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泪洗面的产妇


以泪洗面的产妇

随着新生儿的一声啼哭,全家人都沉浸在欢乐之中。晓嘉看着老公欣喜若狂的样子,暗自神伤地想:儿子将成为全家的中心,自己娇宠的地位一去不复返了。

半个月后晓嘉莫名其妙地感到周身无力、提不起精神,对什么都没有兴趣,对孩子的哭闹感到很烦。跟家人说了以后,都认为可能是生孩子伤了元气,就让她好好休息。可是又过了一周,她不但没休息好,还经常发火,有时想哭泣,听到孩子的哭声有想把孩子扔出去的冲动,并觉得自己什么兴趣也没有,这漫长的日子可怎么过啊?丈夫方博预感到事情不妙,先是自己去医院对产科医生说了,产科医生建议其去找心理医生。就这样带着刚满月的妻子来到了咨询中心。

经过仔细了解,晓嘉在生孩子之前就经常心烦、有时晚入睡困难,自觉活着没有意思,想想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都要为孩子忙碌,就觉得自己这辈子可能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下去了,故而有时烦躁不安。待生完孩子就如前所述,每天以泪洗面,自觉无能,感觉未来没有希望,偶尔还会滋生死的念头,曾两次开创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以泪洗面的产妇

毫无疑问,晓嘉被诊断为:围产期抑郁症。其主要原因可能是怀孕后体内神经递质的改变,导致其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中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浓度的改变,造成围产期的情绪改变。但因晓嘉不想接受药物治疗(抑郁症治疗首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合并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只是辅助治疗手段),其家属也坚决反对药物治疗。笔者为其家人的愚昧感到悲哀,抑郁症放弃药物治疗可能会死人的。但无论笔者如何劝说也改变不了其家人的执念(签署知情告知书:放弃药物治疗、仅应用心理治疗出现一切不良后果自负其责)。

在历经两个月的心理治疗过程中了解到:现年30岁的晓嘉平时性格活泼,但做事苛刻。大学毕业后考取了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出身,从小妈妈对她非常溺爱,而爸爸则主张严教,凡事要讲究规则。因为妈妈是家庭的主宰,所以小的时候家里大事小事都得听妈妈的。妈妈觉得女儿得“富养”,所以晓嘉的所有要求在妈妈面前几乎都能得到满足,爸爸只能望女兴叹。直到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晓嘉喜欢同学的文具给偷拿回来,妈妈才意识到自己的教养方法出了问题,故把对晓嘉的教育交给了爸爸。爸爸是个凡事都讲原则的人,做事有板有眼,而且无论做什么都像下象棋一样想到后几步。晓嘉也是个聪明的孩子,知道自己得听爸爸的,不然脾气有点暴躁的爸爸会打她。在父亲的调教下,晓嘉很快变得很乖巧,妈妈看着也很是高兴。但晓嘉经常跟妈妈说,爸爸是个恶魔,从来不懂得欣赏自己,无论做得怎么好,爸爸都还有更高的要求和下一步的要求。久而久之,晓嘉无论做了什么成功的事儿,只要看到爸爸就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她内心中爸爸一定会以“总结经验,争取做的更好”为说辞来鞭策她,而晓嘉把这鞭策理解为虐待。

大学毕业后,爸爸觉得女儿大了,不再像原来那么要求她。晓嘉发现爸爸可爱了,可她却变成凡事都要求自己要做的更好一点,稍有差池自己都不能接受,她开始自己虐待自己了。就如同依恋理论所述:父母作为孩子的抚养人,如同镜子一样,孩子会在父母身上看到自己。也就是说,父母的评价会自动映射在孩子身上,并在成长过程中内化成自身的一部分,并以此自动自觉的要求自己。

晓嘉生完孩子,其体内神经递质的改变可能造成其抑郁症的易感因素,而她的自我苛刻则会自动地挑剔自己和孩子,哪里不完美,哪里还有差池。正是出于这种内在的挑剔,她觉得自己不够顽强,生个孩子需要这么多人照顾,害的身体不大好的妈妈还来照顾自己,所以心情郁闷。

心理医生在完成了这样一个分析与链接后,会启发她,其内在的苛刻、挑剔不过是童年经历的一个延续,而这种延续在其生命历程中一直被复制着去面对任何一件事情。所以,目前她要做的就是如何以一个成人的思考方式面对一个总体良好、但仍有瑕疵的一个现实的自我。

当晓嘉明白了这些道理后,她开始正视自己的存在,学会了活在当下,带着不完美的、非全能的感受去享受母子亲情的快乐……

作者:刘长辉,心理医生,从业三十余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