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在古代戰爭中,弓箭幾乎是一種最為成熟的遠程投射武器,這種冷兵器自它誕生之日起,就與古代戰爭史所綁定,除了少數地區外,可以說,它在各個古代國家中的普及程度近乎百分之百。

然而作為一種遠程兵器,它的弊端也十分明顯。首先,羽箭的損失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古代社會中是一筆令人無法忽視的戰略消耗,而由於使用者需要持弓荷箭,往往也不能配備更多的近戰兵器,一旦被敵軍接近,往往會遭到意料之外的損失。尤其是我國古代,中原部隊與遊牧部落的騎兵作戰時,對手往往會在遭遇弓箭手後選擇陷陣強攻,大批弓箭手因為近身戰陷入混亂,無法組織齊射,往往損失慘重。因此,弓箭雖然是一種極具威力的武器,但在大的會戰中,古代部隊往往只會配備三四成甚至更低比例的弓箭手作為輔助部隊。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西夏鐵鷂子

然而在宋代的西北戰場,我們卻會看見一幅令人錯愕的場景,在當地的軍隊中,數量最多的並非手持長槍重鎧的步兵,也非騎馬馳騁,縱橫跳蕩的騎兵,反而是動輒成百上千的弓手。

從一些記載中可以看出,當時在西北地區的軍鎮中,弓箭手的數量和比例佔據軍隊總數的絕對優勢,比如邊防重鎮原州,就有“六宅使郭志高請部內募置弓箭手五千人, 從之”的記載;秦鳳路的秦州 (即如今的甘肅天水 )守將則“募勇士三千為南市城弓箭手 ”;至於曾經由范仲淹經略的河東路,更是早在慶曆五年就“募人距敵界十里外佔耕, 得二千餘戶……涅手背為弓箭手 。”

這些做法表明,在宋朝與西夏邊境地區,宋朝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似乎都在盡力擴充當地弓箭手的數量,甚至於一方軍鎮全部士兵皆為弓箭手的事情也屢見不鮮。

那麼,這種違背常規軍事常識的做法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原因呢?這些弓箭手,又真的能承擔起防備党項騎兵的重任麼?下面我們針對這兩個問題來一一分析一下。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一、邊軍弓箭手的由來

在討論宋代西北一地的弓箭手時,我們首先必須注意的一點就是,這些弓箭手並非真正意義上的職業軍隊,而是從邊地平民甚至番民中招募的民兵。

早在唐朝末年,這種類型的士兵就已經出現。唐代軍隊按照兵源種類和職責分為“禁軍”、“健兒”和“團結兵”。所謂的團結兵和健兒,均是唐代非職業士兵的統稱。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其中,團結兵的最大特點在於,士兵選自民戶,並“耕戰相繼”。在平日裡,這些士兵並不需要承擔太多的兵役,僅需要務農耕作,而到了戰時,國家則會選派相應的團結兵組成軍隊參戰,不過大多數時候,其承擔的也僅僅只是輔助職業軍隊作戰的任務,而國家也只會負責對於團結兵的補給,而餉銀則會折衝為農田的耕稅加以減免。

而宋代的弓箭手,則幾乎與唐代的團結兵一脈相承。

在北宋初年,朝廷並未在西北設置這一軍種,而隨著宋朝與西夏的軍事衝突開始加劇,朝廷因兵源的匱乏不得不開始選派新的參戰部隊奔赴西北前線。這才有了所謂的西北“弓箭手”。

根據《宋會要輯稿》的記載,這些弓箭手大多來自西北地區的邊民,雖然大多未曾經過正規的軍事訓練,但卻在嚴酷的生活環境中歷練出了強健的體格,“習障塞蹊隧,解羌人語,耐寒苦”,為了將這些邊民收為軍士,宋廷以“境內閒田,永蠲其租”來作為報酬。

可見,從士兵的糧餉發放上來看,這些弓箭手與唐末乃至五代時期的“團結兵”並無太大區別。這種募兵方式,在這之後也被稱之為“給田募役”。

二、北宋西北弓手的職能和作用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與我們印象中的弓箭手不同,活躍於宋代西北地區的弓手,與其說是一種軍種,不如說是一種特殊的民兵軍團。

這也從宋朝募兵時的一系列規定可以看出,弓手所獲得的屯田為每人兩頃,而若是這些參軍者自帶戰馬,那麼所獲得的屯田,則還會額外增加五十畝。

這也意味著,在宋代,這些名為弓箭手的士兵中,同樣有大量騎兵存在。雖然同樣習練弓箭,但是按照北宋軍隊一貫弓騎為主的騎兵陣容配置來看,這些弓箭手的戰鬥任務,未必與我們印象中的步弓手相同。這也解釋了為何在北宋西北地區,會充斥著邊軍弓箭手的原因。

在真正的軍事對抗中,這些所謂的“弓箭手”,所承擔的任務則更是多種多樣。

(一)戍邊以省軍力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作為一種民兵,邊軍弓手的最重要職責自然是戍守邊境。事實上,這也是最初設立邊軍弓手體系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宋夏戰爭最早可以追溯至宋太宗時期,然而,兩者對峙局面的形成則出現於宋真宗時代。彼時,宋夏邊境幾乎全然進入對峙局面,對於缺乏戰馬和騎兵的宋朝來說,戍衛漫長的邊境線,僅僅依靠正規軍自然不切實際,因此,宋鄜、延、環、慶、涇、原及河東州地區,紛紛設立“弓箭手”編制。

這樣的例子有許多,如“陝西逐路經略安撫司,沿邊州軍所置寨戶弓箭手,專令防託邊界,累曾約束訓練。”值得注意的是,所謂的“累曾約束訓練”表明,這時的弓手隊伍,並不僅僅只是有戰時的戍衛任務,就連平時,也需要進行定期的訓練來增強或維持戰鬥力。

這些由邊地自行招募組建的弓箭手部隊中,除了部分漢民外,還充斥著大量在當地生活多年的番戶,這些番戶很難說歸屬西夏還是宋朝,但隨著弓箭手招募體系的確立,他們無疑成為了宋朝邊軍中重要的一支力量。

在於西夏慘烈的軍事對抗中,這些邊戶的戰力也素來為人稱讚,如“漢家以山界屬戶及弓箭手為善戰”之類的說法我們經常可以從一些史料中看見。只不過,由於分工不同,在大多數時候他們往往聲名不顯。

他們所需要面對的,往往是西夏所派遣的斥候遊騎,甚至“投入西界(西夏)之人”。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宋真宗時期,由於多次對西夏作戰的失利,宋廷一直處於防守態勢中,但隨著宋夏戰爭進入到第三階段,這些弓手的作用也發生了改變。

從熙寧三年開始,宋朝對西夏的作戰捷報頻傳,而與此同時,一些史料中記載被收復的失地也開始頻繁徵發和招募弓手。

這也意味著,這些弓箭手已經不再僅僅只是用於防禦作戰,還成為了宋軍對夏作戰勝利後,鞏固戰果時最重要的守備力量。

正是憑藉著這些由邊民組成的弓手部隊,宋軍主力的正規軍才能在佔領土地後無需分散力量進行駐守。

(二)屯田以助軍儲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以弓手駐紮的好處除了可以節省軍力外,,宋夏戰爭從宋太宗朝一直持續至神宗朝仍未結束,如此長的時間跨度下,戰爭所損耗的人力物力即使以宋朝的富庶也有著難以為繼之感。

因此,“斥近邊土田募弓箭手自佔,減戍兵東還”,以戍邊弓手代替禁軍駐守當地,可以節約禁軍駐守所耗費的錢糧補給,畢竟相比於宋朝的禁軍而言,邊民出身的弓手,除了在戰爭時期需要負責其糧草和武器的消耗外,並無兵餉的支取問題。

甚至可以說,隨著宋夏戰爭的持續,邊軍弓手屯駐當地的糧草損耗甚至還逐漸減少,到得天聖六年,為了進一步所見戰爭耗費,宋廷甚至還改變了最初“永蠲其租”(永不收稅 )的承諾,轉而開始以半稅收租(仍給新開壕內田,歲所收租半予之,餘充本處公用)。

這時畢竟離最初設立邊軍弓手體系時已經過去幾十年之久,此政令也算不上朝令夕改,因此,在推行過程中並未受到太多的阻力。事實上,這一政令雖然曾經下達,但由於邊境地區戰事頻仍,宋朝大多數時間並未以半稅徵收糧食,而是以市場價“市糴”收購。

這些隸屬於弓手的屯田,因此成為朝廷與西夏作戰時極為重要的糧倉供應來源,雖然西北地區並非豐饒之地,但是在過去,宋朝為補給對夏作戰的軍隊往往只能從南部產糧區千里饋糧,路上民夫運糧的人力成本加上路上的損耗甚至要比糧食本身的價值還高,而隨著這些屯田的開闢,宋朝支持對夏戰爭的軍費支出中,糧草的消耗數量急劇下降。這對於支持北宋與西夏的戰爭極為有利。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三)築堡以固邊防

宋夏戰爭中,由於宋朝軍隊的屢屢失利,從慶曆三年開始,宋朝就主要以堡寨為基礎鞏固邊境防線。

這種名為堡寨的軍事要塞,是宋夏戰爭中長期處於防守方的宋朝,最重要的軍事工事。而這種戰地工事的修築,在其餘地區往往依賴當地廂軍修築,然而,在西北等地,由於人煙稀少,可以依靠的廂軍並不算多,尤其是在熙豐年間重新收歸宋朝所有的熙河地區,就更是如此。

因此,當地的弓手往往還充當著工兵的作用。根據史料記載,熙豐年間有史可查的堡寨中,就有數十個的修築與弓手有關,例如秦鳳路的隴陽堡、達罕堡、吹藏堡,皆是如此。

而這些堡寨修築完成之後,在大多數時候同樣需要交由弓箭手進行駐紮。甚至可以說,在許多資料的記載裡,一旦堡寨修築完成,便會立即“募弓箭手居之”或“以弓箭手防託”。

很難想象,

一旦失去邊地弓手這股軍事和民用力量,宋朝在對抗西夏時,將會失去多少有效的保障手段。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三、結語

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宋朝軍隊戰鬥力衰弱不堪,對外戰爭更是屢屢失利,但是,從今天的討論來看,並非所有的宋朝軍隊皆是如此。

邊軍弓手作為一支民兵為主體的軍事力量,以彪悍的戰力和多面的功效,成為北宋抗擊西夏的重要王牌力量,雖然由於其本身地位較低,無法煊赫於北宋軍事體系,但是其在宋夏戰爭中意義卻不該因此被忽視。

而從它的種種效用也可以看出,評價一種軍事制度和兵種的優劣,往往不能僅以其體系內軍士的戰鬥力這一點作為參考,甚至可以說,一些看上去十分孱弱的兵種,在特定的地區和特定的地點往往能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因此,全方面的臧否一種軍事制度的得失,必須是以正確判斷為前提。若非如此,裝備簡陋、地位低下的邊軍弓手,恐怕也將繼續明珠蒙塵,不為後人所知。

戍邊、屯田、築堡:宋代民兵弓手為何成為了抵擋西夏的王牌?

參考文獻:

1、《長編》

2、《宋史》

3、《北宋弓箭手的軍事作用》

4、《宋代軍事後勤若干問題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