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殺明使臣,朱元璋大怒舉兵10萬遠征日本,劉伯溫為何以死相諫?

王昆立


劉伯溫可沒有攔著!這鍋劉伯溫不背

明朝建立後,由於日本擅殺明朝使者,讓朱元璋十分惱怒,他的確動過征伐日本的心思,但最後是他自己放棄了,原因是當時明軍主力正在北方和北元打仗,元朝在雲南的勢力也還沒有徹底平定,明廷沒有精力去對付日本,並不是因為劉伯溫的勸阻,徵日這個事劉伯溫壓根沒有摻和,因為劉伯溫早就去世了。(劉基,字伯溫,朱元璋表示要徵日是在1381年,而劉伯溫早在1375年就去世了)

1368年明朝建立,次年,明政府就派出使節楊載出使日本,要求日本國王嚮明朝朝貢。當時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代,在明使在到達日本之後,誤將南朝權臣懷良親王當成日本國王,要求其稱臣納貢並消除倭寇。

由於之前的元寇入侵,日本人對於明使的來訪非常警惕。日本在隋唐之後效仿中原,建立自己的帝王體系,有自己的皇帝(日本天皇),當年忽必烈讓日本稱臣日本人就沒有同意,因此懷良親王也拒絕了明朝稱臣納貢的要求,並以明使無禮為由拘禁主使楊載和副使吳文華長達兩個月之久,並斬殺其餘五人。

眼見第一波使節團出使失敗,明朝又派出了第二波使團,以趙秩為主使出使日本。

趙秩在抵達日本後,說服了懷良親王放還被倭寇掠奪的沿海人口,懷良親王還同意了圍剿倭寇的要求。

不過懷良親王並沒有恪守承諾,倭寇仍然以九州為基地,肆意騷擾明朝東南沿海一帶。因此在1381年,明朝又派出第三波使團責備良懷,朱元璋在詔書中威脅將要出征日本。(明太祖朱元璋)

此時懷良親王已經失勢隱退,不再掌權,而接到詔書的應該九州地方的大名,他們則假借懷良之名回覆了明朝一封國書:

臣聞三皇立極,五帝禪宗,惟中華之有主,豈夷狄而無君。乾坤浩蕩,非一主之獨權,宇宙寬洪,作諸邦以分守。蓋天下者,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臣居遠弱之倭,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尚存知足之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猶有不足之心,常起滅絕之意。

夫天發殺機,移星換宿。地發殺機,龍蛇走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昔堯、舜有德,四海來賓。湯、武施仁,八方奉貢。

臣聞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論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論武有孫吳韜略之兵法。又聞陛下選股肱之將,起精銳之師,來侵臣境。水澤之地,山海之洲,自有其備,豈肯跪途而奉之乎?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差。

自古講和為上,罷戰為強,免生靈之塗炭,拯黎庶之艱辛。特遣使臣,敬叩丹陛,惟上國圖之。”

今天許多人都懷疑這篇國書到底是不是日本人寫的,因為寫的太好了,在文中日本暗諷明朝貪心不足,以大欺小,又表示自己雖然是蕞爾小國,但絕不會束手待戮,你有興兵之道,我也有禦敵之策,到時候鹿死誰手尚未可知,反正通篇文章就一個意思,你要和平我就給你和平,你要戰爭我就給你戰爭,我奉陪到底。

日本人這麼大的勇氣肯定不是梁靜茹給的,而來自於兩次戰勝蒙古軍的入侵。

當年忽必烈就要求日本向蒙古稱臣,否則就興兵來犯。當時控制日本政權的鎌倉幕府第八代執權北條時宗拒絕了忽必烈的要求,於是忽必烈前後兩次攻打日本,日本史稱“文永之役”和“弘安之役”。

以蒙古軍的當時的戰鬥力而言,日本根本不是對手,但幸運地是蒙古兩次入侵都遭遇惡劣天氣,再加之準備不足,最後都以失敗告終。而擊敗蒙古軍的經歷也讓日本信心大增,於是果斷地拒絕了明朝稱臣的要求,並表示不懼一戰。

日本的回覆讓朱元璋很生氣,但由於當時北元的威脅還很大,朱元璋不願意再開戰爭,於是給自己找了個臺階,赦免了日本,之後朱元璋將日本列入15個“不徵之國”名單中,下令後世子孫不得征討。

(當時雲南還在元朝末代梁王把匝剌瓦爾密的控制之下,朱元璋沒有精力去征討日本)

所以沒有攻打日本是朱元璋自己決定的,跟劉伯溫沒啥關係,劉伯溫早在1375年就去世了,在徵日問題上沒有發表過任何言論,劉伯溫表示這個鍋他不能背。


千佛山車神


明朝初立,萬邦來朝,朱元璋將日本列為十五不徵之國之列的遺詔中,勸子孫萬不能“倚國強,而貪一時之功,無故興兵,殺傷人命”。



當年日本倚仗天然的地理優勢,不將明朝放在眼裡。當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建立大明時,派了兩名使者前去日本,想要日本歸順。但日本根本不當回事,還把一名使者殺了。

朱元璋大怒,想要討伐日本,但是劉伯溫制止。他反對的理由如下

一:要想征討日本,必須組建海軍,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因為日本四環環海,屬於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另外日本民風彪悍,也很難讓其屈服。朱元璋剛剛建立帝王,百廢待興,真正去打日本可以說是得不償失。

二:日本彈丸小國,尚未開化,且物產匱乏,勞師遠征得不償失

按照古代人的那些遠射炮來說,打日本的確是沒必要的,而且彈丸小國,也是折騰不出大動靜來。

三:日本國力有限,根本不會成為大明的對手

即使打下了日本,也沒辦法統治,因為日本風俗文化不瞭解,如果統治不得力,容易引起動亂,那樣就鞭長莫及無法救援了。


撩想意中人


此文是,筆者此前的回答,希望系統不要誤報。介於一些自以為是的傢伙亂寫,筆者就複製一遍筆者的看法。

現在人提起明代和日本對峙的時候,有些文章就做出一個假設和解釋,為啥朱元璋沒有遠征日本,滅掉這個禍患呢?有提出這樣的觀點,是因為當時元末農民戰爭剛剛結束,需要修養生息。所以不對日本進行遠征。說到這裡,還有關於日本懷良親王寫給朱元璋的回信如何大逆不道。關於朱元璋之所以不滅掉日本的原因,有文章就直接退給劉伯溫。是因為劉伯溫勸阻朱元璋,因此才讓日本逃過一劫。所謂的“書生誤國”這樣的觀點就出來了。


然而,筆者竟然在《明史》的《劉基傳》中找不到關於劉伯溫阻攔朱元璋滅日本的證據。

要弄清楚的一個問題是,朱元璋是什麼時候派人去日本的,《明史》卷三百二十二,列傳第二百一十,外國(三)《日本》列傳中說朱元璋第一次派人去是洪武二年三月,第二次是洪武三年三月。兩次派人去日本,都遇到了日本的懷良親王(明史裡面是良懷這個名字)。那這兩次赴日談判,和劉伯溫有太多關係嘛?

首先說《明史》的《劉基傳》,在《劉基傳》中,沒有說關於劉伯溫對日本的看法。洪武三年十一月封功臣,劉基封誠意伯。此前,劉基一直在忙於國家基建工程,而且還得罪了李善長等人,讓朱元璋生氣,然後是劉基告老回鄉。

既然是劉伯溫勸阻朱元璋滅日本,那當事人朱元璋的傳記中,肯定有關於這個的記載。在《明史》的太祖本紀第二,朱元璋的傳記中,洪武二年,沒有提到提到派人去日本這件事,但是有倭寇襲擾山東的這件事。常遇春取大同,是月,倭寇山東濱海郡縣。(來自太祖本紀第二)到了洪武三年也是有類似的記載。到了洪武四年,有日本前來朝貢的記錄了。這幾年時間,也是沒有一處地方說劉基勸說朱元璋征討日本。

如果說洪武四年後,劉伯溫在阻攔朱元璋的話,那就是奇怪的事情了。就在洪武四年,劉伯溫退休回家,回鄉後的劉伯溫,連青田縣令想見他一面,都要釣魚執法。可見劉伯溫不想在牽扯到官場是非之中了。又怎麼可能去跟朱元璋說討伐日本?

肯定有人會質疑《明史》的證據,因為《明史》是清朝人編寫的,矛盾地方不少。那我們就去看《明太祖實錄》,裡面關於兩次派使者去日本的經歷,也沒有提到劉伯溫勸朱元璋不要討伐日本的。可見所謂的劉伯溫勸朱元璋不要討伐日本,十有八九是謠傳。

再回頭說一下日本的情況,當時日本是南北朝,懷良親王是南朝天皇的兒子。為了對抗北朝,懷良到日本的九州島地方去擴展南朝勢力。洪武元年到洪武四年,雖然南朝方隊北朝是有一定優勢的,但這不代表就能吞併北朝。1375年,洪武八年,就在劉伯溫被朱元璋毒殺的當年,南朝大將菊池武光病死,北朝一度打的懷良親王要出逃九州島。現在如此,更不用說之前,就算南朝或者懷良親王對九州島的控制了。這也正是洪武三年為啥懷良親王對朱元璋服軟的原因了吧。當時那個環境下,要是再招惹一個敵人,那真是吃錯了藥。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公元1368年,40歲的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統治後在南京稱帝,史稱明太祖。



(朱元璋)

就在老朱稱帝的第二年(1369年),他雄心勃勃欲發兵10萬滅了日本,當時謀士劉伯溫卻死活不讓他討伐日本。

朱元璋為何打算滅掉日本?劉伯溫為何要死諫不許呢?事情還得從頭說起:

話說老朱稱帝的第二年(1369年),鑑於日本浪人和倭寇不斷侵擾明朝海防和邊民,老朱派朝中大臣楊載為特使組團去日本下詔書,意思是“讓日本國王管好自己的人,不要總是騷擾明朝。”

當時懷良親王是日本的國王,過去日本是中國的藩屬國,到了元朝統治時,忽必烈曾多次征服日本,但都以失敗告終。



(忽必烈)

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蒙古人不適合於海上登陸作戰,蒙古騎兵不能發揮優勢,以及後勤供應問題等等。

忽必烈“戰無不勝”的神話在日本面前破滅,這也是蒙古擴張力量由盛到衰的必然結果。基於這種情況,朱元璋稱帝后,日本國王根本不把老朱放在眼中。

老朱本來派使者去日本協商解決“海盜”問題,這本是兩國之間正常的外交禮儀,然而日本國王看罷詔書勃然大怒,當場斬了五位特使。

有道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況且明朝又沒和日本發生戰爭,日本國王這種舉動令人匪夷所思。究其原因就是曾經戰勝了號稱“沙漠風暴”的蒙古鐵騎,認為朱元璋比不過忽必烈。

其他明朝特使被懷良亂棍打出,日本倭寇依然橫行於山東、浙江、福建沿海一帶。



(倭寇)

使者狼狽地逃了回來,朱元璋很生氣,但考慮到剛稱帝不久,北方元朝勢力依然存在,不得不隱忍了下來。

日本從古至今就是一個欺軟怕硬的國家,當時朱元璋如何發兵教訓一下日本就好了。

但是每逢老朱要討伐日本時,劉伯溫就從中阻攔。當然有大明剛建立百廢待興的實際情況,更多的是劉伯溫考慮首先應該把元順帝趕到漠北,老劉擔心南北同時開戰明朝負擔不起。

朱元璋的爆脾氣大家都知道,他不甘於日本人的欺負,在明朝穩定下來後,於1381年下戰書要教訓日本,欲發兵十萬遠征日本。

老朱先禮後兵,遣使下書責備懷良沒有管好臣民,說要征討日本。

懷良根本不怕威脅,直接回書道:“你敢打我就讓大明軍隊葬身魚腹!”老朱得到日本強硬的回答很生氣,此時劉伯溫前來為老朱降溫。



(劉伯溫)

老劉語重心長說道:“日本彈丸小國,孤懸海上,地勢狹長,大明的軍隊基本都是陸軍,海上作戰經驗少。

再就是日本資源匱乏,是個兔子不拉屎的地方,即便能打敗他又能得到多少資源呢?再者說了,攻下日本後還要派人管理,得不償失啊!

褊小之國,城池不滿六十,封疆不足三千,陛下作中華之主,為萬乘之君,城池數千餘,封疆百萬裡,何必取一小小倭國?

朱元璋聽了老劉的話,覺得言之有理,得到的不足抵頂開支,加上想起元朝遠征日本沒取得勝利,老朱消了火,放棄了攻打日本的念頭。假如那時朱元璋不聽劉伯溫的話,也許日本早就滅了。


秉燭讀春秋


朱元璋雖然是乞丐皇帝出身,但是自從登基之後就是胸懷大志,也一直為自己的子民所考慮。比如說剛剛建立明朝,就給四周的鄰居送去禮物和國書,以顯示大明朝的風度。而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居,朱元璋自然沒有忘掉。國書:



“聖旨到日,如臣則奉表來庭,不臣則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應天休,如必為寇盜,朕當命舟師,揚帆諸島,捕絕其徒,直抵其國,縛其王,豈不代天伐不仁者哉,惟王圖之。”(國書摘寫)

當然朱元璋這個動作其實是別有深意,意思是告訴中國改朝換代了,周邊小國家聽話一點,該送禮的送禮該進貢的進貢。除此之外,還想看一下有沒有元朝的餘孽。像高麗這些小國家,接到國書之後,立刻送來大量的貢品。然而日本收到國書之後,不僅殺掉了前來送信的使臣,甚至還讓使臣回去告訴朱元璋:日本不會進貢。

日本不進貢就算了,畢竟他們從元朝開始就和中國對著幹。但是殺了朱元璋的使臣,就相當於是打朱元璋的臉。為了彰顯自己的風度,他又派使臣第二次送去國書。這次沒有殺掉時臣,只是在回信當中說到:你應該學會知足,已經有了這麼大的領土。就算你們打過來,最後誰輸誰贏還不知道。

朱元璋看到書信之後,立刻就是氣不打一處來。準備組織幾十萬大軍,打到日本的本土。其實在第一次來信的時候,朱元璋就想直接打過去。要不是劉伯溫的勸誡,都沒有第二回書信的事情。從第二封書信當中日本人的語氣來看,劉伯溫也不好再說什麼,只是拐了彎的勸他不要再打,中間到底是什麼原因?

元朝的前車之鑑

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也曾經想攻打過日本。尤其是在第二次的時候,聚集了14萬人,超過4000艘的戰艦。雖然戰前準備的很充分,可惜最後還是鎩羽而歸。本來都已經快要打到陸地上,但是在真正決戰前的一天晚上,日本週邊海域突然生起大風,最後造成元朝戰艦損毀嚴重,不得不提前撤走。

其實第一次的時候,還沒有真正見到大規模的敵人。就是因為海浪的問題,不得不打了一半便回來了。其實也怪不得元朝的部隊,畢竟人家是草原漢子出身,讓人家去打海仗,實在是有點難為人了。在經過兩次失敗之後,忽必烈也徹底放棄了對日本的征討。


西北邊患問題

朱元璋坐上皇位的時候,國家上下可謂是百廢待興。雖說是正統皇帝,但是下面難免還有一些前朝餘孽。再加上西北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各個朝代的邊患大頭。相對於明朝早期,沿海地區的倭寇問題,對於朱元璋來說還不是當務之急。

劉伯溫第二次之所以能夠勸得住朱元璋,還是多虧了當時邊患地區再次告急。借了這個理由,才暫時拖緩了朱元璋攻打日本的打算。只是後來隨著明朝的腐朽,海患問題才成為明朝最大的問題。

其實還有一個大問題——就是如何前往日本?雖然和日本一直說著是一衣帶水,但是中間畢竟隔著茫茫的大海。後來明朝出現了鄭和下西洋的壯舉,但是那也是宣揚國威,早已沒有了朱元璋登基時期的銳利進取,對於曾經日本的侮辱早就拋之腦後。
如果他們還真的能記住朱元璋受到的屈辱,用鄭和下西洋的武力,前去攻打日本,現在估計日本也就是我們的一個省份了。不過歷史不容假設,畢竟就算是打了下來,沒有大規模的軍隊駐紮,也很難進行管理。如果時間久了,說不準就成為了另外一個日本。


史之策


朱元璋生氣歸生氣,但是他不需要人勸,因為他自己明白該怎麼做。如果用得著劉伯溫死諫,那也太看不起朱元璋了吧。

朱元璋確實非常痛恨日本人,不然他也不會再《皇明祖訓》中明確日本屬於“不徵之國”。何為“不徵之國”?那就是以後的皇子皇孫們不要去和日本交戰。他對於這個不徵日本的理由是,日本國陰險狡詐,謀為不軌,所以要離這個國家遠點,最好老死不相往來。

那麼朱元璋為什麼如此痛恨日本人呢,真的只是因為把他的使臣殺了嗎?確實,朱元璋在登基之初,派了大量的使臣到周邊國家,通告他們皇帝輪到咱老朱家做了,想要讓他們都來朝貢,以建立起一套朝貢體系。結果當時日本人正打仗呢,分了北邊一個南邊一個。結果他的使臣到了南邊那個天皇呢,被一個親王給殺了。

但其實這個並不是重點,重點是倭寇經常騷擾明朝的沿線,燒殺搶劫,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讓朱元璋很頭疼。朱元璋呢就派人去告訴日本國王,讓他管好手下這幫浪人。當然朱元璋這種狠人,最後肯定要威脅一句,再不管束好,他就要大軍壓境了。

可是呢,人家日本浪人還真就硬氣,直接來明朝在國書上說:“天朝有興戰之策,小邦亦有禦敵之圖。”這下子可把朱元璋氣壞了,好小子你敢這麼和大哥說話,欠收拾吧!

不過朱元璋轉念一想,這大明王朝還剛剛建立,正是百廢俱興的時候,要是興師遠征,更何況還要跨海,還真有些力不從心吶,萬一要是傷了大明王朝的元氣,那就不划算了。

是人都會放狠話,只是有的人放狠話自己都信了,腦子一熱就啥了不顧了。但是朱元璋絕對不可能是這樣的人,他能從一個無依無靠的混混打下這麼一片江山,靠的是心思縝密,極少有冒險之舉。對於這麼大的基業,他幾十年來就想著怎麼流傳百世呢,怎麼真的會勞師遠征呢?不僅自己不會,他這不是還讓子孫後代都別和日本玩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