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通過之前的《認識鯉釣》系列文章,大家已對鯉魚釣組有過簡單的瞭解,本篇文章是《鯉魚釣組》系列文章的開篇,將會對其工作原理進行具體介紹,之前文章中所提到過的釣組內容,本篇不再過多贅述,如需回看或補看,大家可以進入我的頭條號,查看已發佈的歷史文章。




Carp Rig(鯉魚釣組)也被稱為Carp Fishing Rig(鯉釣釣組),是應用於鯉釣中的特有釣組,其最具代表性的制式,就是經典的Hair Rig(頭髮釣組)。


Hair Rig 頭髮釣組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italy

上圖為綁制好的現代版本頭髮釣組,擁有釣線、魚鉤以及誘餌,這三部分是鯉魚釣組的基礎構成。現代鯉魚釣組已在早期頭髮釣組的基礎上,衍生出了許多不同的釣組配件和釣組類型,可以滿足諸多嚴苛環境下的作釣需求。


在我們對鯉魚釣組進行詳細瞭解之前,首先應該瞭解我們作釣的目標魚種,因為不同魚種間的習性差異,會使相應的釣法產生非常大的差別。


目標魚喜歡棲息在什麼地方,會決定我們的作釣位置,目標魚喜歡吃什麼,會決定我們使用什麼樣的釣餌,目標魚的進食過程和狀態,會決定我們使用的釣組制式,每一種釣法或釣組應用的前提,都是要符合目標魚種的相關習性,才能使我們獲得更好的作釣成績。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

鯉釣的目標魚種自然是鯉魚,因本篇文章是鯉魚釣組的專題文章,所以僅介紹與釣組有關的鯉魚習性,具體的鯉魚種類區別及其他相關習性,會在之後的《認識鯉魚》專題文章中進行介紹。




在 中,我們已經認識過鯉魚釣組的三種基礎類型


Bottom Rig 底部型釣組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BG from korda


Pop-Up Rig 彈出式釣組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BG from korda


Wafter Rig 平衡型釣組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


鯉魚屬於底棲魚類,所以正常情況下都會活動於水的底層,上述三種類型就是針對這種情況所使用的釣組類型,也是最常用的釣組類型。


這些釣組類型雖有姿態上的區別,但它們應用的前提,都是要符合鯉魚的進食習性,才能使釣組被吸食入口,從而完成最終的刺魚,所以接下來,我們從鯉魚的進食習性開始,對鯉魚釣組的工作原理進行逐步瞭解。




鯉魚在水底尋找到食物時,大多會魚體前傾,並伸出魚嘴張開魚鰓,像吸塵器一樣將食物從湖床上吸入口中,在有些食物匱乏或湖床不利吸食的水域中,鯉魚也會用魚唇拱開泥沙來尋找食物。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kwocommunity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gingerfisherman

在進食過程中,由於鯉魚無法撿拾區分,所以會把食物、泥沙、雜物等一併吸食入口。


在鯉魚口中有一個顎器官,可以將這些物質進行分類,所以在區別出食物與雜物後,鯉魚就會做出過濾動作,從而將雜物吐出口腔,雜物中自然也包括我們的魚鉤,鯉魚敏感的口腔可以輕易感知到魚鉤的異物感。


過濾過程也被國內釣手們稱為“涮鉺”,這是一種吸入、吐出的反覆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鯉魚就可以把食物留在口中並將雜物逐漸吐出,這是鯉魚進食時的一個重要習性。


泥沙吐出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gingerfisherman

在自然水域中生長的野生鯉魚,其進食過程會類似於上方几段影像中的狀態,也就是相對大膽的在湖床上大口吸食,並且過濾雜物的過程也會速度偏慢,因為這些鯉魚從未因進食而遇到過危險。


但在經常有人作釣的水域中,鯉魚的進食過程會有所差異,因為這些鯉魚已對我們的釣組、釣線等非自然物體產生警惕,對異物的感覺也會格外敏感。


已拉動釣組但迅速吐出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gingerfisherman

尤其是被釣獲過或是從魚鉤上逃跑過的鯉魚,進食過程會變得更加警惕,所以在感知到異物後會進行快速吐出,有些鯉魚甚至每次伸出魚嘴只吸食一次,就立刻大力吐出、抬頭或轉身遊走,不會瘋狂進食。


大力、快速的吐出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nash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korda


有些更為謹慎的鯉魚,即使被我們的餌料吸引過來,也只是徘徊而不會輕易吸食。


感興趣但不吸食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nash

通過這些鯉釣團隊拍攝併發布的水下影像,使釣手們比從前更加了解鯉魚的進食習慣,所以為了應對這些吸食謹慎或輕微的情況,通過不斷改進和許多精細化的設置,使鯉魚釣組不僅避免了魚鉤被過濾吐出的情況,同時也利用了這個過濾習性,使魚鉤可以更加準確、快速的刺中魚唇。




仍以頭髮釣組為例,在鯉魚吸食時,因鉤鉺分離連接的原因,最先進入魚類口腔的是誘餌,所以鯉魚不會在第一時間就感知到魚鉤的存在。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allen

在魚鉤被誘餌帶入口腔後,鯉魚會因感知到異物而進行過濾吐出,但此時的魚鉤已經進入並留在口腔下部。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allen

最先會被鯉魚吐出的,只是容易受力的大體積釣餌,以及比重較輕的泥沙雜物等等,且因鉤鉺分離連接的原因,即使誘餌被吐出,魚鉤也能留在口中而不會輕易被釣餌順勢帶出,這是鉤餌分離連接的一個明顯優勢。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allen

並且因這種分離連接的特殊制式,使魚鉤在鉛墜重量和鯉魚吸力的雙向受力情況下,鉤尖部分會因自身重量而自然下垂。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allen

這種鉤尖下垂的魚鉤姿勢,在鯉魚過濾吐出的過程中,可以有效藉助鯉魚的吐出力量,使鉤尖可以順勢、輕微的刺入魚唇,並且很多鯉魚鉤的鉤型都經過了相應的角度設計,使這種刺魚方式更加快速和及時。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france

因鉤尖已經輕微的刺入了魚唇,所以鯉魚無法利用過濾來輕易吐出,此時就會因感知到危險信號而停止進食,對於難以吐出的異物,鯉魚會通過不斷的吐出、甩頭、遊走等應激反應來去除異物,這也是鯉魚進食時的一個重要習性。


鉤中魚唇後的鯉魚反應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korda

在這種不斷吐出、甩頭、遊走等過程中,鉛墜的重量就會使魚鉤受力並刺入魚唇更深的位置。


利用鉛墜重量的刺魚方式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nash

如上圖,因鉛墜位置低於魚唇的吸入位置,使刺魚受力方向來自於下方,所以鯉魚釣組的魚鉤刺入點大多集中在魚的下唇或兩側(最終刺入點具體在哪個位置,取決於鉛墜在發揮刺魚作用時,鯉魚是抬頭還是轉頭)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pierremeyer7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stefanosalata84




上面所介紹的刺魚情況,是魚鉤平躺在湖床上的底部型釣組和平衡型釣組的刺魚方式,而在使用彈出式釣組的情況下,因釣組會呈現出高於湖床的上浮狀態,所以魚鉤被吸食的方向不再只是自上而下,而是可能從任何方向被魚類吸食入口,因此,鯉魚釣組進行了相關的改進設定。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BG from korda

如上圖,魚鉤的設定會帶有一定的傾斜角度以及鉤柄長度的延長,這種相關的設定,可以使魚鉤無論從哪個方向被吸食,都會在進入魚類口腔後完成快速翻轉,使鉤尖以最快的速度接觸並刺入魚唇,從而避免我們的魚鉤被輕易吐出。


我們以一個簡單的彈出式釣組為例,來模擬魚類從魚鉤背面方向吸食的這種極端角度。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allen

通過上方的模擬吸食過程可以看到,在非常快速的吸入、吐出過程中,經過相應設定的魚鉤,幾乎第一時間就完成了進入口腔後的翻轉,使鉤尖可以迅速、自然的指向下方魚唇,因此也就能夠藉助鯉魚的吐出力量,使鉤尖可以輕微的刺入魚唇,對於這種難以吐出的雜物(魚鉤),鯉魚便會作出上述的甩頭、轉身等動作,鉛墜也就發揮了刺魚作用。


而即使魚鉤在第一次翻轉後沒有快速的鉤住魚唇,其在吐出過程中,也會因角度的改進設定,使鉤尖一直保持指向下唇方向,保持刺魚成功率。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allen

這些“改裝”方式的釣組設定,目的是為了改變魚鉤在翻轉時的受力點,使其可以更快速的完成刺魚,並且這種設置方式不只是對彈出式釣組有效,在其餘釣組類型上,釣手們也會進行類似設置,以使釣組可以獲得更好的刺魚效果。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


那我們如何確定使用的釣組是否需要上述的設定,或是如何確保相應設定是正確的?


這實際上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在鯉釣中被稱為Rig Mechanics(釣組力學),因為不同的釣組會選用不同的鉤型,而在不同鉤型的選擇下,這些設定的角度、長度會完全不同,設定方式也會有所差別。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

但這些魚鉤傾角設置也會有一個共性,就是如上方圖片一樣,都會朝魚鉤內側方向進行傾斜設置,使魚鉤可以呈現出前傾姿態,這樣的角度會更利於鉤尖快速、穩固的刺入魚唇。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

錯誤的角度設定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


由於這些設定情況的複雜性,我們無法將各個鉤型的相關設定進行數值化的規範,因此,我們可以利用相應的方法來對我們的釣組進行測試。


Palm Test 手掌測試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korda

如上圖,將製作好的釣組平放於手掌之上,另一隻手拉動釣線,當魚鉤靠近手掌邊緣時,如果可以快速翻轉側立併成功鉤中手掌,證明釣組的角度設置正確。


這樣的測試是在模擬魚鉤進入魚口後的工作狀態:我們的手掌邊緣就是魚唇邊緣,經過角度改進和鉤柄延長的魚鉤,會在魚類吐出過程中,以魚唇邊緣為支點,改善原始魚鉤的翻轉受力點,從而使魚鉤完成更快速的翻轉刺魚,所以手掌上的魚鉤翻轉和刺魚越迅速,在魚唇上的翻轉和刺魚也就會越迅速。


這種測試方法不僅可以檢查釣組的刺魚效果,也可以幫助我們確認釣組是否需要相應的設定,或是確認哪種角度或長度的設定,可以使該釣組的刺魚效果達到最佳。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

對於還未完全掌握鯉魚釣組知識的新釣手來說,對這種不同角度和長度的改進方式進行多次測試,會對釣組製作以及工作狀態的瞭解有非常大的幫助。




上述角度設定和延長鉤柄所使用的配件,是被稱為Shrink Tube(收縮管)的釣組配件,因其在加熱後會產生收縮,所以也被我們稱為熱縮管。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korda

修剪下需要的長度後,將熱縮管套入鉤柄,並調整角度和長度,隨後進行加熱,使熱縮管收縮、變軟,等到其恢復常溫後,就可以將魚鉤固定成我們需要的角度。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korda

這種魚鉤傾角和鉤柄長度的改變,是鯉魚釣組的一個重要設置方法,許多鯉釣公司也因此而推出了相應的套管配件,可以適配大多數鉤型,使這種改進方式變得更加便捷。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BG from fox




綜上,簡單概括,鯉魚釣組的工作原理是利用魚鉤角度完成入口後的輕微刺魚,而後利用鉛墜重量完成牢固刺魚。


但這只是簡單的概括,因為實際作釣情況會比這些理論知識複雜得多,很多時候我們仍需要利用釣杆來完成最終的刺魚,包括上述的影像、文字等內容,雖可以解釋清楚釣組的工作原理,但無法囊括所有的實際作釣情況,水下影像的監測可以使我們瞭解鯉魚這一魚種的進食習性,但無法證明每一條魚的進食都如影像一般清晰,它們吐鉤技能的高超程度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所以即便是專業釣手製作和使用的釣組,也無法促使魚類進行更利於刺入它們自己的吸食方式,同樣也無法保證不會發生魚類咬鉤後的脫鉤現象。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Vedio from korda

但在瞭解過鯉魚釣組的工作原理後,對我們的釣組進行仔細製作和檢查,不僅可以使我們應對常規的作釣情況,同時也可以在上述複雜或極端的作釣情況下,增加釣組的刺魚成功率,使我們獲得更好的作釣成績。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Photo from carpfeed




以上內容,就是關於鯉魚釣組的工作原理介紹,基於這種基礎原理,鯉魚釣組衍生出了非常豐富的類型,可以應對許多不同的作釣環境以及不同的作釣需求,因此,為了使大家能對鯉魚釣組有更加清晰的認識,下一篇文章將會對一部分有代表性的鯉魚釣組進行實例介紹,以幫助大家能夠更好的理解鯉魚釣組類型,以及它們在實際作釣中的獨特優勢。


《鯉魚釣組( 2 )》會盡快推出,歡迎大家關注艾倫鯉釣。


鯉魚釣組( 1 )- 進食習性、工作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