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新冠肺炎疫情來勢洶洶,

白衣天使無懼艱險馳援武漢,

各行各業積極投身防疫救援,

這個春天有太多消息牽動人心。

在這場疫情中,

鍾南山院士重回公眾視野。

84歲的他掛帥出征,

可謂國之脊樑,國士無雙。

在110年前,

也有這樣一位國士,

在疫情面前挺身而出,

挽救了民族危機,

其成就驚人,今天卻鮮有人知。

他曾說過:

“人以國士待我,必以國士報之。”

在他的諸多成就裡,

離今天我們生活最近的一件,

就是這一隻只小小的口罩。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他便是中國第一隻口罩的設計者。

他是中國現代醫學的奠基人之一,

是劍橋大學首位華人醫學博士,

是日本首位“中國交換教授”,

更厲害的是,

他竟然是第一位獲得

諾貝爾獎提名的中國科學家。

中國史上第一次國際學術會議,

中華醫學會和中國防癆協會,

均由他先後組織發起。

隨中華醫學會一起誕生的,

還有極具里程碑意義的

《中華醫學雜誌》。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伍連德博士拍攝並珍藏的

作為世界知名公共衛生學家,

他還主持興辦了包括

對中國醫療事業做出了極大貢獻。

在1910年防治鼠疫一戰中,

他更是功不可沒。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他就是伍連德,

是當之無愧的中國檢疫、

防疫事業的先驅!

如今一些人認識這位

當年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

拯救萬千人民的英雄,

是在《國士無雙伍連德》

一書面世後。

但對於他的故事,

大部分國人仍所知甚少。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他歷經晚清政府、北洋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等歷史時期,

其人生是近代中國

醫療事業發展的縮影。

今天就讓我們一同來回顧

這位防疫先驅史詩般輝煌的人生

伍連德祖籍廣東,他的父親伍祺16歲便下海,獨自到馬來西亞闖蕩,最後在檳榔嶼成婚生子。

伍連德的傳奇人生,便在檳榔嶼這座小島上開始了。

伍連德從小就是名副其實的“學霸”,其刻苦程度少有人能比。7歲時他進入大英義塾就讀,晚上家裡公用的煤油燈熄滅後,就靠著一盞小椰油燈,在昏暗微弱的燭光下苦讀,其成績優秀到甚至超過高年級生。

17歲時終於功夫不負有心人,他考取英國女皇獎學金,赴劍橋大學的意曼紐學院就讀,開始了一段留學生涯。

是金子在哪裡都會發光。

他大三時就進入聖瑪麗亞醫院實習,成為該院

第一位華裔實習醫生。

這位學霸在國外更是拿獎拿到手軟。在劍橋讀書的五年零三個月裡,他幾乎囊括了學校所有的獎項,這已經讓我等凡人望塵莫及!殊不知,他還是1896屆劍橋大學135名醫學生裡第一個獲得醫學學士的人,並且竟然在劍橋大學獲得了五個學位,即文學學士、醫學學士、外科學士、文學碩士和醫學博士!

他還先後在英國利物浦熱帶病學院、德國哈勒大學衛生學院、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進修與研究,得到福斯特、謝林頓、麥奇尼訶夫等著名學者的指導。

如果有醫學生正在看這篇文章,我建議你下次考試前發朋友圈禱告的時候,發一張伍連德前輩的照片。此乃真學霸!

此後,他接受了研究生獎學金,到吉隆坡醫學研究院從事研究工作。在吉隆坡他積極領導和參加華人社會改革活動,還成為了1897年創辦的《海峽華人雜誌》的編輯,

提倡移風易俗,反對抽菸、號召剪辮子、呼籲男女平等,鼓勵中國向現代化挺進。

1903年伍連德學成回到馬來西亞,在珠烈街開設私人診所,繼續積極參加華僑社會服務,致力於社會改革,其中禁菸(鴉片)運動是最有具體成績者。

但他覺得始終不滿足,“因為我總想做一點兒較大的醫務事業,同時我也想得個機會為自己的祖國服務。”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1905年伍連德結婚。前右四為林文慶,

前右五為新郞伍連德,前右六為新娘黃淑瓊。

轉眼時間到了1907年。他接到一封不尋常的信,這信竟是袁世凱發來的。殊不知,這封信改變了他的人生。

原來,任清政府直隸總督的袁世凱邀請他去到天津就任陸軍軍醫學堂幫辦。

是留在這衣食富足的檳城,還是遠赴風雨飄搖的大清?

胸懷報國理想的他最後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聘,毅然放棄了已有的事業,前往一切都是未知的故國。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上任後他發現,學校聘任了很多日本老師,但他們只用日語教學,且僅培訓看護、裹傷本領,不傳授高精尖知識。

伍連德意識到這一點便開始著手建設中國自己的現代化醫學教育。接受過西方教育的他,決意改變只重書本的陳腐教學方式,引進世界醫學最新的成就,使用中文英文雙語教學,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1919年伍連德在哈爾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1910年年底,一場可怕的鼠疫席捲了中國東北部地區,疫情擴散迅速,一路南下,每日死亡人數以百計。

晚清風雨飄搖,列強虎視眈眈,他臨危受命,出任清廷特派全權總醫官。承擔起了這個扭轉國運的艱鉅任務。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1911年1月,伍連德在哈爾濱建立了

第一個鼠疫研究所

伍連德為了弄清楚疫情來源,他做了一件在當時“大逆不道”的事情,進行了中國醫史上第一例疫屍病理解剖。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1911年伍連德在哈爾濱

第一個鼠疫實驗室裡

通過分析他認為這屬於肺鼠疫,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病源來自於草原上的旱獺,獵人和皮貨商是第一批感染者。傳染性強,死亡率高,且根本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

他第一次提出了“肺鼠疫”的概念,這也是科學史上第一次對鼠疫進行分類。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1911年,消毒車準備出發

伍連德認為,控制疫情必須實行嚴格的隔離檢疫,他分設了“疑似病院”和已罹患者病院,並根據疫情傳播方式、路線提出了9條建議。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傅家甸內成立的濱江防疫疑似病院

為了防止飛沫傳染,他設計發明了一種雙層紗布口罩,後來被稱為“伍氏口罩”。這種口罩造價低廉,製作方便,因此得到大規模普及,死亡率由此大大降低。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1911年,哈爾濱的停業的客棧、學校等被用來當做防疫的辦公室、消毒室和病房

經過多方努力,伍連德的防疫方針被全面接受,政府派遣軍隊參加防疫,檢查流動人群特別是加強鐵路檢疫,對可疑病人採取嚴格的隔離措施。

1910年,他在山海關設立檢疫所,始創了中國自主的防疫機構,並聯絡各海港同時實行檢疫,成為了這場防疫戰爭的“指揮者”。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堆積如山的死屍棺木

當防疫進入最後階段時,屍體極有可能成為二次傳染源。伍連德說服大家將染病的屍體集中火葬。這在當時有違傳統人倫,好在攝政王載灃有所意識,於是清政府迅即照準,這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火葬。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第一次火化1400具屍體

在疫情防治期間他發現,中國共食的飲食習慣易傳染病菌。他呼籲使用“雙筷制”,即為每位用餐者準備兩副筷子,一副取食,一副入口。

他還發明瞭如今常見的旋轉餐檯,並在每道菜旁放一勺或筷,作為公用,用於把菜取到自己的碗碟中。不過應該很少有人知道,這是伍連德發明的。

如此這般,伍連德僅用 67 天就阻止了鼠疫的流行。這場百年不遇的瘟疫終於被終結,全程僅不到四個月!這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成功控制傳染病的行動。

伍連德功不可沒!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當年的疫情統計表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通過隔離等辦法,來應對城市發生的傳染病疫情。

今天的我們用於防治非典、新冠肺炎等傳染病的緊急措施,許多都是從他這裡沿用而來的。

1911年4月,萬國鼠疫研究會在奉天(今瀋陽)召開。它是自古以來首次在中國舉辦的大型國際學術會議,來自12個國家的代表參加了這次大會。伍連德力壓鼠疫研究泰斗北里柴三郎,擔任了這次大會的主席。

會議成為中國衛生防疫事業一個新的起點,對我國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的建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伍連德也就此聞名世界,被譽為“鼠疫鬥士”

除了成功平息東北鼠疫之外,伍連德憑藉自己的非凡才乾和不懈努力,還取得了很多傑出的成就。

看到這裡你也許會想,“他從小接受國外的教育,他同其他華僑一樣優秀,這大抵沒有什麼。”但伍連德有著強烈的愛國熱情,

無論何時何處,他都說自己是中國人。永遠以祖國為重,努力擴大中國的影響。

雖然他從小接受西方教育,但他非常重視中國傳統醫學,他發現中醫在當時西方的影響力極為微弱,比如當時的經典《醫學史》一書中對於中醫篇幅不到一頁,且有不少誤解。

這讓伍連德深感必須儘快著文立說,將中國傳統醫學文化歷史推向世界。他與王吉民一起收集史料,以英文編寫《中國醫史》,兩人通力合作十餘年,終於在1932年出版,並再版多次,成為早期介紹中國傳統醫學的英文著作,受到國外醫學家的重視。

通過著書的過程,伍連德深知要發展現代醫學必須處理中西醫之矛盾。他呼籲醫學界同仁加強團結:“聚同業於一堂,聯絡感情,交換知識,以互助之精神,作公開之討論,集思廣益,辨難折疑,則醫業有不日益發達者哉? ”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中華醫學會

正是在這樣的心願下,伍連德於1914年4月在上海與顏福慶、俞鳳賓等7人聯名發起組建了中華醫學會

伴隨著中華醫學會的創建,1915年11月作為機關刊物的《中華醫學雜誌》正式創刊,伍連德任總編輯,當月出版了第1期,創刊之初為中英文並列雙語期刊,英文刊名為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在創刊號中,首任總編輯伍連德發表了題為《醫學雜誌之關係》的發刊詞:覘國之盛衰,恆以雜誌為衡量。雜誌發達,國家強盛。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由於身兼多職,他逐漸力不從心,1917年起伍連德、俞鳳賓共同任總編輯。至此主要編輯工作由俞鳳賓主持。俞鳳賓在他的學術黃金時期為《中華醫學雜誌》傾注了主要精力,在我國首先提倡推行規範化醫學名詞,使雜誌成為倡導使用規範化醫學名詞最早的醫學期刊。

1932年,《中華醫學雜誌》的英文部分與中國博醫會的英文雜誌 China Medical Journal即《中國博醫彙報》合併,以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為刊名在北平出版,伍連德任主編。中文部分仍稱《中華醫學雜誌》繼續出版,並繼續保留 National Medical Journal of China 的英文刊名。現在《中華醫學雜誌》的論著類文章中依然保留英文的作者姓名、通訊地址和嚴格的英文摘要。

1915年以前醫學科技期刊我國創刊的有30餘種,1949年以前已有600多種,但刊齡都不長。唯有1915年創刊的《中華醫學雜誌》,105年來幾乎沒有間斷過編輯出版。

該刊百年來在世事變遷中不斷髮展,是我國醫學發展和進步的見證和記錄。

從創刊之日起,《中華醫學雜誌》就圍繞我國不同歷史時期重大醫藥衛生問題進行超前性學術引導。早在20世紀20年代,便關注我國人口問題,並對吸毒和娼妓兩大社會毒瘤進行衛生學術報道評論,同時還是我國較早提出重視社會醫學和心理與疾病關係理論的醫學期刊。

如今《中華醫學雜誌》始終圍繞中國醫學科研攻關課題和嚴重危害廣大人民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的防治展開報道,同時重視對影響中國醫藥衛生事業發展的重大問題的探討。

歷經數代人的努力,105歲的《中華醫學雜誌》現已成為我國醫藥衛生科技期刊,乃至科技期刊中刊齡最長、在國內外影響最大的中文綜合性醫學科技期刊,在中國醫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中國國家圖書館、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醫學科學院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等國家科技信息情報部門均把《中華醫學雜誌》列為核心期刊。目前已被國內外35個數據庫和檢索系統收錄,並與6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相關刊物建立了長期交換關係。

《中華醫學雜誌》發表的論著類文章中,90%左右是醫學基礎研究和臨床醫學各專業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科研成果,部分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國很多創新性醫學研究成果,會首先發表在該雜誌上。如2003年,我國內地第一篇關於非典型肺炎病原學的論著文章在4月份的《中華醫學雜誌》上刊出,這是國內學術期刊對非典型肺炎病原學研究的首次報道。

中華醫學會和《中華醫學雜誌》的誕生,在中國醫學學術發展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

特別是在中國醫學科技期刊發展史上,《中華醫學雜誌》的創刊具有里程碑意義,極大推動了我國的醫學學術交流,是國內外醫學學術交流的重要園地,是為中國醫學事業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堅強陣地。

時間回溯到1931年。

“九一八事變”爆發,伍連德前往上海繼續從事檢疫工作,直到淞滬淪陷,才無奈舉家離開,告別自己服務了30年的祖國,迴歸南洋老家檳城。

百年前他用67天消滅疫情,他創辦的雜誌現在105歲


1959年,他出版了個人傳記《鼠疫鬥士:一個現代中國醫生的自傳》。次年1月21日,伍連德病故,壽享81歲。

他生前還有一項更大的榮譽,即1935年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候選人。經過50年保密期,直到2007年才被正式公開。他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華人,然而這位堪稱國士無雙的人物的名字,卻一度無人知曉。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百年後的這個春天,中華醫學會雜誌社設立了“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和診治”專題,將不斷更新彙總系列雜誌刊載的相關學術內容及公共學術資源,為公眾提供及時、全面、系統的科學知識。

中華醫學會、疫情、防疫......這些詞語的組合與百年前如此相似,讓我們不由得聯想到伍連德這位前輩。

110年前,他同今天的醫務工作者們一樣,拋下妻兒老小,奮戰在一線,不眠不休,不顧一切,冒著生命危險為患者帶來生的希望。

我們不會忘記2020年的春天,也不應忘記伍連德,這位中國防疫、醫學教育與醫院管理做出極大貢獻的偉大先驅。

讓我們共克時艱,追隨伍連德前輩的步履,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攻堅戰。

向伍連德前輩致敬,

也向所有醫務工作者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