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大文学家们的文笔并非惊艳,而是流畅且厚重,何谓流畅厚重?

msiky


有人说大文学家们的文笔并非惊艳,而是流畅且厚重,何谓流畅厚重?


我们把这个问题简化。这里的“大文学家”是代表了大众认可,也就是普遍规律。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捋清楚以方便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为什么说文笔惊艳不如流畅厚重?

什么是文笔?

文笔原有几个意思,是指文章本身,写文技巧,泛指文体或者文章风格。但是在今天我们提到文笔,一般是指创作者独特写作技巧形成的个人风格。所以才能用“惊艳”、“厚重”这样的词来形容,这是作者行文风格给读者最直接的感受。

“惊艳”的风格从哪里来?自然是从新奇有趣的文章构思、特立独行的表现方法而来。这一点在早期诗歌中表现非常明显,特别是曹植开创诗文修辞之后,诗风走到南北朝末期进入了一个形而上的极端,成为了极其精致、靡丽的“齐梁体”。当时蔚然成风,南朝诗人乐此不疲,并且鄙视来自北方的苍茫大气、粗糙明白的诗风。

不过这种空洞浮华的唯形式主义,对诗文内容方面却没有提升,一直停留在书写风月云露,美女情致。进入国家气象开始昂扬向上的时期,就被初唐诗人猛烈批判。

为什么呢?因为对表现手法的新奇劲过去之后,文章内容“兴寄都绝”(陈子昂语),就是不说浩然正事。花样玩得再奇巧,就好像茶道之前的动作五花八门,结果泡出来还是屎味的茶汤,有谁会喜欢?好的文章,需要新奇、有趣的文笔再加上充实丰满的内容,所谓之“文质彬彬”,正如美女茶道师鼓捣了一阵子养眼的手艺,端出一杯沁人心脾的香茗来,这才是一种享受。

盛唐诗,就是这杯香茗。

所以,人们反对的并不是惊艳的文笔,而是反对惊艳文笔之下的华而不实。

那么,什么是流畅厚重呢?这同样是对文风的形容,有牵涉到内容,也可能仅仅是写作习惯。流畅,就是平直、顺畅,不故意弯弯绕,有事说事,说完就好,不故弄玄虚。这自然不会产生叙事惊艳感,是和上面那种文笔相对应的,即放弃了各种奇特的构思和修辞手段,以通顺明白为第一要义。

这在诗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白居易后期的诗作。白居易老了之后写诗,一定要先给老妪读懂才算合格,也就是说不玩文人那些花架子,让大家明白才是好作品。他这种风格得到了后人和日本人的推崇,是文化不高群体的福音,因此有很多追随者,并成为了一种风格特色,被称作“香山体”。

被称作“香山体”就代表了这种诗作是平直、简明的,相反的在北宋还有个“西昆体”就代表了大量用典,繁复精巧的诗风。这就是诗风的对比,也正是文笔的对比。谁更受欢迎呢?当然是受众更广的“香山体”。

但使用流畅文笔的作品是否就一定厚重吗?也不能这么说,像发展到后来杨万里的“诚斋体”,相对于脱胎于黄庭坚的“江西诗派”,当然是流畅,却讲究的是活泼自然,饶有谐趣,这个就不能用“厚重”来形容了。而且“香山体”如果流畅没控制好,容易进入流俗,如“江湖诗派”,甚至于打油诗。

流畅固然是流畅了,却不厚重。

给诗文加上“厚重”的特色最主要还是要靠内容的加成。需要内容充实,眼界高阔、论据丰满,就给人厚重的整体印象。而具有丰富内容的诗文如果过度修饰,依靠惊艳的“文笔”来表现,又会显得轻佻,一惊一乍,不复厚重。

所以,流畅未必厚重,但是厚重必须流畅。

而缺乏内容的厚重,其实也就是个虚架子,有些宋诗就是如此,用流畅的语言讲一大堆空洞的大道理,没有实际内容,读完之后空空如也,虽然感觉上气势厚重,其实也是一个虚浮。

读者的眼睛是明亮的。这类纯粹玩架子的文章不管是惊艳还是厚重终归被抛弃。

这就归结到了文艺创作的另外一个问题。

文笔到底重不重要?

不论惊艳的(反正也会看腻),还是厚重的(老是端着架子),这两种文风,哪怕是两者兼而有之,刚柔相济的文笔,到底对一篇文章的好坏占多大的分量?

文笔对好文章的加成作用是有的,但是有限。

一篇文章的好坏决定性因素是言之有物、真情流露。

不管是诗也好,散文也好,议论文也好,小说也好,长篇巨著也好,其最终目的是通过不同的手段(体裁)向读者表达创作者的真实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并得到认同。

也就是说,不论什么体裁的文章,归根结底都是说服读者的议论文。而言之有物是议论的论据,真情流露是打动读者的唯一手段。

至于用什么文笔来流露真情,在一篇好文章,一个好作者手中并没有多大区别。如果是短小精悍的作品,新奇、惊艳的手法会让读者产生新鲜感,而如果是大部头作品,这种频繁跳跃的文笔只会让读者在要读懂你真实创作含义的时候感觉很累。

所以,对于创作大部头的大文学家来说,惊艳的文笔远不如流畅厚重。

咱们不如老老实实说事,通过言之有物来流露真情,确实地、长久地打动读者,才是一个大文学家的风格和特色。

写文章无外乎有话要说、说得明白、说得精致这三点。做到前两点就是好文章,再进一步做到第三点,就更好。而说得精致就是文笔特色。

所以文笔对一篇文学作品给读者的观感来说,实际上是处于最不重要的位置。

对这些风格特色做出评判的只有读者,成就创作者的也是读者,淘汰、评选出大文学家的也是读者。

归根结底,是绝大多数读者喜欢流畅厚重文笔罢了。


梧桐树边羽


何谓流畅厚重?本人以为,这四个字应该分开理解。

1、所谓流畅,从字面上很好理解,就是文字通顺,浑然天成,读上去朗朗上口,有节奏感,把读者代入一种舒适的美感。

但这只是字面上的表意,更深的含意是指行文朴实无华,通俗易懂却又蕴含深刻。文学前辈巴金曾说过: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言外之意是指,当作者的文字功底达到炉火纯青的高度后,读者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是看不出有什么技巧的。它深入浅出,就象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在普普通通的文字后面,蕴涵着巨大的能量,能使读者产生深深的思考,从而达到文章深入人心的功效。也就是说,流畅只是形式,深入人心才是最终目标。

这应该就是流畅的要义和追求的最高宗旨。

2、所谓厚重,是指文字后面所涵盖的意境是深遂的,宏远的,包容量巨大的。给读者带来震撼性的效果。同时也产生了悬念,挑起了读者阅读下去的欲望。

白嘉轩引以为豪壮的是一生里娶过七房女人。这是《白鹿原》开篇的首句。这一句话就把读者带入了寻找白嘉轩这个人物走向的想往。在那个年代,娶过七房女人的人,肯定不是一般人和一般家庭。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于是便产生了悬念和阅读的欲望。可见这一句话的份量之重,是功莫大焉!

据说《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先生构思这句开篇语,曾费了好长时间。而一旦敲定了这句话,后面的内容就像开闸的湖水,奔涌而出,一泄千里,不可阻挡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就是文字的厚重。

3、流畅加上厚重,无疑就是一篇成功文章的前提。没有流畅厚重,势必要流于枯燥呆板滞涩乏味的巢臼,既便有再好的思想,再积极的主题,也会显得苍白。

说到底,流畅厚重是个概念,是个名词,是个宏观上的比喻。如何落实到具体文字上,这是一个文学工作者终身为之奋斗的目标。

但是,想要达到流畅厚重,却不是一件短期就能实现的事情,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磨炼才能形成。本人以为,实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就是读和写加上对生活的积累和提炼,除此之外没有其它捷径可走。


结语:

以上就是本人对流畅厚重的粗浅认知。如有偏差和谬误,敬请批评指正。


文化一家人


分享一下个人感受,拿《战争与和平》作为例证。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反映从1805到1820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以鲍尔康斯、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库拉金四大贵族的经历为主线,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描写中把众多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

作者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战争与和平》的基本主题是肯定这次战争中俄国人民正义的抵抗行动,赞扬俄国人民在战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热情和英雄主义。但作品的基调是宗教仁爱思想和人道主义,作家反对战争,对战争各方的受难并都给予了深切的同情。

《战争与和平》可以说是一部大部头的书一百多万字,很多人会望而却步,但是当你真正慢慢读下来,你会发现书里的故事情节一环扣一环,读完一章想读下一章,而且读起来非常流畅,也好理解。这就是流畅

关于厚重,此书鸿篇巨制,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世界人民带来的灾难,展现了爱情、生命与和平的珍贵,涉及到哲学、思想以及文化领域,读起来历史感特别厚重。

所以,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这样的大文学家的名著就是流畅厚重。


说三道四的


好的作品,让人惊艳,而且能感受到文笔流畅厚重,这是真正的大文学家具备的功力,也因此才能写出产生共鸣的不朽经典大作。那么流畅厚重该如何理解?

一、流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达到文笔流畅、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境界,这是需要长期积累和锤炼的,首先要大量学习阅读经典以及各类文化知识,尤其对于世界及中国文学名著、中国传统文化(如诗词、古文、史书)等认真研读、领会,对于文字功底、知识的锤炼作用很大,也会是良好坚实的根基;其次,要勤于下笔、多思多写,如同“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在反复学习写作中逐步积累,自然会由量变到质变,达到思如泉涌,“兴酣落笔摇五岳,事成笑傲凌沧渊”的流畅境界。

二、厚重

大作及其作者一定都是厚重的,也就是思想意境很深远,才能成为经典。厚重的历练主要是经历和实践,“实践出真知”。在漫长的实践中我们可以观察、思考、总结、提升,思想会越来越丰富,对社会、事物以及人的认知会更客观、全面,分析得更透彻,笔下生辉的描述也就让人产生共鸣,厚重之感也就在练达洞明中熠熠生辉。

故而,大手笔都是通过艰辛的学习、不辍的勤习以及丰富经历的实践中感悟思考而成其惊艳、流畅、厚重。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即是也。


地势坤9


我认为惊艳是指让人眼前一亮,也许大文学家们不是个个文笔惊艳,但是一定是流畅厚重。流畅就不必多说了,不断层不掉队情节相呼应即是流畅。何谓厚重?有内涵、有力量、有深意,能发人深省即为厚重。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没有一处地方能说的上是文笔惊艳。作者用锋利的笔触,深刻地剖析了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道德文明的虚伪与无耻,以及它对历代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戕害。这就是厚重。

余华的《活着》:主人公福贵本是纨绔子弟,家产败光后幡然醒悟,重新做人。为母亲请郎中的时候被抓壮丁。好不容易从死人堆爬出来,被解放军送回家乡。母亲已经不在了,女儿也因高烧不治而成了哑巴。好在儿子聪明伶俐。没有过几天平静日子,儿子被县长的汽车撞死,而那个县长就是和福贵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女儿遇到好人嫁了,结果死于难产大出血。那家医院正是儿子不在的地方。留下外孙和福贵夫妇,福贵妻子又得了软骨病走了。外孙因为太饿吃多了豆子撑死了,最后只有大黄牛陪着福贵。这本书,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吸引着你一直看下去。看书看的眼泪都不够流,或多或少你都能这本书看到一点点自己的影子。什么是活着的意义,为什么而活着?这就是文学家带给我们的,流畅和厚重感。


宫商角徵羽哆瑞咪发嗦


自从明清以来,真正好的文学寥寥无几,现代生活,物欲橫流。

人们在欲望中挣扎,知识面越来越窄,功利心愈来愈强,诞生一部伟大的小说,几乎是天方夜谭。

文学作品是大众化的,人人都可以写,但一部好的作品,往往是集大成者,历史,地理,天文,历法,哲学,美学等无所不通,经史典籍,文学性,语言的艺术性。深奥不可测。

用惊艳比喻文学大家是不合时宜,真正的大家往往是厚重的,十年磨一剑,呕心沥血,才能成就一件高深厚重而流畅的文学作品。

任何功利性,我们所看到的作者,必然是表面,所谓惊艳只是一种浮夸,而厚重是需要不断学习和不断的沉淀的。





回忆红叶


大文学家的文笔应是流畅、厚重,而非一味的惊艳,二者有何差别让我们细细品味。

所谓文笔惊艳,即文章词藻华丽,言语间极尽奢华,丰富的修辞,独特的手法,令人炫目、引人惊叹。然而仅此言语,如空中之楼阁,不见根基,虚无缥缈,常看常品,又仿佛过眼云烟,尽是浮华,令人深感乏味,甚为空虚,可见并非大家之作。



而文笔流畅,即文章言语通畅自然,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展现的是炉火纯青的写作功底;字里行间亦有修辞,但无争香斗艳之感,与所表之意相合且恰到好处,仿佛浑然天成,做到了真正的返璞归真。这一切都来源于长期的阅读与大量的练习,长期的阅读是对知识的积累,大量的练习则是对知识的思考与运用,写作由疏到熟,自然熟能生巧,流畅自然。



文笔厚重,即文字间可见作者厚重的思想,所言尽是读者“正是如此”的认同感,亦或是“原来如此”这般恍然大悟的赞叹感,为文章赋予了深厚的底蕴,发人深省。厚重来源于积淀,随着对事物认识的深度、广度的不断延伸,思想日渐丰富,经过反复思索,不断沉淀,对事物洞察力日益敏捷、分析也愈发透彻,思想自然呈现厚重之感,引人深思。



流畅、厚重二者结合,使得文章既有言语的顺畅自然,亦有思想的沉淀作为深厚的底蕴,文章整体才不仅引人注目且发人深省,可称大家之作。


奶茶爱尚咖


大文学家们真正诠释了什么叫,艺术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

因为没有生活原形或者现象就没有艺术创作的源头和灵感。也就是说生活中的所有点滴小事或者发生过的事是艺术素材的提供者和原形。

而大文学家们通过艺术手段的加工,精练的语言描述,有序的故事情节排列,渲染,夸张,集中矛盾等故事情节的等等描绘,就使一本小说或者是其他的文学作品更加的生动,耐人寻味。所以说,很多大文学家们的文笔不一定狠惊艳,文辞华丽那种,但是一定是有深度、有见解、有生命力的。


博闻通览


不太理解“惊艳”的文字指哪方面,过度修饰词藻华丽还是“语不惊人死不休”?

只谈谈“流畅而厚重”。

流畅指文字表达如行云流水,无滞无碍。这一点不难达到,只要多读多写。

厚重就不容易了,指内涵的丰厚深邃,许多人终其一生,只是个码字匠,难达此境。

这主要是由思考的深度、广度、高度等决定的,而思考的维度是由作家的生活积累、文化积累、思想积累等决定的,绝非一蹴而就的功夫。

有的人生活经历丰富,博览群书,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但作品内涵不厚也不重,差的,是一种具有穿透力的领悟能力。

读读托尔斯泰,只要几页十几页,就能遇上那种对人性洞察秋毫的眼神,无可遁逃。

这,恐怕多少有些天赋异禀。天份差点儿,读读哲学,可否弥补一下?说不清楚。


亦清亦虹


流畅指故事情节发展顺利,无多余的人物事件。厚重指故事情节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情理之外,带入感很强,容易引起共鸣,又能给人留下无限遐想。达到厚重效果非一日之功可成,要有时间的沉淀,环境的变化,人物的悲喜,关系的复杂。历经世事,才能笔下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