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速之王》影片里出现的经典车有哪些?

秀逗说车


你好,就你这个问题 ,我们就先列举一下影片里出现的豪车吧


阿斯顿·马丁 DB7和DB4

宾利 Arnage、Azure和Continental

凯迪拉克 El Dorado、El Dorado Brougham、Escalade和El Dorado ETC

雪佛兰 Bel Air Convertible、Camaro Z28、Corvette和Corvette Stingray Big Block

福特 F350皮卡

德托马索Pantera


道奇Daytona和Viper Coupe GTS

法拉利355 B、355 F1、275 GTB4、550 Maranello和Testarosa

福特 F350皮卡

福特T-Bird;GMCYukon

悍马双门皮卡

无限Q45

兰博基尼Diablo

凌志LS 400

美洲虎XJ220和XK8 Coupe

林肯Navigator

梅赛德斯-奔驰300 SL/Gullwing、CL 500、

S 600和SL 600

。。。。。。等等 呵呵 是不是每一部都让人口水直流啊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 大概的了解一下这部影片吧


赛车场景一级棒的商业片!

《极速车王》是詹姆斯·曼高德执导,克里斯蒂安·贝尔、马特·达蒙、乔·博恩瑟等主演的动作传记剧情片。于2019年11月15日在美国上映。讲述了几个伙伴一起经营福特公司,最终成为第一支勒芒耐力赛冠军车队的故事。


《极速车王》影片改编自A·J·贝米的纪实小说《地狱驾驶:福特、法拉利和勒芒耐力赛》。影片堪称完美,从拍摄、场景、演员、结构、镜头等方面,可谓是面面俱到,是一部表现不俗的传记片。

全片一气呵成,结构工整,节奏稳健,。

特别是影片结尾最后几十分钟的赛车戏真是过足了瘾,紧张又激动。简直是演绎了一场速度与激情啊。


很燃的一部电影,特别刺激。基本上,《极速车王》是一部男人戏,不管从赛车还是从双男角色,亦或是从剧情展开的角度,影片都充斥着男性的思维模式,我觉得这样的设定是挺好的,因为这样可以吸引更多女性观众,我觉得看男人飙车戏,的确是会雄性荷尔蒙十足。 那么如果给你一次机会 你会选择哪一部豪车来炫酷呢


电影o0o频道


《极速车王》这个电影也是我在宅在家里期间看的,疫情实在太严峻,老实宅家里,湖北都没办法出门,把这部赛车主题的电影看两遍。首先是这个电影名实在太搓了,我一看到电影名就想到是不是讲下面这个车手的故事的意淫片。

不过好在身边很多朋友已经看,也给了不少观后感,实际内容还是挺能打的。看完之后,我想谈三点,

1:分别是为啥选择勒芒,

2:个人英雄还是团队协作

3:汽车品牌为啥要参赛

为啥要选择勒芒战胜法拉利

故事的背景是,二战后第一代长大了,开始买车了,当时美国社会消费主导人群由经过二战节俭的一代人转向了没有经历过战争这代人,这代年轻人对于父辈买的经济型车毫无兴趣,他们想要跑车,但是1963年的福特并没有跑车,以至于在这一代人面前失去了吸引力,而这部电影的牛逼之处在种种细节的真实还原,电影流水线商出现了福特主销车型,Ford Falcon,这是一台普通的三厢紧凑型四门家庭轿车。

整齐的流水线

福特二世也明白福特的车缺少激情,他也想寻求改变,对手雪佛兰“周日赛车,周一卖车”的策略让福特的产品很被动。那电影中Mustang之父,李艾柯克作为Marketing部门的负责人处于压力之下,他用PPT阐述了现在福特的产品太老了,需要像阿斯顿马丁和法拉利一样有跑车来吸引年轻人,而当时耐力赛的常胜将军,产品线只有跑车的法拉利则出现了经营危机,快要倒闭了,不是车子缺少吸引力而是车子成本太高了。

杂乱的法拉利车间

随后电影切换到法拉利60年代的是什么样一个生产场面,说好听点是100%手工制作,说难听点就是跟老头乐作坊没啥区别,电影里面有一个镜头给了一个总装线的场景,可以见到没有一台一样的车,跟福特产线高度一致的车型形成强烈反差,在这里我认为福特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法拉利这种高度依赖手工的工业破产在所难免,因为效率实在太低了。所以法拉利和福特可以说是相当互补的,福特高效低成本生产理性产品,而法拉利低效高成本生产感性产品,但是双方在是否能自主参赛的问题谈崩了,恩佐认为一个不去跑比赛的法拉利是没有灵魂跃马。更伤人的是,恩佐转手就把公司的大部分股份卖给了意大利汽车制造商菲亚特。一些福特管理层,包括亨利·福特二世在内,认为恩佐从未认真对待过福特,之前说要卖给福特只是为了向菲亚特施压,使自己更有议价权。恩佐这招成功了,亨利·福特二世则被看了笑话,两手空空。

商业谈判团队回来转达了恩佐的原话后,福特二世做出了赛场战胜法拉利的决定,说出了“You go to Le Mans and beat his ass.’这句话。这里可以跟很多非车迷科普一下,为啥法拉利和福特选择参加是勒芒而不是F1,因为在1960年代,F1还是一个宝宝,勒芒才是真爸爸,勒芒是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赛事之一,从1923年开始,只因为二战中断过,而F1这个比赛不过是二战之后的事情,连电影里面谢尔比的医生建议他放弃勒芒,但是谢尔比也说了,不跑勒芒我选个简单的,比如F1可以吗?

F1当时就是一个宝宝

勒芒有多难呢?先从人的角度上讲,1977年之前的勒芒比赛,是两个车手一台车,24小时不间断的开车,每个车手累积要开12小时的车,白天黑夜都要开,开车的时候必须全神贯注,而且那是1960年代的赛车,热量,震动,噪声,各种刺鼻液体味道,在慕尚直到车子时速高大300kph每小时,勒芒耐力赛用的赛道不是专业的比赛赛道,而是日常街道,沥青粗糙不平坦,车子设计上毫无人性化,多闷多热都需要在铁罐子里面待着。而对于车来说,一样是挑战,福特当年赛车叫做GT40,电影里面讲了40的由来,这里我也讲一下GT的含义,GT最初含义就是伟大的旅程Grand Touring的简称,一个旅程有什么伟大的呢?伟大在车子的质量可以跑几千公里不坏,早期汽车的稳定性是很差的,所以肯作为一个修车技能点满的车手是十分稀缺的资源,毕竟他之前是坦克车组,坦克的质量也很烂,早期的叫车跑几百公里就要修,如果哪个公司能产连续跑几千公里不坏的车,那就太让人感动了,所以当时质量牛逼的车就可以叫做GT。勒芒赛车不仅要求跟其他赛车一样的极高的性能,也要求其他的其他赛车不要求的极高的稳定性。时至今日勒芒赛车也是有着如此的魅力,在24小时里面车手车队和车三者不能出现丝毫的差错,三者极高的稳定性才能保证着最后的胜利,只不过随着时代的高节奏的发展,勒芒的赛事的一年6站,一站12或者24的赛制跟不上天天想看新瓜的吃瓜群众的节奏,而F1勇敢改革,一周半月一站的频次完全吻合现代的人的喜好,慢慢变成了目前最热门的赛事,而耐力赛WEC这一悠久的赛事和世界拉力锦标赛WRC只能跟F1一起成为,赛车运动的前三了。总之就是说,在电影发生的那个时代,跑勒芒才是最男人的事情!勒芒在60年代就是最潮的仔。所以在法拉利阿尔法罗密欧宾利捷豹马丁布加迪都是勒芒的参与者,因为这个运动最有说服力。

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卡丁车比赛选择勒芒传统起跑方式

电影里面非常还原当时参数的场景,车手必须跑向赛车,自己启动赛车,跳进赛车,车手左手着车右手换挡,第一时间把车子发射出去。所以很多现在看起来不合理的设定都是遵循当年勒芒的传统,比如保时捷连最新款的Taycan都保持着当年勒芒的传统。

勒芒的影响力

到底是福特黑还是福特粉?

很多人电影看完就有一个疑问了,这个电影到底是法拉利充值了还是福特充值了,很多朋友说看完之后对于法拉利更加敬佩了,对于福特更加反感了,也有人说这部戏导演是黑福特的吧。为啥会出现这样的声音,大概就是导演为了剧情好看,人为增加了不少戏份,同时很多非专业赛车观众单纯以为赛车是一个个人运动。

其实恰恰相反,赛车是一个团体运动。同时赛车也是一种重要的市场活动,赛车不是目的,赛车是卖车手段。这一点从影片的一开始就反复强调了,比如艾柯克李提出福特必须参加比赛来提振销量。所以至于影片中一直当反面角色的里奥 贝贝多次强调了大公司顾全大局的思得从企业层面讲也是没问题的,谢尔比和肯迈尔斯要的是小胜利,而福特企业要的是大胜利。影片中这种点开大局背黑锅的的事情让里奥去干了,里奥绝不是一般人,他是当年福特左膀右臂,也是福特赛车业务的直接负责人,对于汽车企业来说,选车手真的不是谁快选谁那么简单纯粹,一个车手培养有非常复杂的因素,可以参见丰田2018年夺得冠军的时候一定要用日本车手中岛一贵去勒芒冲线一样。

日本车选择日本车手去冲线

所以很多人没真正接触赛车圈的人觉里奥贝贝是在胡闹,实际上并不是,赛车就是一个大型的卖车秀,他提出三台车并排冲过终点的事情,也不是啥新鲜事。这事儿法拉利也干过,保时捷也干过,并不是啥无理的要求,因为勒芒是一个团体赛,在意的是某个品牌获得冠军而非哪个车手获得冠军。消费者会因为品牌而买车而不是车手而买车。所以很多观众看完觉得福特高层完全在捣乱,我觉得实际上是电影导演实际上对于赛车运动了解的也不是很充分,刻意在把福特副总裁往反派里推。

并排冲线不算啥稀奇事

尤其是耐力赛里面

肯迈尔斯是一个赛车天才但是影片也交代了他难打交道出了名,这样的低情商的车手之路其实很窄,赛车是一个逢场作戏的秀场,影片中肯在mustang发布会上给里奥毕比毫不客气的指出新款野马各自自己的不喜欢。而作为肯和里奥中间人的谢尔比就是一个成功的车手兼商人,他尽己所能的在福特高层和肯之间周旋。在mustang发布会上,疯狂给福特二世吹彩虹屁,

而ken却天真以为谢尔比会吹捧他,听谢尔比吹是福特之后,招呼都不打就离场。这样的车手电视台采访他,他会怎么看福特呢?很难讲,这个电影里面ken没有和福特二世直接对话过,因为这是两种人,一个纯粹的赛车技师兼顾车手,一个是成功的商业巨子。电影里面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肯的不善于事故的低情商,比如他作为一个美国新移民,在美国经营是一个小众的英国品牌MG,不管是嘲讽还是太耿直,他又得罪客户,然后被美国顾客教育,在我们国家客户永远是对的。说明肯作为一个英国人新移民,从心里并不是很认可美式生活。

整个片子看完,我非常敬佩福特也敬佩法拉利,但是比起法拉利,我觉得福特作为欧洲以外车厂去挑战欧洲最著名的赛事,并取得成功,这件事更值得吹牛逼。回看勒芒冠军历史,就会发现第一个非欧洲厂商成功挑战勒芒比赛的就是福特汽车。这与当时福特领导人亨利·福特二世卧薪尝胆和整个福特工程师技师团队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而肯和谢尔比是这个团队的一员。而电影为了英雄主义色彩着重歌颂了,谢尔比和肯的工作,而福特似乎除了给钱以外都在添堵,而历史上的真实的福特是卧薪尝胆全力支持这个项目的推进。

最开始,名为法拉利杀手(Ferrari Killer)的项目交给了福特位于英国的先进车辆团队(Advanced Vehicles Group)。他们已经开发出了一个车身,能够装上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福特实验发动机团队所制的发动机。先进车辆团队制造的首批GT40速度非常快,但也非常不稳定不可靠。刹车部分更是极度危险。根据Popular Mechanics的说法,经福特工程师测算,当车手在勒芒慕尚大直道末端刹车时,前刹车碟能在几秒钟内升温至815摄氏度,直接失效。这对任何打算在法国西北部比赛的车手都是灾难性甚至致命的,哪怕是世上最好的车手都没用。最终,福特团队无法让赛车稳定地贴服在赛道上,更不要说连续跑上24小时了,而这是赢下勒芒的基础。1964和1965年连续在勒芒败给法拉利后,福特投向了洛杉矶的传奇赛车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他是唯一赢过勒芒的车手且在运营赛车项目的美国人。谢尔比(电影中由马特·达蒙扮演)此前已是福特的项目顾问,但现在,他将全盘掌控这一项目,对胜利,或是失败负责。在挑战开启后,谢尔比和他最信任的朋友,首席试车手和工程师肯·迈尔斯(电影中由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重新设计了GT40。他们并非从零开始,而是与福特先进车辆团队和福特实验发动机团队共同合作努力的结果。

谢尔比和迈尔斯首先用气流测试改进了车辆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从而提升赛车的操控性和稳定性。他们在车辆表面贴了羊毛绳条和绳线,测试空气如何流经车辆。更好的车辆外观能够划开空气,用更少的动力推动车辆前进,便带来更好的燃油经济性。如果所有的绳线都贴附在车身上,那就很好。若非如此,则说明在外观上有设计不到位之处,会影响赛车的下压力和稳定性。收集到的所有数据都能让迈尔斯和谢尔比调整车身和悬挂,帮助GT40更稳定,在赛道上更灵活。

刹车的问题则由菲尔·雷明顿(Phil Remington)解决。他改进了刹车系统,设计出了快拆式刹车,让车辆在赛中换车手的同时,能够由技师更换新的刹车皮和刹车碟。这样,车队就不再需要烦恼如何制造出能坚持跑完全场比赛的刹车系统了。

车队使用了马力机来解决可靠性问题。在今日,这是一项常规操作。而在60年代,在马力机上测试发动机是革命性的做法。马力机本质上是一个测量力、功率和速度的装置,基于此可以计算出你所需要和你现有的动力。试验团队在勒芒正赛前的练习赛中全程录像,并编写了一套动力测试循环,再现赛道上的数个压力点。团队在马力机上对发动机测试了24-48小时,模拟出发动机在真实比赛中会遇到的情况,以防正式比赛中出现故障。

他们的努力工作取得了回报,最终GT40 MKII诞生。福特不仅1966年在勒芒击败了法拉利,更羞辱了这匹意大利种马。在福特GT40 MKII以冠亚季军横扫比赛的同时,法拉利甚至没能有赛车完赛。

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见到,福特夺冠这件事情上全力以赴。

1963年,福特建立团队,开启GT赛车项目

历史上的1963年,在收购法拉利受挫后,福特汽车公司成立了高性能特殊车辆运营团队,意在打造一台有潜力赢下赛百灵、勒芒等赛事的GT赛车。Roy Lunn、Eric Broadly和John Wyer开始着手设计福特GT40。他们需要在10个月内,打造一台能够参加1964年勒芒赛事的赛车。

1964年,福特团队打造出具有争冠潜力的GT40赛车

福特工程师Roy Lunn被称作福特GT40的教父,正是因为Lunn的建议,车高被控制在40英寸(约1米),也便是GT40传奇名称的来源。Eric Broadly则因为Lola GT赛车的出色表现被福特招致麾下,将与Roy Lunn共同开发赛车。而John Wyer曾作为车队经理,带领阿斯顿马丁赢下勒芒。因此在福特GT赛车项目中主要负责组建福特的GT赛车队。这一阶段的试车手则是Bruce McLaren,也就是最终赢下1966年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车手。而卡罗尔·谢尔比此时是项目顾问。在1964年,尽管车手Phil Hill使用GT40赛车破了赛道记录,但车辆的稳定性不够,最终颗粒无收。

1965年,谢尔比和迈尔斯加入,不断完善GT40赛车

在1964年一系列失利之后,团队从英国搬回美国,Roy Lunn负责赛车开发,而卡罗尔·谢尔比负责车队运营。卡罗尔·谢尔比的首席工程师肯·迈尔斯也在此时加入了车队。此时,福特多项领先工程技术也参与其中,例如通过位于迪尔伯恩的风洞、福特Aeroneutronics电脑和传统的车身贴线条法共同优化的车辆空气动力学性能。菲尔·雷明顿调整了车身的进气口,优化了气流走向,最终让赛车风阻更小,解锁了79马力。

1965年,Roy Lunn的团队开发出了7升V8发动机,用于提升GT40的性能。肯·迈尔斯在测试这一新发动机时,极速达到了338公里每小时。虽然在1965年的比赛中因为变速箱故障,福特赛车依旧未能完赛,但优异的性能有目共睹。里奥·毕比在赛后召集整个赛车团队开会,表示:“这是一次胜利的会晤,我们明年将回到这里并取得胜利。”电影里面为了效果,里奥全力阻挠迈尔斯参赛,而实际上迈尔斯是参与了1965年的比赛的,电影为了好看,把里奥的话都给谢尔比说了。

1966年,集公司之力,在勒芒获得传奇胜利

1966年,福特专门成立了勒芒委员会,由各个相关部门的高管组成。让福特GT项目能够破除前几年所遇到的阻力。于此同时,福特引入了纳斯卡车队Holman & Moody(最终在1966年获得第三的车辆由Holman & Moody运营),一同使用GT40赛车参加勒芒。John Cowley负责福特GT项目的日常运营,而Homer Perry则是福特勒芒协会与谢尔比和Holman & Moody的日常联络员。车辆方面也在继续提升,应用马力机模拟真实比赛状况及时长,以提升发动机稳定性便发生在这一年。再例如刹车。除开菲尔·雷明顿的快拆刹车系统,福特与Kelsey-Hayes的工程师们经过实验并开发出了新的刹车碟、刹车片材料配方,使得刹车性能和稳定性大大提升。

最终,在全球福特工程师和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打造出了这样一款标志性的赛车,也让这场非凡胜利成为了赛车史上最著名的故事之一。

为啥汽车品牌要参赛

因为福特60年前的参赛决定并取得胜利,让2020年的我们依然可以回味当时的故事,突破困难勇夺胜利的精彩故事值得历史铭记,而不是当时那台福特家用车当时卖的有多火爆。这大概是为啥要去参加比赛,同时电影里艾柯卡李说的非常实在,他说“法拉利会成为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汽车制造商“,而这句话丢在产销4700万台车的福特面前,大家都觉得有些太意外了,李说了原因,法拉利成为最著名的汽车制造商不是因为它制造了那么多车子,而是法拉利的车有意义!

对,有意义!法拉利总是能赢得勒芒的胜利,法拉利每台车都是跑车,每台车都在挑战性能的极限。作为普通人虽然不能参与赛事,但是普通人依然想参与到这个胜利中,这句话,我第一次观影的时候深深被打动,

因为确实如此,普通人虽然不能直接去赛车,但是想到赛车那个logo与我车上那个logo是一样的,那种胜利是会感染的。犹记得2016年,福特宣布重返勒芒GTE组别的时候,。

而我当时还是福特的车主,所以从勒芒站比赛的一开始,我就刷直播,在比赛的最后第5个小时,福特GT车组终于追上领先的法拉利458 赛车并在慕尚直到开始进攻最后完成超越,一直带着领先冲线。

首先感谢楼主提供给大家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大家能有这么好的交流机会!下面是小编个人的一些看法,只当是给大家抛砖引玉!希望大家有不同的意见或见解可在下方留言,相互分享沟通交流,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努力提升自己,进而为平台提供更优质的作品,大家一起加油!

下面来盘点一下《极速之王》影片及出现的经典车。好车不用多说,重点是福特,真的是刷新了我的三观!

虽然我也知道我手中的ST与福特GT 勒芒赛车性能相差甚远,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作为一个福特车主产生的自豪感。而福特是平民的福特,虽然赛场上战胜法拉利,但是实际上生活中,作为福特车主缺不需要掏那么多钱,来独享这份胜利,而且福特几乎每一款车都有性能版,这是一般厂商策略上见不到的,看完这部电影,不管导演是真粉谢尔比还是肯还是真粉法拉利,都不会影响我对福特品牌的敬畏。










我似钢炮


…我曾经一度怀疑这是一部高级黑的电影。但从“商人”的角度出发,荒芜得只剩下现实。

影片《极速车王》的英文名是“Ford v. Ferrari”,所以也有地区将中文片名译为“福特决战法拉利”。

不过,看完全片之后,我觉得“极速车王”并不在福特和法拉利之间,而在于卡罗尔·谢尔比和肯·迈尔斯两位车手对于“极速”的执念。

谢尔比是著名的汽车设计师和赛车设计师。1965年,受命于福特,设计和开发了赛车界的传奇,福特GT40,就是影片中福特的战车。迈尔斯的出色,影片中已经高度还原。

故事以当年福特收购法拉利失败,亨利·福特二世扬言要在赛场上干掉法拉利,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为背景。

这段往事,在现实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早在三四年前我们就提到过,点击Culture|福特说,我要把法拉利一举击溃,花多少钱都在所不惜回顾,在这里就不再多说。

今天,我想说的是,很多时候我们看“赛车”这项运动,看的究竟是一个输赢,还是其中包含的各种品质,包括对机械的狂热、对速度的极致追求?

这或许就是影片中,福特与法拉利最本质的区别。法拉利的执念是“赛车”这项运动,福特只是在“要赢”这个结果上较劲。

虽然亨利·福特二世盛怒之下,豪掷万金投身于赛车运动,誓言夺冠,但这其中究竟有几分是出于对赛车的真心热爱和狂热热情呢?很遗憾,我看到是权力的谋划,是利益的权衡,是为了“拍照好看”。

影片中最后一场勒芒24小时比赛,同样是企业最高层,恩佐·法拉利自始至终都与自己的车队在一起,共同经历那跌宕的24小时。而亨利·福特二世呢?

比赛开始没多久,亨利就坐着自己的私人飞机离开了。一直到比赛即将进入尾声,他才飞回来收割自己胜利的果实。并异想天开下了一道荒谬的命令:让已经占据前三名位置的三辆福特车同时冲过终点线。

要知道,彼时排名第一的迈尔斯足足领先了第二、第三名一圈有余。而亨利那个同时冲线的想法,只是为了“拍照好看”!要我说,一个不懂得尊重车手、尊重对手、尊重赛事本身的人,根本就不配投身于比赛。

追求极致的速度,投身于赛车运动之于恩佐·法拉利,是毕生的信仰,是不容被抹杀的情怀,是谈判桌上绝对不可能妥协的坚持;之于亨利·福特二世,只是生意场上的手段,只是一种报复的方式,他也只是一个商人。

只可惜,迈尔斯从愤怒到遵从福特高层的命令,那一脚刹车,扼杀了他自己内心中的那个少年。影片从那一刻的慢镜头开始,转场入悲情,直至迈尔斯意外身亡。

或许,对谢尔比而言,告诉迈尔斯上层下达了减速指令是他这辈子最后悔的事。

如果没有这个荒谬的指令,迈尔斯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同年连续赢得戴通纳24小时、赛百灵12小时和勒芒24小时耐力赛冠军的车手。而至今,这一壮举仍未有人实现。

但对于迈尔斯来说,输赢固然重要,比输赢和极速更重要的是,他不愿意让谢尔比为难,这是友情的最高境界。

不过话说回来,即便这部影片被归类为“传记”,以真实事件为创作背景,但电影多少总有一些艺术加工的成分。虽然影片中的福特不近人情,事实上福特对于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功在千秋。

迈尔斯:你怎么还没睡?

谢尔比:我又不用开车。

迈尔斯:那太可惜了。

这样的对话不会再有了。那年勒芒比赛结束两个月后,迈尔斯在测试新赛车的过程中遇难。那一年是1966年。

1990年,67岁的谢尔比进行了心脏移植手术,还问自己的儿子借了一个肾脏。没等到完全适应器官,就跑去参加了人生中最后一场比赛,差点打破Dodge Viper的圈速记录。

在他心里,迈尔斯从未离开。这是他以自己的方式对昔日伙伴的深切缅怀。


火狐说电影


实话实说,《极速车王》是个一听到就有些劝退的中文译名,这个一点都不走心的翻译看上去还很像2013年的高口碑赛车影片《极速风流》的盗版。不过一旦细看内容,却是由双影帝级的两位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和马特·达蒙领衔的又一冲奥作品。

与《极速风流》相同的是,本片也是一个以赛车赛事作为故事背景的改编传记电影。1963年,福特的老板亨利·福特二世与法拉利创始人恩佐·法拉利谈判的收购交易,由于过度苛刻的附加条款而以失败告终。被激怒的福特当即决定打造自己的赛车团队,并立言将在每年一度的法国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上击败法拉利。

然而,在接下来的两年中,福特车队制造及派出参赛的几辆GT40型赛车都因为悬挂断裂,油耗过高,刹车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故障而导致根本没能完赛。至此,福特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局面。1966年,GT40的首席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与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一起,重新设计和调试了新车,并率领最新研发的福特GT40 Mark II再临勒芒。而法拉利派出的,则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 P3。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在赛事的初始阶段,福特一直落于下风,但迈尔斯不顾自身安全,长时间以超过7000转速的速度行驶,终于冲进前三。等到第17个小时左右,法拉利车手洛伦佐·班迪尼与迈尔斯竞速,由于持续推进导致引擎过热而败下阵来。至此,迈尔斯的福特一号和布鲁斯·迈凯伦驾驶的福特二号开始领跑比赛。

最后时刻,比赛的领先者是三辆福特。于是,福特的公关人员里奥·比比决定,为强调赢得比赛的是制造商,而不是车手,所以要求三辆赛车并排越过终点线。虽然谢尔比极力反对这项提议,但最终,由于迈凯轮驾驶的福特二号在比赛开始时比迈尔斯的福特一号落后八米,在起跑时覆盖了更多的地面,导致当三辆车同时冲线时,迈尔斯实际上已经落后于迈凯轮了,所以比赛的冠军从迈尔斯易主给了迈凯伦。但福特以包揽前三的绝对优势获得了这场与法拉利的较量,并在接下来的三年中连续夺得了勒芒24小时耐力赛的四连冠。

这部时长长达152分钟的电影以双主角的模式记录了福特在1966年这场被载入史册的完胜,由马特·达蒙饰演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车手肯·迈尔斯。两人的表演让角色在任何场景下的配合都看点十足。甚至可以说这部电影几乎就是由他们之间的关系变化所推动的,演员与角色完全同步,戏里戏外都为展现一个更好的胜利而做出一切努力。

从演技上来看,达蒙虽然饰演的是一个他所擅长的性格机智沉稳的角色,但从发挥空间上来看略有局限性,所以相较于贝尔来说还是会弱一些。而贝尔的橡皮人属性使他在增肥演完《副总统》中的迪克·切尼之后的7个月,又成功减重约31.5公斤,成为了这位半个世纪前的车神。与迪克·切尼这个善于隐藏情绪的阴谋家完全不同,肯·迈尔斯是一个深诣赛车技术但特立独行的直脾气怪人,贝尔又一次奉献出完全沉浸于角色中的表演,将迈尔斯对车队和对赛车的奉献精神一一流露。两年中不同角色之间的巨大差距显然也体现出贝尔又叒叕有机会提名奥斯卡的潜力。可惜今年的神作演技实在是太多,奥斯卡欠贝尔的小金人大概又得再拖一年了…...


美人兮看电影


宾利 Arnage、Azure和Continental凯迪拉克 El Dorado、El Dorado Brougham、Escalade和El Dorado ETC雪佛兰 Bel Air Convertible、Camaro Z28、Corvette和Corvette Stingray Big Block阿斯顿·马丁 DB7和DB4福特野马ShelbyGT 500劳斯莱斯Stretch Limousine丰田Landcruiser和Supra Turbo沃尔沃Turbo Wagon R福特 F350皮卡德托马索Pantera道奇Daytona和Viper Coupe GTS保时捷996、Boxster、Speedster、959和911 Twin Turbo法拉利355 B、355 F1、275 GTB4、550 Maranello和Testarosa福特 F350皮卡福特T-Bird;GMCYukon悍马双门皮卡无限Q45兰博基尼Diablo凌志LS 400美洲虎XJ220和XK8 Coupe林肯Navigator梅赛德斯-奔驰300 SL/Gullwing、CL 500、S 600和SL 600水星Custom普利茅斯Hemi Cuda和Roadrunner庞蒂克GTO



牛仔撩电影


由《金刚狼3》《致命ID》导演詹姆斯·曼高德执导的《极速之王》也被戏称为《福特VS法拉利》。在真是的历史事件中,福特GT40在勒芒24小时耐力赛中成功击败法拉利,并蝉联了1967和1968年的冠军。

由马特·达蒙、克里斯蒂安·贝尔主演的《极速之王》发布了IMAX海报。福特汽车公司的经典超级跑车GT40停在跑道上,穿着便装的车组成员似乎在讨论比赛战术。据悉,影片将于11月15日在北美上映。



小罗是热爱生活的女孩


福特车队制造及派出参赛的几辆GT40型赛车都因为悬挂断裂,油耗过高,刹车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故障而导致根本没能完赛。至此,福特因此陷入了尴尬的局面。1966年,GT40的首席设计师卡罗尔·谢尔比与英国车手肯·迈尔斯一起,重新设计和调试了新车,并率领最新研发的福特GT40 Mark II再临勒芒。而法拉利派出的,则是自家的最新款,法拉利330 P3。由于GT40速度更快,而330质量更轻且省油,顺势造成了两台车势均力敌的局面。

在赛事的初始阶段,福特一直落于下风,但迈尔斯不顾自身安全,长时间以超过7000转速的速度行驶,终于冲进前三。等到第17个小时左右,法拉利车手洛伦佐·班迪尼与迈尔斯竞速,由于持续推进导致引擎过热而败下阵来。至此,迈尔斯的福特一号和布鲁斯·迈凯伦驾驶的福特二号开始领跑比赛。





手掌影院


阿斯顿·马丁 DB7和DB4

宾利 Arnage、Azure和Continental

凯迪拉克 El Dorado、El Dorado Brougham、Escalade和El Dorado ETC

雪佛兰 Bel Air Convertible、Camaro Z28、Corvette和Corvette Stingray Big Block

福特 F350皮卡

德托马索Pantera

道奇Daytona和Viper Coupe GTS

法拉利355 B、355 F1、275 GTB4、550 Maranello和Testarosa

福特T-Bird;GMCYukon

悍马双门皮卡

无限Q45

兰博基尼Diablo

凌志LS 400

美洲虎XJ220和XK8 Coupe

林肯Navigator

梅赛德斯-奔驰300 SL/Gullwing、CL 500、S 600和SL 600

水星Custom

普利茅斯Hemi Cuda和Roadrunner

庞蒂克GTO

保时捷996、Boxster、Speedster、959和911 Twin Turbo

劳斯莱斯Stretch Limousine

福特野马ShelbyGT 500

丰田Landcruiser和Supra Turbo











励志土匪


阿斯顿·马丁 DB7和DB4

宾利 Arnage、Azure和Continental

凯迪拉克 El Dorado、El Dorado Brougham、Escalade和El Dorado ETC

雪佛兰 Bel Air Convertible、Camaro Z28、Corvette和Corvette Stingray Big Block

福特 F350皮卡

德托马索Pantera

道奇Daytona和Viper Coupe GTS

法拉利355 B、355 F1、275 GTB4、550 Maranello和Testarosa

福特 F350皮卡

福特T-Bird;GMCYukon

悍马双门皮卡

无限Q45

兰博基尼Diablo

凌志LS 400

美洲虎XJ220和XK8 Coupe

林肯Navigator

梅赛德斯-奔驰300 SL/Gullwing、CL 500、S 600和SL 600

水星Custom

普利茅斯Hemi Cuda和Roadrunner

庞蒂克GTO

保时捷996、Boxster、Speedster、959和911 Twin Turbo

劳斯莱斯Stretch Limousine

福特野马ShelbyGT 500

丰田Landcruiser和Supra Turbo

沃尔沃Turbo Wagon R


云旅陈俊


阿斯顿·马丁 DB7和DB4

宾利 Arnage、Azure和Continental

凯迪拉克 El Dorado、El Dorado Brougham、Escalade和El Dorado ETC

雪佛兰 Bel Air Convertible、Camaro Z28、Corvette和Corvette Stingray Big Block

福特 F350皮卡

德托马索Pantera

道奇Daytona和Viper Coupe GTS

法拉利355 B、355 F1、275 GTB4、550 Maranello和Testarosa

福特 F350皮卡

福特T-Bird;GMCYukon

悍马双门皮卡

无限Q45

兰博基尼Diablo

凌志LS 400

美洲虎XJ220和XK8 Coupe

林肯Navigator

梅赛德斯-奔驰300 SL/Gullwing、CL 500、S 600和SL 600

水星Custom

普利茅斯Hemi Cuda和Roadrunner

庞蒂克GTO

保时捷996、Boxster、Speedster、959和911 Twin Turbo

劳斯莱斯Stretch Limousine

福特野马ShelbyGT 500

丰田Landcruiser和Supra Turbo

沃尔沃Turbo Wagon 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