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正能量的文學作品,寫出來就是浪費讀者的時間",你認為這句話對嗎,為什麼?

孤山杜康酒


我認為不對,這世上不只存在一類人,也不只有一種活法,人的思想千方百式,各種思想都有其表達的需要,存在的意義和接納的受眾。

什麼是正能量文學作品?

對於“正能量”這個詞,個人淺見為積極的、向上的、陽光的,使人聽到、看到之後能夠激起心中激情、勇氣和善心的場景、言行和事物。對於文學而言,如果它與“正能量”掛鉤,讀者會在心中有不同的標準,最終很難界定什麼是正能量文學,什麼是負能量文學。

文學創作者肩負著傳遞思想的責任,作家對歷史的思考,對現實的反思,對未來的憂思可以以不同的形式進行表達。倘若給了文學貼上“正能量”或者“負能量”的標籤,那麼那些一昧歌功頌德的作品就會大行其道,而那些真正揭露出社會問題、人性黑暗的作品就會被打壓。讀者看慣了陽光燦爛,一方面會不知人間疾苦,另一方面也會不知世間黑暗,這對整個社會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允許多樣文學的存在是一件有益於全人類的事

社會普遍的心理傾向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邪不勝正”,它的引領傾向是使人的思想向善、向美。然而,殘酷的現實又以血淋淋的例子告訴我們,有時候惡會披著善的外衣大肆橫行,邪惡會將正義狠狠踩在腳下。我們鼓勵善與美,便不能不瞭解惡是如何千變萬化的。

我最近在看莫泊桑的《漂亮朋友》,杜瓦爾為了升官發財,他把女人當作工具,一步步高昇,他與當權派操縱輿論,大肆斂財,在結尾時,杜瓦爾不但沒有受到任何處罰,作者還暗示他會有一個更加恣意的未來。這部小說如果以我們通常的評判標準來看,他是一部惡人得勝的文學作品,也會是很多人心中的”非正能量作品“,但是他對巴黎上層階級的諷刺,對現實的深刻揭露又具有著非同一般的價值,而不是表面看到的宣揚無恥之徒成功的故事。

太宰治的《人間失格》寫的是一個軟弱的靈魂,作者在作品發表當年就自殺身亡。很多人讀過《人間失格》後都會憂鬱、壓抑,這樣的作品很難被認為是陽光的、積極的,可是作品所傳遞的是一個人一生的經歷和思想,所提出的是生而為人最真切的痛苦問題,我們不能說它是沒有價值的。

讀者有著自己的喜好,作者有著自己的表達。作者寫自己想寫的,讀者看自己想看到,只要選對了適合自己的書,便不存在浪費時間的問題。給每一種文學形式存在的權利,讓每一種受眾接受思想滋養,這是一件有益的事。


春耕夏耘


從醫30多年,

我們每天面對的都是負能量,

痛苦的病人和愁苦面容的病人家屬。

有的可以治癒;

有的只是好轉;

還有的根本就是無效。

我們不是也在浪費病人和浪費自己的時間麼?

人總是要死的,

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

可我們偏偏要違背它,

一位老者說過:

“醫學原本就是反科學的!”

是不是我們這個職業根本就不應該存在?!



心理醫生張彥平


“一個骯髒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則而不是空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迴歸;反之,一個乾淨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範,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佈的骯髒國家。”—對真相的探尋,才是正能量!


今說胡說


這種說法第一次聽到,魯迅先生曾說過:“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到了易,道學家看到了淫,流言家看到了閨閣秘事。”如此來看,一部《紅樓夢》,經學家可能要讀一輩子,流言家也會時時瀏覽、樂此不疲,那麼覺得浪費時間的,可能只有道學家。

宋鴻兵的《貨幣戰爭》,很多人斥之為“陰謀論”。它是否算負能量,我至今也不知道。但是通過這部書,我自覺獲益匪淺,沒覺得浪費時間,反而幾乎如飢似渴。


三維看歷史


本人覺得到底什麼才是正能量,這個都是沒有有辦法分辨出來的。那麼既然無法分辨正能量,又怎麼能評判一部文學作品的好壞呢。

比如那些所為網上的正能量,到最後缺變成毒雞湯,一個本身擁有正義感的人看到,走到哪裡都是正氣凜然,一個心懷不軌的人卻會,走到哪裡都是一肚子壞水。關鍵是看這本書後,看書本人如何使用那才是真正意義的能量。

講個故事,有個人看了一本書後突然發現,原來我終於知道如何做好一門生意,於是起初不停的努力,辛勤的工作,發現於事無補,正在痛心疾首時看到另一部作品,又恍然大悟,原來自己因為不知道這些事情導致了自己的虧損,於是開始投機取巧,慢慢開始偏離作品帶給他當初的感悟。

當他在成功時再去看些文學作品時,他會覺得這些作品都是再說廢。所以我覺每看一本書時,自己的心裡都是再去悄悄發生變化的。書不會去找你,只有你會去找書,當你不明白的是後,回去找一本符合你現在狀態的書,來進行了解,那麼也就不分好壞了。寫書的人覺得自己是正能量,看書的人覺得不是正能量,誰都沒錯關鍵是立場。

每部真正的文學作品的誕生都是需要符合每段歷史的特性,當在歷史的推進過程中,總會有後者會用當代的觀點去評判某些作品。當你沒有站在當時環境下,沒有理解他當時的創作意圖和心態時,是不能體會。

當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用良好心態感受作品,平和的心態感受生活,一言一行都代表了正能量。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正能量的作品,又和談負能量的書籍呢。只能是個偽命題罷了





陽光下的黑色幽默


沒有正能量的文學作品 寫出來浪費讀者的時間,我認為這句話是對的,或者說是有道理的。閱讀沒有正能量的作品,不僅浪費了讀音的寶貴時間,有時甚至是反面的。

一部正能量的文學作品,一篇正能量的文章或詩詞歌賦,都能給人帶來一種最美好的精神享受,而且還陶冶人們的精神情操。給人們帶來了健康向上的樂觀情感與動力。給人們以催人奮進,積極進取的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個物理學科的專用名詞。是針對負能量而言的。而延伸至眾所周知的文學作品中,正能量的作品被比喻為一種能對人的心裡活動,思想或思維能力產生作用的能量場,通過激發人們的內在潛能量,而能使人表現出一個新的自我能量,從而更加積極向上,選定目標,積極進取,努力攀登,百折不撓奮勇向前,為實現人生價值與夢想,從而到達理想的彼岸。那麼負能量的作用恰恰是反作用的。

所以我們說,沒有正能量的文學作品,寫出來說浪費了讀者的時間,這句話是對的。而沒有正能量的作品,產生的負能量對社會是無益,或者是反向。



春風千里有知音8


題主的這個問題很有深度,交流一二。


文學作品的作用是什麼?——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是說文字、文學作品的社會作用,是用來承載文化、傳遞文化,


《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就指出“道”,就是“明德”。

先秦諸子中的荀子(韓非子和李斯都是他的弟子),當年提出”文以明道“的思想觀點。這個“明道”,也就是大學裡所說的“明德”,意思一樣。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創作的哲學著作——《通書》,解釋前人觀點,並提出“文以載道”的理念。理旬系統、完善的闡述、解釋了前人的理論觀點。


  • 文人的使命,就是繼承中國前輩傳遞下來的智慧,學習、吸收、力行、化為己用,並且利益社會、他人,將這種智慧繼續往後世傳遞。

  • 如果寫出沒有正能量的作品,不但是浪費讀者的時間,也是浪費自己有限的生命。


魯迅先生說過“浪費別人的時間,就等於是謀財害命”。


  • 可見得有見地的文人,即不會寫出沒正能量的文學作品,更不會去浪費時間去閱讀。


一家之言,歡迎批評指正。


書香居


太過絕對的東西都是自欺欺人。

我的意思就是不認同這句話。

什麼是正能量?

所謂的正能量,便是在社會里面的主流價值觀。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主流價值觀是會改變的。

以前講三綱五常,女人需要依靠男人生活,現在呢?是不是也要遵循著這樣的價值觀呢?

以前黑人是奴隸,是可以隨意剝奪他們任何權利的。那現在呢?

所以,所謂的正能量不過只是一個時代的普遍認可,並不代表長久。而文學作品的生命力,肯定不僅僅是一個短暫的時間間隔。

代表社會,反映社會的文學作品才有生命力,無關價值取向

《金瓶梅》已經問世便成為禁書。但並妨礙它被廣泛關注,越禁越多,即便是現在,人們對它還是帶著有色眼鏡,但並不妨礙她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即便是《紅樓夢》也要讓它三分?為何?

因為它是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狀態,是大環境下的歷史藝術化的體現。所以,即便它裡面沒有太多的正能量,但也不能磨滅它的價值。

所以,簡單的價值取向,並不能代表文學的全部。

正能量是相對的,生活是絕對的

《廢都》是現代金瓶梅,它宣揚了什麼精神?

《茶花女》,一個妓女的故事能表現多少正向的東西?

《紅與黑》,於連這個專門勾引良家婦女的投機分子有多少正能量?

《紅高粱》,土匪和寡婦的故事有多少正能量?

《黃金時代》,一個下放知青和當地女青年沒羞沒臊的故事有多少正能量?

……

正能量是相對的,而真實的生活才是文學的主流。

世界不變的真理就是世界在不斷地變化

世界是矛盾統一的,也是不斷變化的。在變化的世界裡,很難確認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而在一定條件下的絕對,就會成為笑話。

文學可以是積極的,但不代表消極的文學作品就不是好作品;

文學可以是單一的,但文學的多樣性就更值得期待;

文學可以是不變的,但生活的不變變化,肯定會帶來文學作品的不斷髮展。

所以,在文學自有其生命力的情況下,不要武斷地判斷一個文學作品的價值取向,這些都是武斷而且自欺欺人的。

文學作品有時候並不只受作者的控制,是和作者共同成長的。

所以,停止這樣的自以為是吧。


瘋哥哥l


這句話是不對的,而且是愚蠢的。這種武斷夾雜著傲慢與偏見,是幼稚可笑的,是沒有素質沒有修養的表現。首先,什麼是正能量,不是因為某個人說了算。不同階級不同階層的人,對正能量的標準不一樣。有的人高高在上,坐在人民頭上指手畫腳,有的人養尊處優,享受悠閒時光,更多的人在生活的壓迫下掙扎喘息。他們的精神需求是不一樣的。那些坐在社會高端處於優勢地位的人,總想著維護自己的利益,他們需要穩定的秩序來保證這些既得利益。而那些在社會底層為生存競爭的人們,他們需要心靈的安慰和精神的解放。

本來想多說幾句,又怕說出來不能通過審核,算了,不說了。剩下的話,朋友們自己想吧。如果有興趣,不如看看我的長篇連載《詩的花朵》,不要誤解,這不是詩集,是小說。



張君剛文集


也不盡然,太絕對化了,而且明顯的帶有情緒化。文學作品除了所謂的文以載道的教化作用外其實還具備娛樂功能。宇宙萬物都是相對的,有正能量就必然有負能量。我們的文學作品當然要弘揚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弘揚主旋律,這是必須的。但是宣傳正能量固然重要,但真正的付諸行動做一個正能量的人才是關鍵。



話說回來,一部文學作品精華和糟粕是並存的,並不是涇渭分明的。既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因為文學作品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個大染缸,具體到作品來說不存在絕對的充滿正能量而沒有負能量;也沒有絕對的只有負能量而沒有正能量。雖然有點拗口但事實就是如此。

既然一部文學作品正能量與負能量是並存的,又何來浪費讀者時間一說呢?就如同人一樣,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呢?人總是優點和缺點並存的,既有缺點又有優點的人才是豐滿真實的。

讀者有自己的價值判斷,有自己的閱讀喜好。讀什麼樣的書讀者自己說了算,有喜歡錶現英雄人物的也有喜歡才子佳人的,至於浪不浪費時間只有讀者自己清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