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臨摹越像才算越好嗎?

老陶瓜帥


現代書法名家孫曉雲說過:"臨摹好比是一塊敲門磚,臨習到什麼水平,相對個人的書法創作便到什麼水平″。

創作時所需的技法,只有通過臨摹碑帖,才能領悟學到手,當然首先臨摹王羲之的《蘭亭集序》要越像才越好。

此帖筆法豐富,如寫撇時,簡化了楷書的藏頭護尾,書寫時直截了當,在收筆處挑出一個附鉤,還有直撇出鋒的,直撇藏鋒的,蘭葉撇,弧撇,平撇,豎撇等。

還應注意臨習時撇的角度有多種,如果畫一個座標系來分析,有從五度到九十度之間的都有。

捺畫有的變為長點,有的變成長三角形,有的變成燕尾捺,有的變成其它筆形。

王羲之、趙孟頫、董其昌寫《蘭亭集序》用毫以全鋒三分之一為度,這樣筆毫彈性適中,才寫出精細筆畫,運轉自如。

趙孟頫臨寫王羲之《蘭亭集序》遒勁秀逸。(見下圖。)

董其昌臨寫王羲之《蘭亭集序》有淡遠之美。(見下圖。)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


神韻軒書法


我們學習東西採用的很多的一個方法就是模仿,拿出一個經典的作品當範例,去模仿和學習它,你能把它模仿的像,說明你看懂了裡面的我技法,並且能把它表現出來。

書法裡的臨帖其實就是一種模仿,用古代的經典的書法作品當範本,去模仿和學習,如果能夠寫像,最起碼證明你可以看懂這幅作品,並且能把這幅作品在技法層面表現出來。

所以說,初學書法,臨帖一定要寫像。

寫像證明了你的觀察能力和用筆能力,如果連模仿都模仿不像,更不要說創作了。

當然,這個“像”是相對的,由於工具、書寫狀態的不同,我們不可能做到百分之一百的像,但是要儘可能的接近原帖,越像越好。

對於臨帖要寫像,唐代的書法家、書法理論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裡說: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

初學書法,臨帖要寫像,從古至今已經形成一種共識。

當然,寫“不像”也是一個階段

採用這樣方法的書法愛好者一般水平很好了,早已經過了初學階段,他們以前是可以寫像的,只是現在的追求不一樣了。

臨帖從以前的“無我”進入現在的“有我”階段,不再追求表面的像,而是通過臨帖,展現自己的想法和性情。

這個從啟功先生和清代書法家王鐸的墨跡可以看出,他們的臨帖都不是很像。

總之,臨帖的像與不像要根據個人情況,對於初學者,是一定要寫像的。








天其書法


臨摹字帖分為兩種,一種是實臨,當然是越像越好,培養眼力,這個對於學習書法的前期比較重要,是必不可少的訓練。一種是意臨,在吃透了整個字帖的精氣神之後,根據字的結構特點和變化規律,帶著主觀地重新整合,等於是初步的獨立創作,也是一種基本功的訓練,為書法創作打下基礎。中國的書法不是死的,它是靈動的,同一個字可以有不同的寫法,但萬變不離其宗,其精氣神是不變的。

李澤厚先生就書法藝術曾說到,書法美是“有意味的形式”

“一般形式美經常是靜止的、程式化、規格化和失去生命感,失去力量感的。比如美術字”

有意味的形式,是活生生的、流動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現力量的美。行雲流水,骨力追風,有柔有剛,方圓適度。它的每一個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創造、有變革甚至有個性,並不做機械的重複和僵硬的規範。”

所以,我們常常在一個字帖裡,會發現同一個字出現很多次,但它們的寫法都不盡相同。也許看起來區別不大,只是微妙的變化,這就是書法裡的流動美,他不是整齊呆板的形式美。

比如虞永興《孔子廟堂碑》裡面很多重複的字,我們來看看書法家管峻老師對“神”字的講解:

這四張圖片可以看出,虞永興的“神”字,四個長的都不一樣,這裡隱藏著兩種中軸線的排列法,是有規律可尋,而又富於變化的。

第一種,即左邊“示”部的豎畫越接近垂直線的時候,右邊“申”部的豎劃就越向右側、外側傾斜。如圖1圖2。

第二種是,“示”部的豎劃越向左外側傾斜的時候,右邊“申”部的豎劃就越接近垂直。如圖3圖4

我們在看看書法家王學嶺老師《禮器碑》和《張遷碑》範字的實臨和意臨:

意臨寫法雖稍有變化,但其精神面貌是不變的。

禮器碑字形特徵,內緊外鬆,具有開闊和舒展性。

張遷碑字形特徵,裡松外緊,具有古拙含蓄之美。

意臨,是在實臨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學習書法,實臨和意臨這兩者必不可少。


語之


這個關鍵是要看“好”的目的是什麼!

如果僅從臨的像的目的來說,臨摹的越像當然是越好。

如果是從書法學習的角度來說,臨摹的像不像,或者說有多少比例像,其實是不太重要的,或者說它的重要性不是放在首位的。放在首位的應該是從蘭亭序裡去找到王羲之的用筆規律,結構特點,空間佈局及審美理想。從這些角度出發,其實我們在臨帖時是不可能完全臨像的,只要找到了上述這些東西,臨摹的像不像已經不怎麼重要。

如果還能在此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審美取向,營造自己的書法風格,那就更好了。


縱橫書法


我從來不認為臨摹書法,是臨摹越像越好。如果要是一模一樣的話,拍照片好了,複印好了,一模一樣,但是沒有意義。

學書法,學的是神韻,通過臨摹,學習王羲之書法的精髓、氣韻和神采。

每個人會有自己本身的氣質和修養,有個人對生活、對藝術的體會。各個不同,寫出來的書法才有意境,才有趣味。

1000個人臨摹王羲之,臨摹出1000種不同的蘭亭序,那中國偉大的書法藝術才會得到傳承,併發揚光大。





花萼朵朵


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在山陰城(今浙江紹興)的蘭亭,飲酒作詩,曲水流觴,以詩會友,酒杯順水而流,流到誰的跟前,誰就喝酒吟詩。聚會後編輯為《蘭亭集》,王羲之為之書寫序文手稿,曰《蘭亭集序》。本人非常喜歡《蘭亭集序》,反覆練習也不能得知一二。我認為首先要臨摹的像,這個像僅指的形似。像是提高水平的唯一的方式,如果能夠模仿的以假亂真,帖子的每一個字會爛熟於心,這就離成功不遠了。繼承和臨摹古人作品,應力求形似,神似,但不能丟開個人的風格。我認為只是像,還不是最終目的。像是為了以後的不像,模仿的像最終是個匠人,像了以後能夠自成一家的就是藝術家。


曹形龍律師


當然不可否認,如果有能力臨摹的越像肯定是越好,說明你基本掌握了王羲之的筆法。就像蓋房子打好基礎了以後主體就穩了,這樣再學習其他古代碑帖也就得心應手。臨帖初期要精臨,忌範臨。

在掌握一種碑帖後,再逐步學習其他碑帖。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風格。其實最終的目的是在掌握古人法則的情況下,有自己的影子在裡面是最好的。







布丁筆翰世界


臨摹書聖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並不一定臨得越像越好,因書法講究神韻,即神采為上,形質次之。如果一味追求外形上的相似度,而忽略了書法作品內在的神韻、氣勢等因素,就會使書法作品失去靈魂, 變成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就失去了書法的意義。書為心畫,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在書聖飲酒微醉、群賢雅聚於名山麗景前提下一揮而就的,作品充分展現出書聖博學多才的風采和晉代書法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藝術風格,是古今書法史上不可逾越的神品。因此,臨習《蘭亭集序》不能只求外形上的形似,應注重神似,將作者寓於書法作品中的神韻、風采、才情充分展示於臨摹作品中,這樣,你的臨摹作品才稱得上形神兼備,才過關合格。


龍遊雲海1965


並不是這樣的,每個人的書法都應該有自己書寫的特點。而我們臨摹他人的作品,就是應該借鑑他人的優點,並不是要完全一致。但是,好的書法家的作品,我們可以多加借鑑。

謝謝


青翠雅韻


只可欣賞,不能臨,因為他本人自己,重新寫蘭亭很多遍,都沒有第一次,而且第一次是在半醉狀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