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學生最為頭疼的語文“閱讀題”真相是什麼?


令學生最為頭疼的語文“閱讀題”真相是什麼?


語文,這一最古老的科目,這一科創造了最燦爛的中華文化的科目。如今被老師們認為最難教的科目,學生認為最難學的科目。為什麼最難教最難學,作者在之前的拙文《重中之重的語文教學,違背了人類學習語文的規律》中作了一番分析。在該文中對閱讀題的涉及比較少,特於此文作個分析,以為補充。

在語文的所有測試題中,恐怕除了作文,就數“閱讀”分析題最令學生頭疼了。許多學生做試卷時,在前面的拼音、字詞句等題做得還可以,可是一到了“閱讀題”,彷彿立刻從“好學生”變為“後進生”,丟分連連。尤其是真正的後進生們,幾乎就是胡亂填寫,有的乾脆就留空白,農村學校尤甚。作者在職時,本身其語文不是很差,而且教學多年,自認辦法點子不少,但對於教學生如何分析閱讀類型題目時,仍是覺得最傷腦筋的事。覺得比教學生寫作文更難


令學生最為頭疼的語文“閱讀題”真相是什麼?


為什麼呢?是個需要探討的話題。

也許是覺得學生對閱讀理解方面能力較差吧,為了加強這方面的教學,我發現,相對於過去來說,現在給學生做的閱讀分析題比過去分量多多了。從我所接觸到的四年級語文訓練冊看,很多課後練習題都有閱讀分析題,尤其單元練習,常有一文段外加整篇的短文。我看到的學生(應該是比較差的)做這些題,基本都是抄答案。

比如四年級閱讀題(短文後)有這樣的問題:

1、讀選段,在你感受最深的文字右邊的方框中做批註。

2、選段主要寫了————

3、第四段畫“波浪線”的句子用了什麼描寫方法?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4、第五段是圍繞哪句話寫的,用橫線畫出來。

5、為什麼“直到現在我還能興致勃勃地寫下這些文字?”

6、寫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的意思。

簡析一下。1條必須理解深刻才能做“批註”;2除了要理解全段意思還要有歸納能力;3“方法”較易,“這樣寫有什麼作用”就難了(如果四年級學生都知道那“作用”不需要坐在教室裡了)。無需多說,所有題包括5和6條,都須理解得很清楚透切,而且有相當文字表達能力才做得出。

解析這些,不是為了表現其“難”,而是為說明後面的,學生為什麼做不出的問題做個鋪墊。


令學生最為頭疼的語文“閱讀題”真相是什麼?


我還看到一個現象,過去三年級才有的這種閱讀題已經蔓延到了一年級。我孫子才上一年級,可是其自主作業裡已經出現了“簡單”的閱讀題了,其實這“簡單”大概也只能對大人們而言。但對六歲多一點的孩子來說可就不能算簡單,所謂的“自主”訓練,看來只能由家長來自主了。當然,出題者的意思可能是要讓小孩儘快地熟悉做這種題吧。因為二三年級以上這樣的題型就會大量出現的。

作為老師,我不否認,學生做多了這樣的題,確實是會提高一點對文章分析的能力和概括能力的。

但是我總有一點疑惑,相信不少人也會有同樣的疑惑。我們讀別人的文章,是為了去分析別人的文章嗎?如果不去做如所出的“閱讀題”分析的那樣去分析,我們就不能理解別人的文章講什麼嗎?

假如是這樣的話,那麼所有我們老一輩讀書時沒有做過這種“閱讀題”的人們,讀別人的文章是不是就不理解了?但這又涉嫌厚古薄今,否定現在了。就此打住轉個話題。

即為什麼學生對這些閱讀分析題,覺得最不得要領,最頭疼呢?

比較一式的看法就是,讀書少,理解能力差,沒有掌握分析的方法等。這樣的說法得到認可不奇怪,因為除了這好像也沒別的原因可說了。無疑讀書少,理解能力差這一點,是肯定的。但是有些學生作文都還寫得可以,就是這“閱讀題”做得不行,那就是另外的原因了。

回憶起自己當初學習的情景,以及做過的有些類似的題目場景和狀況,再聯繫年少時讀課外書時朦朧理解的感受。我悟到了一些不大對勁的東西。


令學生最為頭疼的語文“閱讀題”真相是什麼?


記得年少在校讀書的時候(有必要說明一下,當時我父親在書店工作,管書庫的,近水樓臺,我看了很多連環畫課外書,我從小學起語文就一直不算差)。我們那時的作業,一般就寫些生字詞或默寫一段話,再就寫些詞語的意思,造句。一個學期兩次測驗加段、期考。沒有什麼印刷的試卷,發一張大點的紙,聽寫後抄黑板上老師寫得題目。我印象深刻的是,要求寫詞語的意思,明明對那些詞語意思,心裡明白的很,就是沒法用別的語言寫出來。

再就是讀課外書的理解,也是朦朦朧朧地知道大概的意思,只是對有趣的或激烈的吸引人的情節印象深刻。讀下去的。然後想到成人了初讀《紅樓夢》時,還是朦朧得不知所云,大約因其是名著才能堅持讀完。

聯想到這些,以及古人所云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總結。我認為對於小學生乃至中學生來說,讀一篇課文,一本課外書,理解模糊是必經的階段,其實每個人都一樣有一個理解模糊階段。不信讀者們可以自己回憶自己的學習經歷,就會有所體會。只是隨著社會經歷的增加以及閱讀積累的增多,理解才逐漸清晰起來。而且,閱讀積累越多,文化底蘊越深厚的人,其理解就更深更透。


令學生最為頭疼的語文“閱讀題”真相是什麼?


於是我們就會明白,學生們對於只讀一兩遍的文段或短文(測試或考試時間限制),根本就沒有可能理解得透切。即便給他們更多點時間,由於其仍屬於理解朦朧階段,所以也就很難做出正確的答案來。更何況有些即使知道也無法用自覺得是應該做更多的題,來訓練孩子們,還是覺得應該減少這種類型的題目呢?己的語言寫出來。

反回頭看前面舉的例子,那些全都需要理解透切才能做的題,讓處於理解朦朧階段的學生去做,是不是有強人所難,違反認知規律之嫌?所以,這些“閱讀題”令學生最頭疼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以上的分析,聯繫到讀者您自己過去的理解朦朧階段,您會什麼想呢?您覺得是該增加這些題的數量讓孩子們多練些,還是乾脆減少的好呢?

��\u0010� �\u0010�\u0003x\u000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