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老人捐款抗疫,該倡導嗎?

我們鄉一年只有一場風,從春刮到冬。今天的風仍然很大,雖然有一點太陽,但比昨天更冷。看到一則新聞,心裡很暖和,重慶一位87歲的老人,為了這次武漢疫情,捐了她的畢生積蓄20萬元。

貧困老人捐款抗疫,該倡導嗎?


新聞裡說,老人多年來一直獨居,租住在一個老舊門市內,平時擺攤賣小百貨來補貼家用。老人捨不得吃,捨不得穿,省吃儉用來的20萬元,全部捐了。問起老人為什麼捐錢,老人說:“國家有難,我不能做旁觀者。”圖片展示了老人的家,小屋連人都站不下,牆上糊著舊的廢報紙,桌子上亂七八糟的放著落滿灰的瓶瓶罐罐,旁邊是一個沙發,髒得看不出原來的樣子。身後應該就是老奶奶睡的床,我們依稀可以看到一箇舊的紅枕頭,床也很小,估計老奶奶睡上去的時候連腿也伸不開。

看了這則新聞,感到之餘我很難過,老人把她畢生的積蓄都給捐了,以後有病有災,身上一點錢都沒有,她怎麼辦?本應該被我們的社會保護起來的人,如今卻反過來,豁出一切給這個社會保護,這是顛倒的,是值得我們反思的。在疫情過後,這些捐出了“棺材本”的老人家該如何度過餘生,難以想象。

我負責鄉里民政工作,深知這些貧困老人的生活現狀,生活之節儉,有些真是觸目驚心,兒女一般外出務工,缺乏贍養能力,生活大多靠五保低保金等生活救助度日,而今國家有難時,這些捐款的老人,因為樸素的家國情懷,小心翼翼的拿出自己的畢生積蓄捐給國家,生動的詮釋了什麼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是我們不能忽略,他們才是真正的弱勢群體。他們買東西貨比三家,買的從來是最便宜的;他們一點小病都不願意上醫院,買點藥自己痊癒;他們吃的是粗茶淡飯,穿的是破衣爛衫……他們就這樣一點一點的攢下來錢。他們把錢捐了出來,誰能保證他們的生活?本來日子就難過,存款又少了一大筆,他們怎麼過?

達則兼善天下 、窮則獨善其身 。國家有難,只需要你們和家人好好的就行了。即使捐款,三塊五塊,三十五十都可以,意義大於內容吧。

最後建議相關部門有必要建立相應機制或管理標準等舉措,引導幫助“理性捐款”,既能讓老人有獻愛心的機會,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控制款項數額,保障老人等弱勢群體的權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