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滿清皇帝二百多年也搞不清楚雞蛋價格?

驚覺五千年


坊間稗官野史一度盛傳清朝皇帝吃不起茶葉蛋,乃至誇張到了一粒十兩的趣事。

《滿清十三朝密事.清譚》有一則說乾隆某日召見大臣湯文瑞商談要事,因是晚些要在朝上與列位臣工商議決策的事情,因此特意在上朝前用早膳時見了湯文瑞。因為來得早,乾隆就客氣地問:“愛卿是否用過早膳,要不要墊補點兒?”

湯文瑞不是沒有點兒眼力見兒的二愣子,故作受寵若驚道自己用過早膳。乾隆一開心,還是給他塞了個茶葉蛋,就算作是皇恩浩蕩了。


(乾隆)

只見湯文瑞剝茶葉蛋時去殼除皮的功夫那叫做一個行雲流水,三下五除二便狼吐虎咽地囫圇吞下。乾隆故作平淡詐道“湯卿家中也食雞卵?”

湯文瑞沒留防大大咧咧答道:“臣家計窮,每早也就吃三四個雞蛋墊補墊補了。”

乾隆大怒:“好你個湯剝皮,雞蛋一粒十兩,朕廣有四海,一天也就只捨得吃兩三個尚且肉疼,你居然一天吃三四個?!!”

湯文瑞料想不妙,差點就犯了內務府大忌,連忙圓道:“臣哪裡吃得上皇上吃得這等檔次的雞蛋啊?!臣吃的都是不會產崽的一些破殼殘次蛋罷了,一粒不過兩三銅板!”

說罷又故作可憐地掩袍而泣道:“而食的臭蛋十之七八,臣從未吃過皇上今日恩寵臣吃的如此美味的雞蛋,所以有點狼吞虎嚥食之不雅。”

演技上來,不禁讓乾隆信了八九分。

“難怪他剝雞蛋如此嫻熟。”

反倒心生愧疚連連撫背安慰道:“你好好幹,以後給你漲工資!”



又有《清稗類鈔》說某日勤儉勞模道光問軍機大臣曹振鏞“聽說曹卿平日裡勤儉持家,就連上街買菜這等事也不願假於人手,經常在街邊菜市為了三核桃倆棗的事與菜販討價還價是麼?”

曹振鏞一聽,心裡來神了,又故作悽苦道:“唉~,臣家計貧窮,每日裡不是忙著朝事就是在去忙朝事的路上,實在抽不出半點心氣去想如何為一家生計生財,為了一家老小能夠勉強度日,無奈只能在牙口上摳了,慚愧啊慚愧!”

哪知道光轉口靈魂發問:“那你一定知道雞蛋多少錢一個了?”

曹振鏞三朝狐狸,哪能不知道這裡面的道道,唯恐得罪皇帝身邊的那些親近包衣與貴人,一邊眼含淚光一邊大忽悠道“:唉,此事說來遺憾,臣自小得病,唯不能食蛋,故未曾有口福食此等美味啊!”


(仙風道骨道光帝)

最後則是李伯元寫的《南亭筆記》這樣說道“一天光緒與帝師共用早膳,光緒也是愛蛋之人,一邊吃著雞蛋一邊對翁同龢吧唧嘴道:“這茶葉蛋好吃是好吃,就是太貴了,老師您平時捨得吃麼?”翁同龢暗自心驚,知道這裡面有內務府填不完的坑,詐道:“此等金貴之物,臣也僅是在家族遙祭先人祭祀時方才咬咬牙一跺腳備個三五顆,平時實在不敢奢求啊!””

好吧,又被他圓過去了。


(光緒帝)

每一例趣事,例例矛頭直指雞蛋價格問題。

雖然說這種稗官野史,可信度不高,但是皇宮內府物價高卻是一不爭的事實。

其實,自滿清入關以來打順治帝開始,便設立了內務府,總管皇家一應衣食住行,小到茅紙,大到皇帝出巡。每一任總管內務府的瓢把子都是皇帝最親信之人,多出於上三旗子弟,不敢說權勢滔天,但非富即貴卻是手拿把攥的。從順治帝設立始,竟發展到了最後職員多達三千餘眾。打個比方,清朝編制人員最複雜的部門戶部不過三百餘眾,而內務府人員編制竟高出戶部十倍有餘。

皇家人頂了天不過幾百,而給他們提供服務的就有幾千。中國有兩個成語專門用來形容這種機構,“兵多冗雜”,“尾大不掉”。


人多了,暗瘡就會多,那些給皇家的東西,哪些不是挑最金貴的用,肥水不可謂不多。不論皇親貴族還是管理大臣,幾乎避免不了吃回扣,高報價等。而皇宮內的人偏偏變態,覺著越是金貴,越是配得上自己的地位。類似慈禧這種,一顆雞蛋十金她還會勉強入的了法眼,你要是老實話和她說一顆不過三個銅錢,她會覺得你侮辱她要掉腦袋的。

內務府是什麼地方,管理內務府的大臣,哪個不跟皇親貴族有千絲萬縷的關係,就說乾隆時候的傅恆,和珅吧,他倆在乾隆朝啥地位怕是無人不知,誰會去動他們的奶酪這等掉皮事?


(乾隆朝領內務府大臣和珅)

所以內務府的東西貴,一是皇家慣的,二是內務府的人良心大大地壞了,三是皇親國戚盤扣得緊啊。

打比方說假如乾隆朝,某天嘉慶找到和珅說“和大人能否從內務府借個幾十萬兩銀子給我應應急,帶走過了橋馬上補回去?”

他不能說內務府沒錢,人人都知道內務府是最有錢的所在,只能借了,但美其名曰借又都知道是老虎借豬的潛臺詞,總不能巴巴去找找他還吧?

所以空缺從哪裡補?自己愛財如命,就是娘死了他也不會自己擦屁股的。

於是只能:“皇上,您吃的雞蛋一顆要十兩,皇家一天吃一百顆,內務府一年就要用掉幾十萬兩呢!”

幹得漂亮,補上了。


(一兩白銀)

這不是誇張,是事實,類似的事屢見不鮮。衣食住行,久而久之,樣樣都能刮一刮,炒一炒。

(一文銅錢)

但是實際上清朝從乾隆到光緒的將近172年裡,民間雞蛋最貴不過三四文(銅板)一個,而乾隆到光緒白銀價格有所起伏,也約摸在一兩白銀1500文左右,也就是說一兩白銀買個500個雞蛋是手拿把攥的,能有多貴?!



(約摸1500文銅錢)

如果還不貼切形象,我們拿現在物價換算下。當今白銀價格一克約摸在4元,按照古今稱量換算法,一兩白銀怎麼著換個120塊錢左右是問題不大的,也就是說古時候這120塊錢,能買到500個雞蛋,一個不過兩分四釐錢而已。現在雞蛋約摸五毛。

這個物價對比,不用多說,大家自己去比擬吧!

但是經過內務府這班子最偉大的操盤手這麼一操作,瞬間一顆暴漲五千倍。

佩服!

聽說有一次咸豐帝看自己書房門壞了要內務府去修,內務府張嘴就要換新的,咸豐有提防說不用,修修就好了,但後來內務府報出來的烏龍賬竟把他嚇得驚呼“朕怕修的是南天門吧?!!”

5000兩白銀哈!


不書


關於“清朝皇帝以為雞蛋是奢侈品”這個梗的故事來源,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是耳熟能詳。這就和西晉的傻子惠帝的“何不食肉糜?”異曲同工,而清朝的皇帝可不是糊塗蛋,但也給兩百多年都不知道這小小的雞蛋價格呢?

內務府的貪汙腐敗、欺上瞞下

內務府作為專為皇家服務的主管單位,掌握皇帝的生活起居、吃喝拉撒。而且往往是皇帝最信任的一群“包衣”組成。作為伺候富有四海皇帝的一群人,他們可撈的油水就太足了,北京民間流傳著一句話:“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就連“鉅貪”和珅,身為軍機大臣和珅深得乾隆皇帝寵信,擔任了內閣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等實權職務,但他始終兼任著總管內務府大臣,捨不得讓給別人。就連和大人都能心動的部門,可見裡面的銀子是既豐富又好撈。

可皇帝的錢也不是大風颳來的,不可能有事沒事兒就給這群奴才銀子花。所以他們必須自己創造條件,而最好的方式就是各採辦物質的價格虛報,並且形成了慣例,成為一種除了皇帝不知道,其他人都知道的“潛規則”。所以皇帝才會以為自己吃的雞蛋價值30兩。而且不難想象這只是他們貪汙的一小項,其他的衣食住行層層虛報、剋扣,得到的好處肯定就像《人民的名義》中趙科長說的那樣:“給個部長都不換”。

皇帝身邊人的刻意隱瞞

皇帝雖然大都長在深宮裡,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從小學習的也是聖賢書,關注的也是各種“大事”。像雞蛋價格這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兒,都是大爺大媽才會關注的。皇帝即使有疑問,也會被身邊熟悉規則的人給刻意隱瞞了。

比如在《南亭筆記》中記載:光緒皇帝給他的老師翁同龢炫富,問他吃過賊啦貴,限量版的雞蛋嗎?作為人精的帝師知道這個天真的皇帝拿雞蛋炫富的原因,很可憐這個弟子。但不敢得罪宗人府,只好機智的回答,這東西太珍貴,只有祭祀的時候才拿出來。而且這種皇帝身邊的近臣欺瞞雞蛋價格的事情就連號稱“十全老人”的乾隆和穿補丁龍袍的道光都著了道。尤其是道光皇帝最可憐,以為這東西天價,自己也不捨的吃,營養不良,把自己搞得皮包骨頭。而且龍袍上的補丁,也被內務府的人肆無忌憚的搞成了“天價”。連皇帝最信任的老師,以為肱股的大臣都不敢在這種事情上給皇帝多嘴,可想而知,皇帝怎麼會知道事情的真相。

所以說皇帝由於信息接收的不對等性和失真性,自然而然不知道這小小雞蛋的價格。自然而然給我們今天留下了類似臺灣以為我們大陸吃不起茶葉蛋的梗。


好史不死


清朝光緒皇帝每日要食四枚雞蛋,自幼長於深宮的他一直以為雞蛋是價格不菲的奢侈品,吃得起雞蛋的人非富即貴,宮外的平民百姓人家一定吃它不起,因為御膳房報上來的賬目明細上清清楚楚寫著:雞蛋採購價是“每個三十四兩銀”。三十四兩銀子買一枚雞蛋,下這蛋的雞是吃啥長大的?

一天,光緒一邊吃雞蛋一邊盯著老師翁同龢的眼睛問道:“此種價格昂貴的食物,師傅可曾經常吃?”深諳箇中奧妙的翁同龢忙不迭答道:“臣只是在祭祀大典或過年過節時,才偶爾吃一次雞蛋,平時可不敢輕易吃它,臣家已經很久沒吃,早已忘了此貴物之滋味了”。

光緒的爺爺道光以節儉著稱,史料記載他穿的龍袍上都打著補丁,他也一直認為雞蛋是異常珍貴的稀罕物。摳摳搜搜慣了的道光帝覺得吃雞蛋太過奢侈,一直不太捨得吃。某日,他問軍機大臣曹振鏞:“你家裡一個月吃雞蛋要花多少銀子啊”?機靈鬼曹振鏞揣著明白裝糊塗,他含含糊糊答道:“臣自幼患有氣病,此病最忌雞蛋,故從未吃過雞蛋,因此也不知道此物價格”。

即便是精明、聰睿的乾隆皇帝,也相信雞蛋是物稀價貴的奢侈品,尋常百姓是絕對吃不起的。某日,他因事召見某大學士,見時間尚早,於是邀他共進早膳。那大學士回答說:“老臣家中寒素,只是簡單在家吃過四枚雞蛋作晨餐,陛下慢用”!乾隆愕然道:“雞蛋一枚要十餘兩銀子,四個就是四十餘兩。朕廣有四海,尚且不敢如此揮霍,卿怎敢如此饕餮縱慾?還敢騙朕說家裡窮”?

那大學士心知自己說漏嘴了,慌忙拿話搪總算矇混過關。那麼,清代雞蛋的市場價到底幾許?資料記載,不過每個三、四文而已,也是尋常百姓家常吃之物。三、四文一枚的雞蛋進了宮怎麼就身價暴漲?是誰膽大包天,敢吃皇家回扣?原來問題出在負責內廷採購的內務府身上。

內務府欺上瞞下,內外皆知,不知道的只有那龍椅上的皇上罷了。


匹諾曹jun


事實上不只是清朝的皇帝搞不懂雞蛋價格!

皇帝制度的誕生有很多好處,比如 加強了中央集權 避免了割據分裂!但卻有一個無法避免的問題,~~天下興亡繫於一人,

所以 皇帝這個職業並不容易幹!尤其是明清兩朝 ,朱元璋廢丞相制度以後,政令只出自皇帝一人,這就造成了一個嚴重問題皇帝必須親力親為!

明太祖朱元璋就曾經作詩!

百僚未起朕已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尤擁被!

開國之君都嫌累的活,可見需要處理的東西有多少!

需要處理的問題多了,自然要有所取捨!

朝政 民生 軍事 經濟!這些都是大事,而相對來說這些來說,一些吃穿用度就顯得不重要了, 天子富有四海,而且大多數皇帝都是出生,成長於皇宮之內,吃穿都是有專人照顧,所以他們不可能去關心這些!

明朝皇帝在這一點,相對來說要比清朝要明白很多!當然,

這裡只的是生活瑣碎事!清朝的皇帝大部分都是 標準皇帝 勤政,持重 ,恪守禮法!而明朝的皇帝有很多 喜歡自由的皇帝,比如 明武宗正德皇帝,喜歡外出遊玩,還曾經扮過商人與玩買賣! 自然對民間瑣事瞭解的就清楚!

這也就是後世史學家為什麼認為 明朝多昏君 清朝多明君的道理!

天子太在乎瑣碎事,自然對朝政就有些疏遠!

這也是有利有弊吧! !!


府少爺的歷史觀


非常榮幸能受邀回答這個問題。首先來講皇帝吃飯跟平常的老百姓吃飯是不一樣的,皇上有專門的御膳房,那麼御膳房負責皇帝的飲食以及各種專屬活動的保障。其實說白了就是皇帝一個人的後勤部門

那麼在來分析一些御膳房,御膳房直屬於內務府。內務府是清朝特有的制度,吸取的明朝的教訓,不讓太監管理宮廷事物,就搞了一個內務府。

內務府管理的事情是很雜亂的,幾乎是管理各個方面,那麼就需要很多的人,據說內務府有多達3000人,那麼這樣一個龐大的機構,是很容易行成團體的,3000人咬死口,這個事情是這樣就是這樣。所以這也是內務府能矇蔽的一個原因。再一個就是雖然內務府的總官內務大臣,職位不好。但是內務人人多勢眾,而且又和皇帝很近,是非常容易獻讒言的。

我們再看清史,乾隆皇帝曾經就這個問題問過一個大臣,說自己吃的雞蛋要10兩銀子一個,問大臣吃幾個。大臣說吃4個,乾隆就很納悶,接著大臣很巧妙的說,他吃的都是壞雞蛋,好的只有皇帝才能吃。乾隆龍顏大悅,其實從這裡看,皇帝也是很好騙的。從這裡也能看出來,內務府是很有權勢的。不客氣的講連皇帝也不能奈何,所以內務府大員幾乎都在北京購置房產。

清朝末年,溥儀曾經想要徹查內務府。換了外國人來查,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可見內務府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體系。所以搞不清雞蛋的價格很正常。


山川異域


官場潛規則而已,沒人敢去碰他揭穿,有時候就連皇帝自己也無可奈何,

在清朝,負責宮廷採買的機構是內務府。清朝的京城官員當中,要論收入最豐厚的,當數內務府的官員。通常,一個內務府的郎中一年就可以有二百萬兩銀子的進賬,其中奧妙,可想而知,《春明夢錄》中還有更離譜的記載,一向節儉的道光皇帝的褲子破了一個洞,捨不得扔,讓內務府去修補,報賬居然高達三千兩銀子,道光皇帝認為這個價錢貴得離譜,非常生氣,要他們說說清楚。內務府的人早有準備,解釋說:“皇上這條褲子,用的是帶花的湖縐,補的時候自然要讓花紋相吻合,所以剪過幾百匹湖縐,最後總算才配得完滿。這是一個騙傻子的藉口。同樣的,如果乾隆帝或者光緒帝追問一個雞蛋為什麼需要三、四兩銀子,內務府的人總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理由,讓皇上相信,或者是皇帝也只能難得糊塗而已……


我要學外語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對於皇帝來說,雞蛋是一種非常昂貴的食物,所以對於乾隆等皇帝來說,一般情況下,他們很少會吃雞蛋。雞蛋是紫禁城裡的“奢侈品”。這和清朝的內務府有很大的關係。在清朝末年,北京民間流傳著一句話:“房新樹小畫不古,此人必是內務府。”

這是什麼意思呢?

如果北京城裡出現了一棟新豪宅,豪宅裡的樹木還沒長大,牆壁上又掛著最近的畫,這棟豪宅的主人,必定是內務府的官員。這句話,其實是譏笑內務府官員是暴發戶。因為,只有在內務府當差的官員,才能迅速地聚斂財富,從而在寸土寸金的北京置辦高宅大院。

內務府是清朝掌管宮廷事務的機構。明朝沒有這個機構,所有的宮廷事務都由太監負責。清朝入關後,吸取明朝時期太監橫行霸道的經驗教訓,不允許太監管理宮廷事務。為此,清朝專門設立了一個機構,來掌管宮廷事務。這就是內務府。

在內務府當差的人,叫包衣。包衣其實就是皇帝的家奴。清朝皇帝信不過太監,思前想後,還是自家的奴才好使喚。當然,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當上皇帝的家奴,他們必須全部來自於八旗上三旗,即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確保根正苗紅。內務府管理的事務很龐雜,所有的皇家事務,包括日膳、服飾、庫貯、禮儀、工程、農莊、畜牧、警衛扈從、山澤採捕等,都歸他們管理。於是,在內務府當差的人越來越多,最多時有3000多人。

雖然在皇帝身邊當差,很辛苦,還得提心吊膽,但內務府的每一個職位,都是“肥缺”,很容易撈到油水。道理很簡單。每年,通過內務府流入、流出的資金多達數百萬兩銀子,甚至上千萬兩銀子。這麼大一筆銀子從手頭經過,哪怕只是“雁過拔毛”,也足夠讓人過上很滋潤的生活,對吧?

內務府的長官叫總管內務府大臣。總管內務府大臣級別不是很高,只有正二品,可許多人都爭破了腦袋想擠佔這個位置。當年,和珅深得乾隆皇帝寵信,擔任了內閣大學士、領班軍機大臣、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理藩院尚書等實權職務,但他始終兼任著總管內務府大臣,捨不得讓給別人。

1862年,勝保在進剿捻軍時屢吃敗仗,還很跋扈驕橫,對慈禧太后很不禮貌。慈禧太后對他很不滿。不過,考慮到勝保在“辛酉政變”中作出的特殊貢獻,不忍痛下殺手,便讓軍機章京私下寫信給他。說如果他願意調回京城,允許他在兵部尚書和內務府大臣這兩個職位中挑一個。

兵部尚書是從一品大員,內務府大臣油水很重。慈禧太后這種安排很有人情味。由於內務府“壟斷”了宮廷的所有采購事務,所以皇帝就很以市場價格吃到外面的食物,比如:雞蛋。清朝皇宮裡的雞蛋,很貴。《南亭筆記》記載:光緒皇帝每天早餐要吃4個雞蛋,御膳房給這4個雞蛋報賬為34兩銀子,一個雞蛋約八兩半銀子。一次,光緒皇帝問他的老師翁同龢:“雞蛋這麼貴的東西,翁老師吃過嗎?”

這是一個充滿陷阱的問題,稍微處理不好,就會得罪內務府的人。翁同龢靈機一動,從容回答:“我家只有祭祀時偶爾用用,平常絕對不敢吃。”旁邊的人都在心裡默默地給翁同龢點了一個贊,“聞者鹹服其善於辭令”。

乾隆皇帝也有類似的體驗。

《春冰室野乘》記載,乾隆皇帝吃的雞蛋是10兩銀子一個。他好奇地問一個大臣,每天吃多少大臣。大臣老老實實地回答每天早晨吃4個。乾隆皇帝驚訝地問:10兩銀子一個的雞蛋我都吃不起,你怎麼這麼奢侈?

大臣恍然大悟,補充說,他從外面買的雞蛋,都是殘蛋破蛋,價格便宜,所以才吃得起。要是好蛋,就不捨得吃了。

乾隆皇帝這才微微點頭,露出同情的微笑。實際上,清朝時市場上的雞蛋只有3錢一個,一兩銀子能買500多個雞蛋。內務府把3錢一個的雞蛋,賣到10兩銀子一個,賺夠差價,才能夠在北京豪華地段置辦豪宅呀。


風雨潤桃李


滿清的皇帝不但不知道雞蛋的價格 他什麼價格也不知道,現在的人們經常把影視劇和歷史混淆,影視劇中多少有點藝術成分,必須康熙微服私訪,這在君主專制國家是不能能出現的,是大逆不道的,皇帝的起居都是由內務府操辦的,在這裡肯定有人說,大臣每天上朝,為什麼不告訴皇帝雞蛋價格啊,我這裡說兩個觀點1.皇帝可能根本就不關心雞蛋價格,一個帝王每天忙於政務是不會關心這些油鹽醬醋的小事2.大臣不敢說,內務府敢把雞蛋價格說成30兩一個皇帝身邊的人能不知道?他們就眼看著內務府發財?肯定是內務府都打點好了,都是一根繩子上的螞蚱,這時又會有人問為什麼大臣不告訴皇帝啊。那我問你如果是你你會告訴皇帝嗎?[呲牙][呲牙]


翹楚歷史社


其實不只是清朝皇帝家的雞蛋貴,我發現英國女王家的宮廷胡蘿蔔也貴,那個宮廷山藥蛋也比市場上貴好多,搞的女王陛下天天琢磨賺錢買她們家的宮廷胡蘿蔔。現代的英國女王能不知道胡蘿蔔的市場價麼。所以單說清朝腐敗可能也不完全,至少不是全部原因,諸位看官可有不同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