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做“雙面膠” 密織“創新網”——省科協選派年輕幹部服務基層創新發展紀實

培育科技型重點企業、開展校地產學研對接、招才引智實現成果轉化、爭取各類項目資金、打造一流營商環境……省科協選派年輕幹部下基層服務創新發展,積極為基層發展聚才獻智,發揮自身優勢,著力解決基層創新吸引高端人才難、對接前沿成果難的“兩難”困境,為所服務地區發展插上創新“翅膀”,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注入動力。

精準發力 人才助力“加速度”

2017年7月,省科協企業創新服務中心的王巖來到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任職開發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

任職期間,他加強與和鈞正策、江蘇中虹、博士科技等科技服務機構聯繫,著力培育科技服務業重點企業。全面對接省科協、省生產力促進中心、中科院南京分院、省產研院科技資源,為開發區企業及園區平臺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務。與省汽車工程學會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創新開展產業專家診斷活動,為新能源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發展提供科技支撐。

為順應淮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對科技人才需求,王巖始終將人才引育、平臺搭建、科技創新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兩年裡,他帶領全區引進科技型企業21家,新增留學人員項目11個,招引國家“千人計劃”專家2名,省“雙創人才”1人、省“六大高峰”人才1人、省科技企業家2名、省“333人才”1名、省科技副總3名、市“淮上英才”3人。2018年,申報國家高企39家,獲批30家,申報數和獲批數創歷史新高;專利授權量、發明專利申請量和發明專利授權量均居全市第一。

作為江蘇省科協派出科技鎮長團的年輕幹部,2017年8月,省科協組人部陳振來到常州市新北區,擔任該區科技局副局長、奔牛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團副團長。

任職之初,陳振就確立了自己的工作思路——“一二三四+2”工作法,就是用一個月時間學習文件資料、熟悉身邊工作人員、梳理企業情況、理順各方關係;用兩個月時間勤跑企業勤調研,既要跑規上企業,更重視跑那些對科技、人才有需求的中小微科技型企業,注重與企業家交朋友;用三個月時間,主動聯繫相關高校、科研院所,有針對性地服務對接有科技人才需求的企業;用四個月時間,著力推動有合作意向的雙方深入洽談,促成科技、人才項目落到實處。最後的“+2”是用兩個月時間總結提高。

任職以來,陳振先後走訪大連海事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高校院所11家,帶領企業到西南交大、長春光機所等6家高校院所開展人才對接活動,拉近了企業與科技人才間的距離。他認為,做科技人才工作就是要“接地氣”,就是要用心搭好廣大科技工作者與企業間的“最後一公里”橋樑。

深入調研 創新發展“蓄動能”

近年來,全省上下努力將淮安打造成淮河生態經濟帶航空貨運樞紐,而瀋陽航空航天大學作為一所以航空宇航為特色的多科性高等院校是理想合作伙伴。

省科協農村技術服務中心主任袁燦生是第十批、第十一批科技鎮長團團長,2017年8月起擔任淮安市漣水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分管全縣科技工作。為推進沈航與淮安市的合作,力促淮安航空產業研究院落地,袁燦生組織多次雙向調研、考察和磋商,同各方一道共同制訂項目實施方案並通過淮安市的論證。

在袁燦生牽頭對接下,2018年12月,淮安市政府、沈航、市開發區和漣水縣政府四方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在協同創新、平臺載體建設、成果轉化、企業孵化、項目產業化、人才引進培養等方面建立全面戰略合作關係,並啟動共建“淮安航空產業研究院”工作。目前,淮安航空產業研究院有限公司、大載荷無人機公司及無人機植保公司已完成註冊落地,大載荷無人直升機產業化基地、航空人才培訓實訓基地的建設選址也已完成。“未來三年建設期內,研究院將逐步建成‘133’產業技術體系,完成投資或銷售收入過千萬企業3家,建成重點研發平臺3個,引進各類高層次人才20名以上、形成高級以上創新創業人才(團隊)4個。”漣水縣科技局局長朱金文說。

企業的認同是工作的最大動力。在調研中,陳振發現,一些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對科技與人才有著迫切的需求,有的企業甚至已經投入了上千萬元的自主研發經費。在走訪奔牛鎮的一家科技企業時,企業向他展示了一款電動輪椅車,其中一項核心技術“智能助力驅動器”引起了他的關注。“中科院蘇州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在研究康復器具上具有獨特的技術優勢,正好能與企業形成技術互補。”他想。於是,他立即發動團友合作,積極推動兩家“強強聯手”,結果雙方一拍即合,在來往互動中,不僅簽署了技術合作開發協議,還從中科院其他院所引進了一名技術研發人才。

省科協國際聯絡部副調研員張華擔任徐州市雲龍區副區長。與其他人不同的是,她主要分管政務服務、行政審批(服務)制度改革工作。面對新的角色定位、新的工作環境、新的工作任務,她充分利用一切時間進行學習研究探索,提高自己適應環境、適應崗位的能力。

“為了加快推進區新政務服務中心建設,科學規劃服務大廳,張華區長多次帶領分管部門負責人赴有關單位和地區開展調研和學習,從而釐清了區級行政權力、公共服務、處罰事項等清單底數,實現權力清單的標準化建設。”雲龍區行政審批局局長聶明表示,雲龍區被確定為省級“不見面”審批(服務)標準化試點區,企業證照辦理時限從改革前的37個法定工作日壓縮至3個工作日,重點跟辦企加速到1個工作日辦結,真正實現了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此外,雲龍區還通過微信端發出了徐州市第一張電子“個體工商戶營業執照”,讓企業和群眾真切感受到審批制度改革帶來的便利。

集聚資源 成果轉化“步伐穩”

“功崇惟志,業廣惟勤。”這是泰州市姜堰區科技鎮長團心懷三水、勤做善為的真實寫照。作為省第十一批科技鎮長團姜堰團團長的楊劍,自2018年入駐以來,帶領團隊成員圍繞科技、人才兩大主線,聚力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把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激情和幹勁都傾注到基層工作實踐中。

江蘇華芯半導體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生產藍光芯片的高科技公司,公司2018年申報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功。2019年年初,公司項目負責人田正如找到楊劍,希望能通過科技鎮長團牽線搭橋,聯繫到省內大院大所的專家聯合申報芯片項目。此時正值春節前夕,而項目在3月份就要立項,時間非常緊迫,楊劍聽後立刻與省科協學會部取得聯繫。

瞭解到企業情況後,省科協學會部對此非常支持,並與省電子學會進行了溝通。不過,反饋情況並不樂觀,一方面專家對該企業並不熟悉,另一方面臨近春節,人員安排侷促。但是,楊劍沒有放棄,在他的堅持下,省電子學會再次與相關專家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協調,經過不懈努力,終於達成合作共識。春節剛過完,南京大學光通信研究中心副主任陳向飛教授就專程赴姜堰,與企業成功對接。2019年6月,該公司“面向智能感知技術的VCSEL芯片開發”項目被列入2019年江蘇省重點研發計劃,這是姜堰當年入選省重點研發計劃的兩個項目之一。

服務基層創新發展一年多來,楊劍聚焦姜堰區“2+2”產業發展戰略,發揮資源整合優勢,先後舉辦了機械裝備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論壇等系列高端科技人才交流對接活動,邀請80多位院士、行業一流專家到姜堰對接洽談,促成30多家企業達成合作,該區2019年省“雙創計劃”申報數和立項數均創新高。幫助機械製造領域4家企業申請2019年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7家企業申報2019年度第3批高新技術企業。

姜堰區組織部副部長鬱榕表示,基層是培養鍛鍊幹部的大舞臺,是考驗幹部的試金石。省科協作為派遣年輕幹部服務基層創新發展的大後方,領導重視基層組織建設,人才“入戲”快、效率高,能夠用心扮演好“橋樑”“紐帶”和“使者”的角色。

“今世緣”是淮安市首家上市企業,也是淮安重點企業單位,但由於綠色生產科技尚未貫穿產業鏈,多年申報“綠色食品”認證,一直未能獲批。

為了填補省內白酒行業“綠色食品”認證的空白,袁燦生多次深入企業瞭解情況,同時聯合洪澤團,發揮市科技鎮長團食品專業行動小組人才優勢,創新“兩團一組”服務模式,與企業進行反覆磋商論證,最終確定把國緣“四開”、“對開”等兩款主導產品作為首批申報產品。

“袁燦生同志多次組織專家到我公司開展現場科技服務,全程指導綠色食品創建工作的關鍵環節,以此推動認證工作進程。去年11月,國緣‘四開’‘對開’兩個主導產品同時被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這也是全省首家白酒企業獲得‘綠色食品’認證。”今世緣酒業副董事長、副總經理吳建峰說,獲得認證後,通過質量與品牌的提升,預計每年可為漣水縣增收上億元。

因地制宜 亮出發展“成績單”

2018年8月,省科學傳播中心副主任張傑擔任泰州市海陵區副區長、第十二批科技鎮長團團長。

任職之初,他就聚焦企業需求、部門工作和中心重點,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研究制定科技鎮長團工作目標“三張清單”,即“基礎清單”,包括協助引進高層次人才,申報省、市、區“雙創計劃”項目、開展產學研合作、搭建人才平臺載體、項目招引、資金上爭等工作;“特色清單”,包括協助高企培育申報、幫助企業申報專利和科技項目、組織開展技術巡診活動等工作;“個性清單”,包括協助規劃制訂特色校園招聘線路,協助建設技術轉移中心、新型研發機構、孵化器、眾創空間、星創天地等創新平臺等。這“三張清單”成為了每位團員簽訂的目標責任書,分解落實的重點工作任務。

張傑立足科技鎮長團職能與海陵發展實際,全力推動科技人才供給側和產業發展需求側精準對接,2019年10月28日,全省8家院士協同創新中心之一的“製冷產業院士協同創新中心”正式落戶海陵。同時,作為團長,張傑帶領鎮長團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和“雙招雙引”舉措,充分發揮鎮長團人脈資源廣、項目信息多的優勢,借力大後方,用好朋友圈,牽線搭橋,穿針引線,爭取了更多更好的高質量人才項目落戶海陵。12月12日,成功舉辦“望海潮”招才引智專場對接洽談會,將人才產業化項目帶到“家門口”。

提及所取得的成績,張傑謙虛地表示,新的一年要確保鎮長團工作以實為實。圍繞海陵“1+3+1”產業體系,積極做好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工作。以“科技副總”“產業教授”等為抓手,省市“雙創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引導高層次人才向海陵集聚。

同為江蘇省科協派出科技鎮長團的年輕幹部,2019年7月黎梅梅來到無錫江陰市擔任該市科技鎮長團副團長、市科技局副局長。為了更好地開展江陰市科技服務、人才引進等工作,她明確方向,工作積極主動,迅速進入角色,熟悉瞭解情況,快速適應和轉變角色,在服務企業、招才引智、校企合作、團隊建設等方面上出實招、務實效。

“黎梅梅在這裡工作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做的工作卻不少。她充分利用好科協組織力量,發揮自身工作優勢,截至2019年底組織全團走訪企業330家,積極促進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產學研合作。”江陰市副市長、江陰市科技鎮長團團長許迎春表示,已達成合作協議21份,簽訂合同14份,申報省級專項資金項目2個、扶持資金560萬元。同時,她還組織團員幫助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3家、瞪羚企業1家、雛鷹企業3家;柔性引進海外人才2人、博士7人。

深入基層走訪調研,這是黎梅梅到江陰後的第一件事。她與企業負責人、技術研發人員、產品推廣人員以及科技工作人員等交流,掌握企業發展實際情況,傾聽企業需求與建議,根據自己的科普工作經驗,指導江陰熱電有限公司進一步加強企業科普館建設,豐富企業科普陣地建設內容,因地制宜成功申報科普教育基地。走訪,對她來說,是瞭解企業生產經營和技術需求的最直接方式。

針對發現的問題,她出謀劃策、精準服務。為解決高新技術企業江蘇博陽智慧電氣股份有限公司面臨產品應用推廣難題,她聯合團員張永春多方“牽線搭橋”。最終促成該企業與江陰市華姿中等專業學校合作實施“智慧農業”項目。既關注學校教育公益事業發展,又兼顧企業產品應用推廣,黎梅梅有針對性地推動產學研緊密合作、功能互補,彰顯了科技鎮長團的職責和作為。

統籌兼顧 打好科技“組合拳”

2016年9月,省科協計劃財務部部長陳杰擔任南通如皋市科技鎮長團團長、如皋市副市長。陳杰注重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積極利用自身資源推進招才引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對接服務等工作,為如皋市科技人才招引打通路徑。

作為省科協選派的年輕幹部服務基層創新發展,陳杰充分利用省科協的海外專家資源,引進全球高端人才助推產業發展,成功促成如皋市高新區與西班牙馬拉加歐洲商業與創新中心簽署合作意向書,建立合作產業園;牽線如皋市科協與芬蘭赫德米亞公司簽訂了合作意向書,在芬蘭成功建立我省首家縣級離岸孵化基地 “如皋科協海智創新創業基地芬蘭工作站”等。

不僅如此,建立各類有效和富有活力的創新服務平臺也是陳杰的重點工作。他先後走訪各省級學會,推進服務如皋創新驅動發展,依託如皋港區化工園區和經開區氫能產業園區的省級學會服務基地成功掛牌。有序推進省委組織部雙創人才促進會如皋代表處的設立,為雙創人才對接服務如皋暢通渠道。此外,他帶領全團採取一對一輔導,協助引進並申報省“雙創”人才6人、團隊2個、高技能創新人才1名,申報數量較去年翻番。鎮長團先後協助企業申報省級以上項目20個,獲得立項8個,參與新建院士工作站3個、校企實驗室1個、產業技術研究院2個以及各類產學研合作平臺7個。

2018年4月,省科協派出張衛星赴宿遷市沭陽縣塘溝鎮胡塘橋村任“第一書記”。與其他地區相比,胡塘橋村是省定經濟薄弱村,經濟條件較為落後。駐村以來,張衛星深入調研,根據胡塘橋村的實際情況“找窮根”,依據當地的資源稟賦、依託後方單位資源優勢“開藥方”,開啟對胡塘橋村的“造血”扶貧之路。

任職期間,張衛星通過調研摸清村情底數後,擬定了“七突出、兩依靠”的工作思路,制定了脫貧規劃和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增收項目,深入實施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拓寬了胡塘橋村的發展空間,形成了掛鉤幫扶脫貧攻堅的“胡塘橋村模式”。在他的不斷努力下,全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長,村集體收入從2018年的16.45萬元,增加到2019年的57.23萬元。截至2019年10月,村全部脫貧,其中一般貧困戶179戶、790人,低保戶97戶、241人,環保戶11戶、11人,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為鞏固科技幫扶成果,張衛星還根據省科協關於“永遠不走的幫扶團隊”為指導思想,進一步加大科技幫扶力度,讓更多的科技政策、科普惠農技術、科技興農成果向幫扶村傾斜。“要強化駐村支部‘戰鬥堡壘’作用,積極探索科技助力鄉村振興長效機制,持續推動科技助力產業扶貧、產業富民,真正實現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目標。”張衛星說。

甘做“雙面膠”,密織“創新網”。省科協選派基層的年輕幹部砥礪奮進,為“強富美高”新江蘇交上了一份厚重提氣的建設“答卷”。2020年是“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再出發的起步之年,他們將繼續在不同崗位上只爭朝夕 ,不負韶華, 精神抖擻再出發。(作者:何佳芮 夏文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