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贾探春为何从来不劝哥哥宝玉立身功名呢?

栖鸿看红楼


贾宝玉,是神瑛侍者转世,和他一同来到这个世界的还有青峰埂下的那块无材补天的顽石。那块顽石因为听到了一僧一道的谈话,被人世间的繁华富贵所吸引,于是央求僧道把他带到人间走一遭,一僧一道在他的苦苦哀求下,把石头的外形加以改变,于是才有了贾宝玉出生时的嘴里的那块宝玉。所以就那块石头而言,他本质上是无材补天,空有宝玉的外形,只是贪恋人间的繁华,来人间享受一番。由此得出对于贾宝玉这个人而言,他也不是什么补天之才,所以他不会去读什么圣贤书,在贾府处于末世之际,他也不能力挽狂澜。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不喜欢功名利禄,只喜欢和姐妹们厮混的贾宝玉,对于贾府后来遭遇的抄家,他丝毫没有反应,好像一个局外人,家族的没落还不及姐姐妹妹们走的走,亡的亡对他造成的冲击大。

贾探春,和贾宝玉同父异母。她的判词是“才自精明志自高”本身聪明能干,在贾府的没落之际,她担任管家,能提出承包的改革方式,能力挽狂澜,在贾府当中堪称补天之才。而且她本人也曾说过“我若是一个男儿,也早走出去了,成就一番事业”再次表明了她的志向,在抄检大观园的时候,她能够指出,这个家族如果从内部开始破败,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挽回了,看得出,她有能力也有志向担当贾府的补天之人,然而造化弄人,她偏偏生成了个女儿身,而且是庶出。有了更多的无奈,相对于规劝贾宝玉去读书,挽救贾府,倒不如她自己担当此重任。

所以从小跟着王夫人长大,和贾宝玉是手足的贾探春,对于贾宝玉顽石的特性相当了解,所以也不会去劝他,因为劝了也没有用。而且眼见贾宝玉身边的姐姐妹妹规劝贾宝玉,宝玉都是翻脸不认人,聪明如贾探春何苦去做那种无用功呢。


木槿谈文化


《红楼梦》贾探春为何却从来没规劝过哥哥宝玉立身功名?

贾探春是贾政跟赵姨娘生的女儿,是贾府的三小姐。

探春跟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关系。探春聪明能干,是一个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做,办事能力强,在才学方面可跟林黛玉相比,在管家方面比王熙凤还要更高一筹。

因为她是庶出,所以在等级制度相当严的贾府,是不会受到重视的。

在凤姐生病期间,王夫人让她暂时执掌贾府,王夫人能让她执掌贾府,说明王夫人相信她的办事能力的。

她一登上“议事厅”,几件事一过手,贾府的管事娘子们便感到这三姑娘“精细处不让凤姐”。

平儿向凤姐汇报探春理家的情形之后,凤姐儿也连连夸道:“好!好!好!好个三姑娘!我说不错。”能让精明能干的凤姐连说三个“好”字,这样的人物在小说中是少之又少,这也充分显示了探春理家的能力。


抄检大观园时,王善宝家的对她动手动脚,当场挨了她一把掌。

她有一个爱惹事生非的亲娘,有一个不求上进还不安份的亲弟弟,常常使她感到难堪。

凤姐儿就曾叹道:“只可惜她命薄,没托生在太太肚里。……你那里知道,虽然正出庶出一样,女儿却比不得男人,将来攀亲时,如今有一种轻狂人,先要打听姑娘是正出庶出,多有为庶出不要的,殊不知别说庶出,便是我们的丫头,比人家的小姐还强呢。将来不知道那个没造化的挑庶正误了事呢,也不知道那个有造化的不挑庶正的得了去。 ”


贾探春幸运的是她出生就是王夫人养着她。这样阖府上下谁也不敢小瞧她,这就提升了贾探春的地位。

而且贾家对于女儿都是从小重视,所以女儿受到的待遇就更好。

贾探春由于王夫人抚养,从小跟在贾母跟前,与贾宝玉天生亲近。


贾宝玉也视她一母同出一般。

大观园诗社就是探春发起的。并给大家发了帖子。宝玉看了,不觉喜得拍手笑道:“倒是三妹妹的高雅,我如今就去商议。”显然真心赞叹,内心毫无隔阂妒忌的意思。这要是贾环起的诗社,宝玉可能要考虑一下,肯定不会开心的答应。

两个人经常互相关心,听到老爷叫宝玉问话,她就会担心宝玉学习不好,会被老爷打骂。 她对宝玉的关心是对贾环没有的。


宝玉平时看闲书不喜欢看圣贤书,探春肯定不会要求宝玉做他不开心做的事,她不会劝他读圣贤书,考虑仕途的事。

因为她知道她要是那样做的话,是宝玉最不喜欢的,肯定会影响他们兄妹的关系。

所以她不会规劝宝玉立身功名之事。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宝玉认为她是一个乖觉的人儿,凤姐认为她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儿,可是,面对着满腹闲情,不喜经济文章的宝玉,她为何不劝一劝呢?

一,探春并不在意宝玉是否考得功名。公侯之家的孩子,能读书上进取得功名固然是好事,但纵是不好读书,不考功名,也不会少了一个官做,第76回,中秋之夜,贾赦曾给说过:

……想来咱们这样的人家,原不比那起寒酸,定要"雪窗萤火”一日蟾宫折桂,方得扬眉吐气。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的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何必多费了工夫,反弄出书呆子来。

二,探春了解宝玉。探春与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与宝玉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又非常的精明,知道宝玉对为官做宰深恶痛绝,探春作为贾府的正经主子,定然风闻过宝钗因劝宝玉努力上进而被宝玉给了难堪,湘云因劝宝玉与为官做宰的亲近而被宝玉驱赶。贾母曾对王夫人说过宝玉不是一个听妻妾劝的,史湘云也说过宝玉"性情不改”的话,可见,贾宝玉在对待经济文章一事的态度一向是非常明确,贾探春为了能在贾府立足, 也不会触碰贾宝玉的霉头。

三,探春资格也不够。宝玉是嫡子,而探春是庶妹,在身份上要低宝玉一些,宝玉是兄长,探春是妹妹,在地位上探春也要低一些,探春没有资格去劝说宝玉。


萍风竹雨123


巜红楼梦》中的贾探春才智高远,为什么不劝哥哥立功名?



我们先说说人物的特点,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

1.红楼梦》中贾府里的三小姐,生的“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探春是个“才自精明志自高”、有远见、有抱负、有作为的女子,她敢说敢为、办事练达。她最出色的表演是在凤姐患病期间,治理大观园,兴利除弊,富有改革精神;再是抄检大观园时,她无所畏惧,为维护自己的尊严打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表现出决断果敢的气概。



2.气质高洁,有胆识,有魄力。非常有才情的女子,《红楼梦》中探春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可见其志向



3.探春是赵姨娘生的,同样是“庶出”,探春不像迎春那样懦弱老实,毫无原则,任人欺负,更不像贾环一样不争上进,连丫鬟奴才都看不起他。可探春不同,心很高,不愿低人一等,拒绝承认赵姨娘是她的母亲。她很有才智,也颇有头脑。她就象一朵刺玫瑰,因为委屈自己的身份,所以就连洗脸也要摆小姐的谱。在王熙凤病后她治理贾府更是体现了她的能力。她有能力,可她也虚伪,自私。



探春是一个拥有远大理想和信念的人,只是生不逢时,人生有太多的美好,探春都没能去创造。最后远嫁他乡。



贾宝玉:是一个叛逆家庭跟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相违背,但是又是一个尊重女性,敢爱敢恨的这么一个人。



1.是一个“须眉浊物”、“污秽不堪”;他身为主子,每每甘愿为诸丫环充役;他肩负贾府未来的希望,却最厌恶别人谈论“仕途经济”;他生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年代,却给读书人取了个名字叫“禄蠹”。



2.他长相风流俊俏,“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眼似桃瓣,睛若秋波。”他在姐妹情中是极好的,百般的款语温言,周到体贴;甚至于对于丫头,他也是百般爱护,和玉钏儿要汤时,洒在了自己手上,反而问玉钏儿烫到了没有;晴雯顶撞他,他还为之上演了一出“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唯美大戏;袭人生病了,他亲自端着就枕与她吃;麝月闲着没事干,他亲自给她篦头。



3.贾宝玉贾宝玉作为荣国府嫡孙,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是封建贵族家庭的叛逆者,是作者所大力肯定的人物。他把全部热情和理想寄托在那些被侮辱、被损害的女孩子身上,这是对"男尊女卑"的封建传统观念的大胆挑战。



宝玉的思想根深蒂固,没有一个人能改变,深爱的黛玉妹妹都无法在一起,宝玉的思想只会越来越判逆,到最后选择出家。



就这样的两个人,以探春的聪明,她了解自己的哥哥是什么样的人,不是她能改变的,所以探春选择了尊重。


翡翠妞儿信玉堂堂主


探春在贾府三春当中,是比较出彩的,她有棱角,顾大局,识大体,能明辨是非,且敢怒敢言。

探春的出身并不好,是贾政的庶出女儿,在封建体制下,庶出的身份往往不被看好,也不被被重视,但是探春在家族的地位,却不容人小觑。


记得影视剧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在鸳鸯女誓绝鸳鸯偶中,贾赦讨要鸳鸯不成,贾母大怒,便迁怒王夫人,其他人看大事不好,都纷纷离去,只有探春思索片刻,便又返还。笑着给贾母分析形式,为王夫人辨白。巧妙的化解了当时的紧张氛围,和尴尬的场景。还有抄检大观园时,惩治王善宝家的举动。真真让人觉得解气。

探春和宝玉之间的互动并没有很多,书中写到的,一起新办诗社,央宝玉买些外面的小玩意儿,还有就是给宝玉做过一双鞋,被赵姨娘数落。

在书中,探春并没有劝宝玉考取功名,但他自己还是希望能够干上一番事业,是比较有抱负的,不劝宝玉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探春是赵姨娘庶出,宝玉是王夫人嫡出,在家族中,他的身份不比宝玉;宝玉又是哥哥,封建家族,长兄如父,探春在身份上没有规劝宝玉的理由。

其次,探春不是一个多事之人,大家闺秀大都随分守时,她的亲兄弟贾环,探春也并无过分干涉,只是一视同仁。兄弟姐妹之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敏探春肯定是知道这一点的。


最后,探春宝玉和怡众姐妹都生活在大观园之中,大家一起办诗社,吟诗作赋,彼此也十分了解,宝玉不喜功名利禄,被贾政屡次教训,仍不思悔改,可见也不是探春一劝,即可改的,人各有志,探春自然不会去劝,像宝钗,湘云一样,碰一鼻子灰。

宝玉也曾与人言,自己并无亲兄弟姐妹,姐妹们一处玩闹,聊解烦闷罢了。大家族之间的人际关系,利益往来,也并非人人都能体会,探春和宝玉,也难免深陷其中,不能独善其身。


介个啊好


纵观红楼梦前80回,探春还真没有劝过宝玉立身功名之类的话,但这不奇怪,这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姑娘,不会也不可能去拿这样的话去劝它这个偏僻乖张、家国无望、无能第一、不肖无双、寻愁觅恨、似傻如狂、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的二哥哥的,原因有三点。

1、 从探春所处社会家庭地位和角色上制约、她不会去劝宝玉哥哥这样的话。

探春与宝玉虽为兄妹、但却是同父异母,宝玉母亲王夫人乃贾政的正头夫人,护官符上四大家族金陵王家的正牌小姐,背景不凡。贾政五个子女中,宝玉及其先逝哥哥贾珠、入宫姐姐贾元春才是同父同母、正牌兄弟、姐弟,荣国府里的幸运儿。不光身世荣光、老天也偏心照应:出生在先、且为正出、天赋异秉、入宫得宠。老大贾珠早夭后,更是将宝玉身份突显出来,有个皇妃姐姐、自己又有娲皇锻炼过的奇石护身,尊贵无比,全府上下,众星捧月,月朗星自稀。

再看探春,母为家奴上位,以色事人,得生二子。母又乖张无智、时在人前出丑,同母弟也处处不受待见,这所有一切正是探春心中惭恨之疾,郁郁不得志之根。先天处境尴尬,让探春失势在起跑线上,有人出生就处处优先、优越。正是这种正庶之别、兄妹之位,决定探春不可能去以下临上、以小规大。

在那个主流价值观还是儒家宗法制度为主的社会中,探春的世界观也不可能超越时代,反而是这种价值观的固守和维护者,顶多能做到自觉成为一个改良者,而不是一个颠覆者。宗法所森严恪守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悌之守,提倡的是子为父隐、不言父过,长兄如父、弟侍兄如父,女子无才便是德。探春是自觉或不自觉的遵行者,所以她不会去劝哥哥宝玉立身功名这样重大的事情。

2、 从探春与宝玉的相处关系上、她也不会去劝哥哥宝玉这样的话。

前80回内,从探春第一次出场,便是与另外二春:迎春、惜春,同行同止,犹如三位一体,无论什么迎来送往、小聚盛筵,多数都是男女C位主角就位后,才会是迎探惜这三姐妹组合上场。就此看来,探春与哥哥宝玉的亲密接触并不多,无事忙的哥哥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与鸳鸯、琥珀、袭人、晴雯、金钏、等体面的丫头们厮混,待钗黛入府,更是左承右奉在神仙姐姐、仙姝妹妹之间,忙得不可开交,时不时又有爱哥哥的湘云来小住,使得博爱的宝玉哥哥与三春妹妹私密交流不多,给于这三个妹妹的主动关怀也就泛泛而矣。

体现在宝玉对探春的关怀上,只是一次探春得感冒、宝哥派小妖去问候了一下,探春给宝哥哥做了双鞋、宝哥哥给了探春带了点园外的民间小玩意儿、和一册颜鲁公的字帖。一双鞋又惹出一番说词,让探春体味到正庶观念潜移默化无所不在,虽探春口里强硬,但终究不免心里设防、有所顾及。这不是虚言,从后来探春不认舅舅、疏远母亲胞弟,只认老爷夫人一番说辞中可窥端倪。这倒不是探春势利,只是对自身被礼教所等级所拘限的下意识的反抗的外在体现,反抗命运的不公、及对亲人浑沌不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样看探春与这位哥哥还没到可以无障碍说说心里话的地步,更兼二人之间异母的关系微妙,或多或少要有心理距离,二人之间更可能的相处方式还是以“官方”形式为主,在日常晨昏定省中才有必要的互动,所以以探春从日常冷眼旁观这位二哥哥的行止、喜好上不难忖定其性情取向。更兼有宝钗前车之鉴:劝宝玉经济学问语未说完,被宝玉直接无视、扬长而去,弄得宝钗语说一半、尴尬红脸下不来台。湘云也在同样事情上被宝玉撂了脸子,直接逐客: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连和怡红公子有过身体亲密接触的袭人也只得拿赎身出园为要挟,才旁敲侧击的规劝了混世魔王一番,怡红公子也只是嘴里虚应罢了。基于这些观察,探春不会去讨嫌惹生疏、也不具备说这些劝宝玉立身功名和条件。

3、 从探春本身的性情、格局见识上,她也不会有去劝宝玉哥哥立身功名这样的行为。

在红楼梦这部大书中,作者较其它三春,还是给了探春足够的笔墨来刻画这个高情不入俗人眼的三姑娘的。黛玉初入贾府时第一次看到探春,作者给出了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之评价,全无一点脂粉气。观其言察其行,又用几件事将其对探春敬爱之情一层层剥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探春便立体起来、一个生于末时运偏消的大观园里警醒者形象如在目前。

作者作此一部奇书自他自己解道目的有三:一是忏悔自己种种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一技无成、潦倒无才补天之罪昭告天下。二就是要将念及当日之所有之行止见识出于其上的闺阁中人、得以记述不至泯灭。三是意欲此书问世传奇。探春即是其欲文传的行止见识在其上中的佼佼者。总观前80回内,作者记叙了诸多裙衩中有三个这样的女子,她们是这个丧种悬起的末世贾府的冷眼人、清醒者:第一个是秦可卿、有托梦凤姐之安排败落后之退路,可惜凤姐不解,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第二个是惜春、将东府看得通透、绝决地划清界线、不惹一缕尘埃,做自了汉、独善其身。第三个便是这探丫头。

秦氏早逝、死得蹊跷,惹众说纷纭。惜春自了,绝情无情,隐身化外。少有的醒着的人中只有探春不挠于浊世、不甘命运定位,以一已之力与险恶环境抗衡,争取、维护着自己的权利、并意欲修补完善自己世界、及整个将倾大厦。作者便将探春从原应叹息中超拔出来,浓墨重彩加以描写突显以示敬重:仗义执言、为迎春抱不平,力斥欺主恶仆写其敏;首倡海棠社、复结菊花社以写其文采精华;兴利除宿弊,暂理荣国府以写其革新振复之才;抗抄检、打王善保家的写其凛然不可犯、自尊自爱之志;箴宝钗不用死住着,写其独醒超拔。作者这样的描写这个荣府里真正清醒者、早已将府内男女看得通通透透,包括宝玉在内,都是安处尊荣之辈,非复拯危救覆之人。所以她也没必要去劝宝玉:这货,不是那块料。

“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早走了,立出一番事业来,那时自有一番道理。”这是探春对二府里所有男子的暗评,也是无限失望与无望,也是以上种种她不会有劝宝玉立身功名的总因。“你们别忙,自然你们抄的日子有呢!......可知这样大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呢!”就是这个喜欢疏阔、喜爱米襄阳《烟雨图》、喜爱颜鲁公:烟霞闲骨格,泉石野生涯的少女探春为末世贾府敲响了丧钟: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正是为你而鸣。


草根有读


实际上书里从未提到贾探春有没有劝哥哥宝玉立身功名,所以严格来说这个题目未必成立。探春本身就是一个很有入世思想,恨不得化身男儿做一番事业的人,所以也许她真的劝过宝玉,只是书里没写而已。

不过,既然书里没写,就权当她没有劝过吧。那为什么探春不劝宝玉呢?

我想原因大概有三个:

1.大户人家遵守礼仪,探春作为妹妹,不宜对兄长指手画脚进行教诲。

像贾府这样的豪门大户,是很讲究尊卑礼仪的。书中有一回写到宝玉受贾政召唤,到了贾政那里发现迎春、探春、惜春、贾环都在,结果他一进门,除了年纪比他大的迎春,其余三个弟弟妹妹都站了起来,就知道这家里规矩不少。

宝玉虽然很不受自己父亲待见,在兄弟姐妹间也是出了名的性情乖张怪僻,但是以他的身份,不仅是哥哥,而且是嫡出,在同辈人当中,确实轮不到探春这个庶出的妹妹来教育他。事实上在书里,不管是比宝玉更没出息的贾环还是比宝玉更有出息的贾兰,都只能乖乖听宝玉训话而不能出口反驳,甚至年纪比宝玉还大的贾芸,只因为比宝玉低了一辈,宝玉就可以大大咧咧地说他像自己的儿子,而贾芸也就趁机认了这个爸爸,宝玉也不觉得违和。由此可见贾府的尊卑秩序,等级分明。

宝玉教育贾环那一回,这种等级秩序就表现得很明显。

那是贾环和宝钗的丫环莺儿玩掷骰子,贾环作弊,莺儿不忿,宝钗为了照顾贾环脸面,就反过来指责莺儿。这时宝玉正好过来,问怎么回事。书里写了一句宝钗的心理:

宝钗素知他家规矩,凡作兄弟的,都怕哥哥。……如今宝钗恐怕宝玉教训他,倒没意思,便连忙替贾环掩饰。

这里写得很明白,贾府的规矩,哥哥在弟弟面前有绝对权威,连宝钗都知道这一点,所以担心宝玉教训贾环,想替贾环掩饰。

其实宝钗想多了。虽然规矩是这样,但是宝玉自己却不在乎。

却不知那宝玉是不要人怕他的。他想着:“兄弟们一并都有父母教训,何必我多事,反生疏了。况且我是正出,他是庶出,饶这样还有人背后谈论,还禁得辖治他了。”更有个呆意思存在心里。……他便料定,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因有这个呆念在心,把一切男子都看成混沌浊物,可有可无。……所以,弟兄之间不过尽其大概的情理就罢了,并不想自己是丈夫,须要为子弟之表率。是以贾环等都不怕他,却怕贾母,才让他三分。

原来宝玉自己一来不想多事,二来不看重兄弟只看重姐妹,所以从来不需要在弟弟贾环面前有什么权威,而贾环也并不怕这个哥哥,宝钗是白担心了。

尽管如此,为了解决问题,宝玉还是端起哥哥的架子训斥了贾环一番:

宝玉道:“大正月里哭什么?这里不好,你别处顽去。你天天念书,倒念糊涂了。比如这件东西不好,横竖那一件好,就弃了这件取那个。难道你守着这个东西哭一会子就好了不成?你原是来取乐顽的,既不能取乐,就往别处去寻乐顽去。哭一会子,难道算取乐顽了不成?倒招自己烦恼,不如快去为是。”贾环听了,只得回来。

显然,尽管平时懒得训话,但是必须开口说话时,宝玉还是字字句句充满哥哥范儿的。而贾环虽然不怕他,但他开了口,贾环也是不能反驳顶嘴的,只能听从。

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弟弟对哥哥尚且如此,探春作为妹妹,在哥哥宝玉面前当然更没有发言权了。

2.探春从小和宝玉一起长大,兄妹感情好,互相了解,她知道这是宝玉的禁忌话题。

当然,因为宝玉的怪癖,男孩子劝他的话未必有效,女孩子劝的话他倒是比较容易听进去的。贾母和王夫人都看明白了这一点,所以都想到宝玉身边的丫环应该可以让他听话,只是她们设想的具体人选不同。

那么,探春如果要劝宝玉的话,也不是不可以啊。事实上在书里,劝过宝玉走“正途”的女孩子不少,包括袭人、湘云、宝钗等,为什么不见探春劝呢?

有可能是探春和宝玉从小一起长大,兄妹情深,互相了解,她早就知道宝玉的喜恶所在,没必要说这些让宝玉不高兴的话,破坏兄妹感情。

确实,宝玉对于这类劝他“上进”的话题是非常反感的。在书里,即使是宝钗、湘云这样平时和他关系很好的女孩子,涉及这个话题都会触怒宝玉,平时最是怜香惜玉的宝玉,这种时候就一点面子都不给她们。

湘云劝宝玉和“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仕途经济的学问”,以便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宝玉直接怼一句“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

宝钗也说类似的话,宝玉也不等宝钗的话说完,也不管宝钗脸上过不过得去,直接“咳了一声,拿起脚来走了”,弄得宝钗“羞的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

就连平时宝玉最依赖的袭人,在晴雯被撵走后,从宝玉质问她的话里,都听出了宝玉对她的猜疑。

袭人细揣此话,好似宝玉有疑他之意,竟不好再劝……

只有黛玉从来不劝宝玉立身功名,倘若她说了会怎样?听听宝玉亲口说的话就知道了: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在宝玉心里,说这些“混账话”的就别想和他做朋友,哪怕是黛玉也不例外。

由此可见,宝玉对这类话题厌恶到了什么程度。探春作为和宝玉关系最好的妹妹,会不知道吗?

在元春入宫前,元春应该是最疼宝玉的姐姐。元春入宫之后,宝玉和探春的关系明显比迎春和惜春更亲近一些。黛玉进府时,宝玉说要送她两个字“颦颦”。探春问出自哪里,宝玉张口就煞有介事地说了一通,但还是被探春一句“只恐又是你的杜撰”一语道破。

可见,探春对这个哥哥的品性特点非常了解,而且兄妹间关系不错,嬉笑自如。

书中还有其他细节暗示,比如探春时常委托宝玉出门给自己买些好玩的东西回来,又给宝玉做鞋子穿,俩人时常互相探望互送礼物,就连探春起意成立诗社,都正儿八经写了封信给宝玉阐明自己的想法,等等,无不说明他们兄妹之间互动频繁,感情深厚。

这样的探春,当然不会没事乱摆架子教育哥哥,说些他不爱听的大道理去自讨没趣。

3.探春个性爽快磊落,和劝诫他人比起来,她更喜欢自己行动。

探春和宝玉虽然关系不错,但是在人生价值的认识和选择上显然不是一路人。探春和宝钗志趣是比较接近的,都有浓郁的入世思想,对世俗的成功标准很感兴趣,所以俩人在协理大观园的“同事”期间也算合作良好,默契愉快。

但探春有一个优点是宝钗不具备的,那就是她的个性,爽快明朗,磊落铿锵。大到协理大观园时的一马当先、锐意改革,小到鸳鸯拒婚贾母发火殃及王夫人时的越众而出、条分缕析,都说明了探春的勇于出头、乐于担当。更不用说抄检大观园的时候,所有人都当缩头乌龟明哲保身,只有探春站出来声泪俱下慷慨陈词,一通怒骂一个耳光,活脱脱一个巾帼侠女跃然纸上。

书里再没第二个女孩子是这样一种形象。诚如探春本人所说,如果她是男儿身,她早就出去“立一番事业”了。她就是一个女儿身男儿心的爽快人,遇事只想冲上去解决,与其像宝钗一样一边恪守“无才便是德”的女子规范,一边努力劝说男人立业,倒不如自己出手。男人的事业跟自己有什么关系?探春想要的是自己的事业啊。

所以,她费那个心去劝说宝玉干吗?光是为自己不能生而为男,已经够让探春憋屈的了,她恨不得多一些类似协理大观园的机会让自己一展抱负,才没那闲工夫去理会别人呢。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探春其实是宝玉与几个姐妹中关系最好的一位。

虽然元春是同胞姐姐,但是元春在宝玉很小的时候就进宫了。

迎春是个木头疙瘩,对谁她也不亲。

惜春的年龄又太小。

探春就不同,她会把钱攒起来,让宝玉给她带墨宝,买毛笔,买她在大院里面买不到的好些好东西。

她会反过来给宝玉纳鞋底。

虽然他们两是同父异母的兄妹,但是丝毫不印象他们的兄妹情感。

他们有太多的共同话题,一起作诗,探春的文学不比宝黛差多少。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探春知道贾珠是怎么死的。

在贾兰出生时,探春应该不小了。已经有记忆了。

而且从她的聪明伶俐来说,她也不可能去劝宝玉走仕途。

她知道宝玉最讨厌什么。

她更知道自己的这位哥哥不合适走仕途这条路。

所以。探春是绝不会去劝说宝玉好好学习,考取功名的



怡洛风子


探春是一个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女孩子。她了解哥哥宝玉,知道宝玉最厌恶的是仕途经济。即使劝了,宝玉也不会听,因此她明智的闭口。



探春的身份决定,她不能劝。

探春是赵姨娘所生,不是王夫人的嫡女。在大家族,嫡女与庶女区别非常大。王熙凤对平儿说过,庶女与嫡女的区别。

位卑未敢忘忧国,探春的心里装的是贾府。探春想做大事,她和宝钗一样有理想有抱负。她看不惯贾府男人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的劣根性。

探春对赵姨娘说过,如果是个男人,走得出去,她定会有所作为,可是她是女孩子,一句话没有她多说的。看不惯,也只能忍。探春没有资格对兄弟指手画脚。



探春明智,宝玉本性难改,劝不过来。

宝玉对女孩子最有谦让,然而只要有人劝他读书,他立刻翻脸。宝钗和湘云都触怒过宝玉。

探春倒不怕触怒宝玉,只是她知道本性难移,宝玉除非自己想通,要读书,否则他不会听任何人劝,贾政打都打不过来,妹妹劝几句,宝玉就能读书了?简直是笑谈。探春不想说没用的话。因此探春理智的不劝宝玉读书上进。


润杨阆苑


我来回答。

立身扬名的问题,主要是宝钗、黛玉所代表的两种世界观的冲突。但钗黛二人,因为是女子,不能自己去实现抱复,只能通过对宝玉影响来实现。

说到探春,她身上有浓重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是作品中其他人物很难有的。同时,她也是最身体力行、敢作敢当、是自己出面而不是寄希望于别人的人。她肯定是不同意宝玉的“三观”,但她从来不劝宝玉。

一方面的原因,就像我刚才说的,探春是靠自己来实现人生价值。尽管拘于环境,她有很多不可突破之处,也感到灰心、无奈、气愤,但她却从来不肯把自己的理想转嫁到别人身上去。从“反抗封建思想”的角度来说,探春是最坚定的阶级维护者,但也是对“男尊女卑”思想的最尖锐的反抗者。

另一个方面的原因现实得多了。宝玉是嫡子,是贾母的心头肉,是王夫人在贾珠早逝之后唯一的指望,也是贾政别无选择的继承人选。相比之下,探春虽然从小由贾母抚养,其实并不特别受宠。

也就是说,宠爱这东西,宝玉是生来有之,探春却要努力争取。所以在大观园中,探春与宝玉虽然是血缘上最亲近的,感情上却相当疏离,只比迎、惜二春亲近一点,远比不上钗黛湘。探春对宝玉的亲厚,多少有一点小心翼翼地讨好——不是担心宝玉拒绝,而是担心失去自我、失去独立人格。

具体表现,在做鞋买花篮一场戏中表现的非常明显:探春有求于宝玉,但也不是多么要紧的事(用她攒的钱替她买东西),甚至有借此来恭维宝玉的意思(“你拣那朴而不俗 ,真而不作者”,是变相地夸宝玉的鉴赏水平)。宝玉对探春的要求多少有点漫不经心(“这不值什么,拿五百钱出去给小子们,管拉两车来”),但也不拒绝,是他对女孩子一贯的体贴怜惜。探春却像刺猬,一言不合就生气(“你说这话糊涂到什么田地!”),绝不允许宝玉对自己有一点误解(“连你也糊涂了!”)。

在这样亲不亲、疏不疏、远不远、近不近、既真情、又尴尬的关系中,探春怎么会对宝玉作出“立身扬名”的要求和规劝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