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淚洗面的產婦


以淚洗面的產婦

隨著新生兒的一聲啼哭,全家人都沉浸在歡樂之中。曉嘉看著老公欣喜若狂的樣子,暗自神傷地想:兒子將成為全家的中心,自己嬌寵的地位一去不復返了。

半個月後曉嘉莫名其妙地感到周身無力、提不起精神,對什麼都沒有興趣,對孩子的哭鬧感到很煩。跟家人說了以後,都認為可能是生孩子傷了元氣,就讓她好好休息。可是又過了一週,她不但沒休息好,還經常發火,有時想哭泣,聽到孩子的哭聲有想把孩子扔出去的衝動,並覺得自己什麼興趣也沒有,這漫長的日子可怎麼過啊?丈夫方博預感到事情不妙,先是自己去醫院對產科醫生說了,產科醫生建議其去找心理醫生。就這樣帶著剛滿月的妻子來到了諮詢中心。

經過仔細瞭解,曉嘉在生孩子之前就經常心煩、有時晚入睡困難,自覺活著沒有意思,想想自己在未來的日子裡都要為孩子忙碌,就覺得自己這輩子可能就這樣碌碌無為的過下去了,故而有時煩躁不安。待生完孩子就如前所述,每天以淚洗面,自覺無能,感覺未來沒有希望,偶爾還會滋生死的念頭,曾兩次開創想結束自己的生命……

以淚洗面的產婦

毫無疑問,曉嘉被診斷為:圍產期抑鬱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懷孕後體內神經遞質的改變,導致其中樞神經系統突觸間隙中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經遞質濃度的改變,造成圍產期的情緒改變。但因曉嘉不想接受藥物治療(抑鬱症治療首選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時合併物理治療,心理治療只是輔助治療手段),其家屬也堅決反對藥物治療。筆者為其家人的愚昧感到悲哀,抑鬱症放棄藥物治療可能會死人的。但無論筆者如何勸說也改變不了其家人的執念(簽署知情告知書:放棄藥物治療、僅應用心理治療出現一切不良後果自負其責)。

在歷經兩個月的心理治療過程中瞭解到:現年30歲的曉嘉平時性格活潑,但做事苛刻。大學畢業後考取了一個讓人羨慕的工作,父母都是知識分子出身,從小媽媽對她非常溺愛,而爸爸則主張嚴教,凡事要講究規則。因為媽媽是家庭的主宰,所以小的時候家裡大事小事都得聽媽媽的。媽媽覺得女兒得“富養”,所以曉嘉的所有要求在媽媽面前幾乎都能得到滿足,爸爸只能望女興嘆。直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曉嘉喜歡同學的文具給偷拿回來,媽媽才意識到自己的教養方法出了問題,故把對曉嘉的教育交給了爸爸。爸爸是個凡事都講原則的人,做事有板有眼,而且無論做什麼都像下象棋一樣想到後幾步。曉嘉也是個聰明的孩子,知道自己得聽爸爸的,不然脾氣有點暴躁的爸爸會打她。在父親的調教下,曉嘉很快變得很乖巧,媽媽看著也很是高興。但曉嘉經常跟媽媽說,爸爸是個惡魔,從來不懂得欣賞自己,無論做得怎麼好,爸爸都還有更高的要求和下一步的要求。久而久之,曉嘉無論做了什麼成功的事兒,只要看到爸爸就高興不起來,因為在她內心中爸爸一定會以“總結經驗,爭取做的更好”為說辭來鞭策她,而曉嘉把這鞭策理解為虐待。

大學畢業後,爸爸覺得女兒大了,不再像原來那麼要求她。曉嘉發現爸爸可愛了,可她卻變成凡事都要求自己要做的更好一點,稍有差池自己都不能接受,她開始自己虐待自己了。就如同依戀理論所述:父母作為孩子的撫養人,如同鏡子一樣,孩子會在父母身上看到自己。也就是說,父母的評價會自動映射在孩子身上,並在成長過程中內化成自身的一部分,並以此自動自覺的要求自己。

曉嘉生完孩子,其體內神經遞質的改變可能造成其抑鬱症的易感因素,而她的自我苛刻則會自動地挑剔自己和孩子,哪裡不完美,哪裡還有差池。正是出於這種內在的挑剔,她覺得自己不夠頑強,生個孩子需要這麼多人照顧,害的身體不大好的媽媽還來照顧自己,所以心情鬱悶。

心理醫生在完成了這樣一個分析與鏈接後,會啟發她,其內在的苛刻、挑剔不過是童年經歷的一個延續,而這種延續在其生命歷程中一直被複制著去面對任何一件事情。所以,目前她要做的就是如何以一個成人的思考方式面對一個總體良好、但仍有瑕疵的一個現實的自我。

當曉嘉明白了這些道理後,她開始正視自己的存在,學會了活在當下,帶著不完美的、非全能的感受去享受母子親情的快樂……

作者:劉長輝,心理醫生,從業三十餘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