效果。

東漢時,明確規定每個漢軍耕種20畝——30畝的土地,朝廷給屯田的士兵同意調撥耕牛、農具、種子,士兵只負責耕種,糧食收穫後,統一交到國家糧倉,中央再給這些士兵相關獎勵。規定每月給士兵2石糧食作為口糧,每年發600錢的賞賜。

漢朝時期興起的屯田制度,到底是什麼,曹魏推崇,後世卻不再沿用

無論糧食出產多少都一概平等的對待,使得西域軍屯與內地軍屯可以同步推行。西域等土地匱乏的地方,就近補給糧食,既減少長途運糧的不必要損耗,也達到了體恤百姓的目的。

曹魏時期的屯田

由於東漢末年的諸侯紛爭,導致人口大減,對原有的生產秩序造成嚴重破壞,大量的土地荒蕪、廢棄。針對當時的境況,韓浩建議曹操在“軍屯”的基礎之上加上“民屯”,將“民屯”同“軍屯”一起進行推廣,召集大量來自南方、中原的流民發給他們種、農具等到北方耕種土地,這種制度在初期保障了北方民眾的生存,使得生產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但是由於軍需不斷擴大,使得百姓與官府的分成,從最開始的五五分成,發展到後期的二八分成,百姓可謂苦不堪言,漸漸的百姓不願意在耕種百姓不願耕種屯田;另一方面,豪強不斷兼併屯田土地,屯田制瀕臨瓦解。

漢朝時期興起的屯田制度,到底是什麼,曹魏推崇,後世卻不再沿用

於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積穀,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遂兼併群雄,克平天下。

魏國魏元帝曹奐時期,司馬炎下令罷黜屯田官,屯田制走向沒落,主要是因為,經過多年經營,北方基本無戰事,具有應急性質屯田制度已經體現不了其核心價值,另外由於當時政策的影響,導致屯田制僵化後,百姓承擔賦稅,再而產生了大量的流民,再加上戰爭逐漸減少,士兵需求量大大減少,民屯和軍屯自然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