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为何叫“三藏法师”呢?

十二十页


唐僧前世的身份

唐僧的前世是如来佛祖的二弟子,名唤金蝉子,这是如来佛祖亲自给他说的,也得到了各路大神的一直认可。金蝉子因为不听佛祖说法,轻慢大教,所以被罚转世重生。

金蝉子到底是犯了什么错,估计是动了凡心,因为很多女妖精说和他有宿缘。他已经转世重生了九世,前九世也是去取经,但走到流沙河都让沙僧给吃了,他的前九世具体叫什么名字不清楚,因为书中根本没有说。

第十世是南极星君奉观音菩萨旨意,亲自把他送到大唐的殷温娇处重生的,他的父亲叫陈光蕊,后来被害。他小时候叫江流儿,长大后报仇雪恨,救父救母,认祖归宗,正名陈玄奘。

三藏法师名字的由来

玄奘一心向佛、禅心坚定、佛法深厚,是大唐有名的高僧。唐太宗地府还魂后为了还愿,特举办水陆法会,全国海选得道高僧讲法,于是众人推荐了玄奘来主持。

而这时候恰好观音菩萨在长安城寻找取经人,也是选中了玄奘,并以佛祖的九环锡杖和锦襕袈裟相赠,还现出真身为唐朝子民说法,并说西天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而这正是唐太宗所需要的。

唐太宗很高兴,急于派人取经,玄奘勇敢地接受了任务。唐太宗亲自和他结拜为兄弟,并钦赐他雅号“三藏”,这就是三藏法师的由来。

因为玄奘是唐朝人,又是唐王御弟,雅号三藏,所以外人自此称呼他为唐三藏。

三藏法师和三藏真经的故事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又作三法藏,即《律藏》、《经藏》和《论藏》三部分。

当年如来佛祖在梦兰盆会上讲法,因为心忧南赠部洲贪滢乐祸、多杀多争,所以决定将其三藏真经传过去以劝人为善、普度众生。

这三藏经书分别为: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乃是修真之径,正善之门。

观音菩萨接受了这项任务,不想在长安城一等就是好几年,最后才选中了唐僧作为取经人,并为他配置了高规格的保镖队伍。

唐僧不负众望,克服重重困难,历经九九八十一难、行程十万八千里,终于顺利到达灵山,取得了真经。

但是因为没有给阿傩、伽叶二尊者人事,第一次给的是无字真经,后来好歹是给换成了有字真经,但是只给了他们一部分,这是如来佛祖亲自吩咐这么做的:

“在藏总经,共三十五部,各部中检出五千零四十八卷,与东土圣僧传留在唐。”

此经书只有一藏之数,为什么会这样?一则孙悟空许诺给佛祖的那只犀牛角一直没有拿出来,阿傩、伽叶二尊者索要人事的目的就是想要那只犀牛角,无奈孙悟空不理他这茬,二者唐僧最后拿出的人事也仅仅是那只吃饭的碗,太差强人意了。

用佛祖的话说:“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

可即便是这样,各方也都很满意,佛祖顺利成全了弟子,唐僧师徒都修成了正果,唐王李世民得以圆梦。

虽然只有一藏经书,但是这是如来佛祖处传来的一藏大乘佛法,比大唐现有的小乘佛法高明、高级和珍贵多了。

三藏真经虽然没有取来,但是唐三藏的故事却得以亘古流传。


我就是竹韵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修成正果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取得真经后被封为旃檀功德佛。

早在西夏时期的敦煌壁画,就有唐僧取经故事,唐僧、还有人相似猴的孙悟空手牵白马。后来不断演绎,就有了《西游记》。

实际上三藏法师是一种敬称,指精通佛教圣典三大类别「经、律、论」三藏的法师,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



十全一凡


既然你提到了如来和金蝉子,想必是根据《西游记》这本名著。

那么,就抛开其他历史因素,只单独分析《西游记》中的前因后果。

所谓的三藏,其实在《西游记》中,指的是“三藏经书”,最早出自如来之口。

如来回:“我有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三藏共计三十五部,该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西游记》第八回

如来要让观音去东土大唐寻找取经人,让他来西天取经,取得经书就是这“谈天、说地、度鬼”三藏,总共一万五千亿百四十四卷。

而观音去到东土大唐,一番操作后,同样跟李世民说好,陈玄奘要去大雷音寺,取三藏大乘佛经回来,再召开水陆大会。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西游记》第十二回

就这样,唐太宗李世民,选派陈玄奘去往大雷音寺,取经。

所以,李世民把陈玄奘送到城外,并嘱咐:

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西游记》第十二回

陈玄奘的“三藏”之名,就是这么来的。


最后再提一句,唐僧并没有完成使命。

因为如来反悔了,开始弄了个不知真假的“无字真经”,然后传有字真经的时候,缩水了。

他三人接一卷,看一卷,却都是有字的。传了五千零四十八卷,乃一藏之数。——《西游记》第九十八回

只给了三分之一!


昨夜梦回


在唐僧翻译的经书的题目下边是这样的:

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

唐是唐朝。

三藏是指:经部,律部,论部,称佛教三藏(cang),是深义,妙宝的含义。

玄是指唐朝的官称。

玄奘法师通晓三藏所有经典义理,所以称唐三藏。

《西游记》是明朝一位作家也是一个官员,吴承恩先生根据真实《大唐西域记》中的部份原型创作的神话作品。所以,唐僧的名号并没有改动。

当然,《西游记》不是讲佛法的。是作者借用唐僧取经来表达对明朝统治和社会的看法。



上官恨水


西游记有云

唐僧从长安讲经时,受观音菩萨指点,西方大雷音寺有法经三藏,可度万物。后唐僧决定西行取经,唐王因此赐其法名三藏。称唐三藏,意为其精于经、律、论三藏,熟知所有佛教圣典。

因此唐三藏这个名字跟他的前世没有太大关系。



一人追梦


大家都看过西游记,都知道唐僧又叫唐三藏,那么在佛教中,三藏是什么意思呢,看看这篇文章吧。

什么叫“三藏”呢?听过经的人都知道;没有听过的人,就不知道“三藏”是什么。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就是讲定学,律藏就是讲戒学,论藏就是讲慧学。经、律、论所包含的道理,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戒、定、慧所具的这种功能,也是无量无边、无穷无尽的。所以经、律、论是妙法,戒、定、慧也都是妙法。

戒、定、慧,我们听的已经很多了,可是要问一问,我们做的有多少呢?要紧的地方,不是说“我听了”,就表示“我已明白佛法了”;而是要设身处地,实实在在地去依法修行,这才是真正有所得。你知道而不行,那就等于没有知道一样的。为什么呢?你要是知道了,你为什么不去行呢?为什么不去做呢?就好像你知道所吃的东西是好吃的,但是你要吃了之后,才能得到受用;如果你只知道它是好吃的,而你不去吃它,那么你只知道它是好吃,而自己没有得到真实的受用。

对于佛法也是这样子。你知道一点,就行一点,这才是实行家;你若知道而不行,这样对于佛法和你自己本身,都没有益处。这就好像什么呢?就好像石头人似的,会说不会行。为什么不会行?因为他是个石头人。虽然他形象是个人,但是本身是石头的;因为石头太重了,所以只能说不能行。我们学佛法的人,必须要能说、又能行;所谓“说的是法,行的是道”,“说得好、说得妙,不实行,没有道”。一定要实实在在去做去!





天下热文


唐僧,又叫唐三藏,这早已为人熟知。至于“三藏”之称的由来,恐怕知者不多。

“藏”,按梵文的原意是指盛放物品的筐箧,含无所不包、包罗万象之意。佛教借以用来概括全部佛经,近乎“全书”。正因为这样,“藏”成了佛教经典的总称。

按内容区别,“藏”分三类:

一、素怛缆藏,意译为经藏,指佛教始祖释迦 牟尼的说教。

二、毗杀耶藏,意译为律藏,指佛门戒律。三、阿毗达摩藏,意译为论藏,指释迦牟尼弟子对于佛教学说的论述和注解。

因“藏”分经、律、论三藏,所以惯称“三藏”。

唐僧经九死一生艰难跋涉,终于抵达佛教发源地古印度,先后在那烂陀寺从戒贤高僧学习了5年,后又游历各地,拜访名刹中高僧,学业日精。经16年后取得“三藏”真经,返抵长安。以后又经19年呕心沥血译出佛经75部,凡1335卷,计1300万言。

古时,对通晓“三藏”真经的僧人,尊称为“三藏法师”或“三藏”。唐僧因而被称为“三藏”。



郑好奋发


《西游记》原著第十二回,有写到为何叫“三藏法师”的原因:

太宗举爵,又问曰:“御弟雅号甚称?”

玄奘道:“贫僧出家人,未敢称号。”

太宗道:“当时菩萨说,西天有经三藏。御弟可指经取号,号作三藏何如?”

玄奘又谢恩,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

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以尽朕奉饯之意。”

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


广东阿俊


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3—前232在位)时由高僧编纂。包括:《律藏》、《经藏》和《论藏》。《律藏》规定了佛教僧侣的戒律和佛寺的一般清规,《经藏》记载了释迦牟尼及其最早门徒的教义,《论藏》为佛教各派学者对佛教教义的论述解说。通常对一些通晓《三藏》的僧人称“三藏法师”或简称“三藏”。





核雕子陵


唐僧被称为唐三藏,其一是他生于唐代,其二,他是通晓佛法三藏的法师。三藏即佛法三藏经、律、论,又称大藏经,是佛教典籍集成。这些精深奇妙的佛法,是佛陀的遗教,是巨大慈善的佛陀,为后世弟子修学摆脱懊恼,不再沉沦于苦海,证得涅槃的宝藏。

三藏法师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又称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在中国,对来自印度、西域的佛典进行汉译的僧侣,常尊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陈祎(yī),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市)人,其先颍川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由于唐僧西天取经,一路直至天竺,盛名远播,还在天竺的时候,当时连唐朝的皇帝都经由那些来唐的异域僧侣、商人、贵族等口中听说了“唐僧”玄奘的威名,由于此和尚也令大唐声名远播,来往过路之人都尊称为“唐僧”。

由于玄奘法师西天取经在唐初影响甚广,不仅在京都长安和洛阳等地,而且逐渐传遍全国,乃至朝鲜、日本与东南亚,受到了唐朝奉为“国宝”的待遇,往后遂一直流传下来都尊称为“唐僧”。

扩展资料:

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玄奘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遍学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事迹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