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2020年的这个春节假期漫长到令人窒息,没有庆祝,只有静默。

所有人都回到原点,关注生命,关心健康。下面这10条,不妨和孩子一起分享交流,也许会带给孩子内心全新的启发。

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诚实教育


"如果再来一次,我还是会说。"李文亮生前这样说。这位普通的医生忠于自己内心,从一而终。

他为诚实付出了代价。当诚实成为这个世界的英雄主义,他的死亡愈显悲壮。钟南山老先生提及李文亮医生时,亦是难掩泪眼与伤心。

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对李文亮最好的悼念,是将诚实的品格传递传承下去。从小给孩子种下一颗种子,告诉他,今天不仅要在学校和生活的日常诚实,未来更要视正直与诚实为第一原则,无论何时何地,不畏强权,不惧黑暗。

我们也要警醒自己,永远不要变成自己憎恶的那种人——一边在网上悼念或感恩着李文亮们,一边把孩子拉到一边告诉他要学会"明哲保身"。


思辨教育

当疫情风暴来到移动互联世界,和扑朔迷离的政治话语体系时,消息与数字满天飞,真假难辨,是非难分。

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与其把我们可能是二手三手的消息转述给孩子,不如和孩子一起提升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与科学素养,不盲从、不人云亦云,学会提问,勤于质疑,分清事实与观点,并追根溯源,去辨识、推演、论证你所看到的一切。

思辨教育,是中国家长必须更加重视的一道命题,它比孩子考100分或买学区房要重要100倍——尤其在复杂的世界里,很多时候它更是一种生存本领。


医学通识教育

疫情让我们和孩子深入探讨医生这个职业。万千医生在一线奋战,且不断有牺牲。他们的底层思维简单而坚固——医学存在的理由是生命第一,说白了就是——让病人活着。他们大都有着坚定的使命感与价值观,令人敬佩。

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有人说疫情让更多的家长未来不敢让孩子学医,我对这句话不以为然。一来,想操控孩子未来的家长可能最后是双输;二来,此类家风的家庭,本就不是学医这块料。

真正有医学志向的家庭,敢让孩子做自己,且可能恰因这个世界的不确定性,和现代医学的局限性,而更坚定自己的选择与信仰。


信息素养教育

当孩子走过来,问从早到晚都捧着手机的你——到底发生了什么而让你或悲愤或焦虑或偶尔欣慰的时候,千万不要试图用一句"你还小,不懂"来打发或搪塞他。我们的孩子都是信息社会的"原住民",他们更有权利了解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

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让孩子和你一起利用电子设备,来高效查询信息——譬如每日新增确诊人数的图表;来思辨和评价信息——譬如红十字会的行为;来灵活使用信息——譬如为微博上或朋友圈一些求救者提供匹配的帮助信息与资源吧,孩子的表现将超出你的预期。

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想表达自己观点,且观点新颖大胆,甚至触及某种不可明言的禁区,亦不必视之为洪水猛兽。出于安全保护,你未必会把孩子的观点现在就传播出去。但是要谨记不能因噎废食。

创造性表达是信息素养较高的层次。

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没有合作,湖北独靠自身医疗系统难以收治如此多患者;没有合作,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所谓奇迹就是天方夜谭;没有合作,瞒报自己行程与病情的人将可能导致疫情防控功亏一篑。


我们常说要提高孩子的智商(IQ)、情商(EQ)、财商(FQ)、逆商(AQ)等,在我看来,"合作商"(WeQ)被忽略了,它极为重要。世界名校录取新生时,非常重视学生的领导力与团队合作能力。但由于中国现代社会信任成本的高昂,致使许多人各自都是一条龙,但合作起来可能变成了一条虫。

然而愈是如此,我们愈要告诉孩子合作的重要性。或许我们需要多走一步,教引导孩子辨识谁是值得合作的对象,但是却一定不能阻止他迈出合作的第一步。


善良教育

我们从小被告知的"善良",一般指的是助人为乐、尊重他人。但是到了今天,如疫情风暴的复杂世界里,我们和孩子谈善良,需要向下坚守它的底线,向上突破自我设限。

所谓向下坚守底线,正如谷歌的价值观一样,告诉孩子,不作恶(Do not be evil),也是一种善良。看看那些借机卖假口罩的人,看看那些为捐赠的救援物资设障的官员,让人心寒。要让孩子认识到,以后无论在什么样的处境下,都要保持自己的操守跟底线。

每个人都可以怀揣成为超级英雄的梦想,但是"改变世界"可以有多个维度,"不作恶、保持善良"也是其中的一种。

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所谓向上突破自我设限,就是不要一味教孩子隐忍。中国人喜欢称赞一个人"给人留面子""不捅破",并把之称之为善良的一种。我们不应当把这种观念传承给孩子。

真正的善良是不冒犯别人,但也不委屈自己。什么叫委屈自己?对某个观点明明不认同,却又点头;对某件事情明明有意见,却还要执行。委曲求全,压抑了自己,同时也没解决问题,既不利己也不利人。


亲情教育

中国人历来是内敛的,不善于表达爱的——特别是亲人之间。但是现在,从被刷屏的豆瓣上一个武汉女孩的真实日记,到许许多多新冠肺炎家庭成员的口述或媒体报道,我们更加理解了什么叫做"生死相依"。

这种时刻,没有什么东西比亲情更珍贵,没有什么力量更亲情更强大。

现在的疫情没有特效药,所谓"治愈",大抵是自我修复。医疗的作用其实是创造条件,赢取时间,支持生命的自我修复。在这个过程中,亲情与鼓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今天开始,大胆表达对家人的爱吧。大多数人这段时间都是闭门不出,是否已经太久没有吃过这么多顿家乡饭了,太久没有和另一半及孩子如此形影不离了(其实很多人不是"太久没有"而是"第一次");未来回头看,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值得珍惜的时光。

全球公民教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直在推动全球公民教育(Global Citizenship Education-GCED),它强调的是跟当地社区、城市、国家以及全球人类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上的依存和关联。

新冠肺炎疫情毫无疑问是全球议题。

疫情期间,宅家看孩儿。给家长十条教育指导

疫情让更多的家长,或主动或被动地引导孩子从认知层面,了解正在发生的历史并进行思辨;从社会情感方面,譬如对待武汉人事宜上更富同理心;从行为层面,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开始采取一些有效且负责的行动。

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培养孩子的好奇心、独立与未来公民的品格是必需的。

此次疫情,让更多的家长在和孩子讨论宏观话题的时候,摒弃"大国综合症",而首先从一个普通的、大写的"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进而搭建相关的知识、技能与价值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