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屯田”,他們的“屯田”有啥區別

縱觀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土地文化制度是統治整個國家很重要的一部分。

由一開始的井田制度、發展到後來的均田制度,再到曹魏時期巔峰的屯田制度。

無不透露著中國文明的一步步發展以及封建統治者的統治手段的升級。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屯田”,他們的“屯田”有啥區別

一 何為屯田制度?

屯田制是漢朝以後為了獲得糧食,讓沒有在打仗的士兵和沒有土地的農民區開墾荒地、種地的制度。屯田制在三國鼎立時期起到關鍵作用。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屯田”,他們的“屯田”有啥區別

三國鼎立之時,魏蜀吳三國由於長期的軍事征戰以及各自發展軍國經濟所需進行了屯田制度,然而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其實這三個國家的制度有著很大的不同,這也是為什麼最後曹魏可以消滅其他兩個政權的本質原因。

二 曹魏是最早開始屯田的國家,也最早意識到屯田制的重要性。

三國時期,曹魏大肆征戰,獲得了大量土地、勞動力。棗祗發現了這一重要的資源,便上書曹操大膽啟用屯田制,來生產糧食。《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記載如此“是歲用,棗祗、韓浩等議,始興屯田。”這個意思是說,曹操採納了棗祗和韓浩的建議,在許都附近開始屯田。一開始的幾年裡,曹操征戰時常發生糧草斷供的事情,白白丟失了很多勝利果實,只得撤退。此時棗祗的提議可謂是久旱逢甘霖。

曹魏的屯田絕大部分都處於農業頗為發達的地點,例如關東平原、河東地區、太行山一側。在這些地點,在戰爭開始之前,本身農業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並取得小有成就,因此,雖然因為戰爭而有所毀壞,但是其恢復得也十分迅速,屯田效果也是最佳的。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屯田”,他們的“屯田”有啥區別

《三國志》卷十六《任峻傳》雲:“是時歲飢旱,軍食不足,羽林監潁川、棗祗建置屯田,太祖以峻為典農中郎將,募百姓屯田於許下,得谷百萬斛,郡國列置田官,數年中所在積粟,倉廩皆滿。”由古籍可看,雖然受到戰損,但是原本就肥沃的土地恢復速率也是十分可觀的。因此可以看出曹魏致力於屯田制是為了增強國力,並不是單單為了糧食而屯田,而是抓住了屯田制核心的部分。最早開始屯田、在好地方屯田,這些無一不是日後成就曹魏強大的根本原因

三 孫吳屯田於曹魏之後,蜀漢之前。

吳國政權本身是建立在孫權繼承的基業之上,孫堅更是通過鎮壓黃巾起義出身。孫家政權因此牢牢地霸據在江東地區,但在彼時,江東地區是一塊還未被充分開發的地區。縱使有著發達的農業支持著吳國的經濟,但卻完全無法滿足吳國的擴張以及抗魏的軍事需要。在此背景之下,吳國便開闢了世襲領兵制,要求將領有養兵的責任以及義務。《三國志》卷五十一《宗室傳》載:“韶為邊將數十年,善養士卒,得其死力。”從這一句話便可看出在當時將領善於養兵。因此將領們為了養兵也隨之開始屯田。世襲領兵制很好的促進了屯田制度,屯田制度又大力促進了孫吳經濟的推進發展,經濟的高速發展又讓國力變得強盛,一環扣一環,關係十分之密切。

但是為何孫吳在後來的三國鼎立之爭還是走向了破敗呢?究其原因,還是因為屯田制度。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屯田”,他們的“屯田”有啥區別

三國鼎立後期,吳國在戰爭中連連失利,因此而丟失了部分邊境地區,隨之所帶來的便是百姓的流失,將領的死亡,更嚴重的,是失去最關鍵的田地。其所生產出來的糧食才是至關重要的。《晉書》卷三十四《羊祜傳》載 :“吳石城守去襄陽七百餘里,每為邊害,祜患之,竟以詭計令吳罷守。於是戍邏減半,分以墾田八百餘頃,大獲其利。祜之始至也,軍無百日之糧,及至季年,有十年之積。”。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孫吳國力強盛靠的是屯田制,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一旦屯田流失,那麼孫吳便會迅速地走向滅亡。

孫吳開發屯田制,更主要的其實是為了開發經濟,盡力挖掘江東地區的價值所在,並不是為了去強盛國力而屯田。不夠重視屯田,這一點是孫吳滅亡的致命之處。

四 蜀漢的屯田制度起步較晚。

蜀漢是如今四川一帶,其有肥沃的土地,著有“天府之國”之美稱。當時的蜀國手工業農業極其發達,蜀國的錦布尤其出名,通過這兩份產業便可以形成良好的經濟產業鏈,來自給自足。同時蜀漢相較於其他兩個國家人口稀少,農業更加發達。在蜀建國初期,土地也大多數都由地主所佔,無主之地並不多。因此一開始並沒有通過屯田來補給糧食。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屯田”,他們的“屯田”有啥區別

蜀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在三個國家中雖是最差勁的,但是卻能與其他兩個國家抗衡將近四十年,完全是藉助於四川獨特的天險。不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因為天險所在,使得敵軍無法攻進來,但是糧食轉運出去也絕非易事,《三國志》卷三十五《諸葛亮傳》載: “(建興)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因此諸葛亮被迫無奈才開始下令屯田以便及時補充征戰所需。《三國志》卷四十《李嚴傳》載:“(建 興)九年春,亮軍祁山,平催督運事。秋夏之際,值天霖雨,運糧不繼,平遣參軍狐忠、督軍成藩喻旨,呼亮來還;亮承以退軍。”雖然蜀漢北伐時糧食壓力依靠屯田減少了許多,但是因為運輸困難,所以屯田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無疑,最後蜀漢滅亡也是既定之事了。一旦糧食供應不足,對軍隊的打擊可是致命的。顯然,蜀漢開始屯田只是為了後勤補助,蜀漢沒有真正意識到、認識到屯田制所蘊含的真正能量。

五 結語

以上種種,無不突出了屯田在三國時期的重要性。或者說經濟發展之於國力強盛,糧食供應之於戰爭。曹魏憑藉良好的土地,抓住了時機,茁壯成長,儲存實力,悶聲發大財,最後問鼎中原。而孫吳雖然也在屯田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後卻因為沒有把握住時機,沒有掌握到核心的部分,最終沒落了。蜀漢則是被迫屯田,沒有足夠的屯田條件,更加沒有充分認識到屯田制背後的真正意義,最後的結果也一定是消亡而已。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都有“屯田”,他們的“屯田”有啥區別

總而言之,屯田制雖然不是最好的土地制度,但是卻是最適合那時候的土地制度。沒有最好的,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最適合的才是最能讓人成功的。三國屯田差異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參考文獻:

1、《三國志》

2、《晉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