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徐文兵說的五味對五臟和《黃帝內經》上的不一樣?

用戶6387648193516


徐文兵講的五味五臟,其實和內經並不矛盾。

1.拿鹹來說,雖然鹹入腎,但並不是越鹹越好,恰恰相反,內經雲“味過於鹹,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多食鹹,則脈凝泣而變色”。因此,過食鹹味食物,致腎自傷,因此說是“瀉腎”,這也體現了中醫過猶不及,強調適度的觀點。比如,美食養胃,但並不代表你可以胡吃海喝。

2.拿苦來說,苦入心,苦屬於心味。同時,從五行角度,苦能生甘,甘能生辛,辛能生鹹,也就是金生麗水,從補心的角度達到補腎的目的,因此說苦能間接的補腎。

3.其他的理論也可以這樣理解,比如過苦瀉心,或酸瀉肝,過甘瀉脾,甘能補肝,酸能補肺……




劉光偉說健康


五臟五味,分體用。分清體用是關鍵。

徐文兵部分觀點來自輔行訣。

讀黃帝內經中關於五臟五味的相關論述,有時候是描述其體,有時候是描述其用,分清味之體用,才可能,破解內經上有些論述好像前後矛盾的困惑。

輔行訣上對於五味闡述的更為系統。學輔行訣是解傷寒之秘及內經之密的其中一把鑰匙。


玄生道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鹹入腎,甘入脾,是謂五入。”

平時按照五味入五臟來進行調理,是為了調動臟腑的自愈機能,所以要選對臟腑影響最直接、明顯的味道。因此,食療調理主要理論是五味入五臟。



樊醫生生髮論


五行相生相剋,水克火,那麼反過來水小了相當於補火,火小了相當於補水。這個邏輯不知道明白不明白,不明白就不用學了。

鹹味的功效是潤下,就是把水用掉用掉水才能潤。所以相當於把腎水用了,就是瀉腎,瀉了腎相當於補心,所以鹹味是瀉腎補心的。

反過來苦味的功效是燥,就是用火。把火用了就相當於瀉心,洩了火相當於補水,所以苦味是瀉心補腎的。

搞不明白也不用學了!


隨緣妙用


應該是是以《內經》,《傷寒論》的唸經為標準的?因為中醫大瑪咖們,解釋中醫,就是念經的,和和尚唸經沒有什麼分別?主要是念經了,就是中醫大瑪咖?主要是你不念經,中醫大瑪咖們就說你對中醫的不尊,說得更難聽,是賣祖宗?如果中醫再念經,中醫就被唸經者滅了!日本不念經,中成葯的銷售只世界90%的份額。中國的中醫大瑪咖,天天唸經,只佔3%的份額。所以中國中醫大瑪咖們天天唸經,吹牛逼,吹《內經》,《傷寒論》怎麼偉大?千萬億美金的產業,讓日本拿走了。如果中國中醫的大瑪咖們,再天天唸經,天天吹牛逼,中國中醫就沒有人相信了,中成葯在世界的銷售只有0%。


甘志球


五味補瀉分體味和用味,二者是正好相反的。


奕道自然


徐文斌:是一個外行!他只能看看熱鬧罷了。


曹正彪


黃帝內經也好道德經也好,其實都是在解釋他們的哲學思想。內經整本其實就是在解釋陰陽,這本書都在解釋陰陽。陰陽是一個在運動理論,不同的角度不同認識都是不一樣的成像。


滄浪之水32935735


都說的很好哦。各自闡述五行之間關聯,擴寬了自己對五行之間的認識,謝謝大咖們精彩的說道


霧松394


不治病怎麼說都可以,理論有待驗證,理論源於實踐,不能脫離實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