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渭南」春官打臺

跳戲與合陽提線木偶戲一樣,都是合陽人的文化寶貝。跳戲流傳在合陽沿黃河的10多個村莊,因為承載了太多的歷史、文化信息,被譽為“研究中國戲曲發展史的活化石”,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

「話說渭南」春官打臺

跳戲又稱“跳調戲”“跳調(方言讀tiāo)”或“鑼鼓雜戲”,它的起源,目前還沒有可靠的文字資料。根據現狀分析,專家們認為,它的原始形態就是來源於古代驅疫禳災、祓除不詳的儺舞,然後又吸收了唐、宋宮廷隊舞的某些成分,到金、元時代受鑼鼓雜戲的影響,基本趨於定型。跳戲有完整的劇本,分開角色,但不用絃樂,只用鄉間敲社火的大鑼大鼓伴奏,顯示出粗獷古樸的民間藝術特色。每次演出,在震天撼地、氣氛熱烈的開場鑼鼓(俗稱“打旦子”)響過之後,便有一位春官上場,叫作“春官打臺”,也有叫作“春官開臺”的。春官身穿緋紅官衣,腳蹬白底皂靴,頭戴圓翅紗帽,勾豆腐塊醜臉,或手執花扇搖搖擺擺上場,或由兩名轎伕作抬橋狀相伴在“大釘缸”的曲調中出臺。扮演春官的都是跳戲班社中的能人高手,他們知識淵博,思維敏捷,口齒伶俐,妙語連珠。“春官詞”也叫“開臺詞”,詞無定例,即興自編,或表當地名勝,或誇演員陣容。專家們認為,這種形式類似於元明雜劇中的“副末開場”,而內容更為豐富。往上追溯,這種“春官打臺”的形式與唐大麴中的“致口號”,宋雜劇中的“引戲者”作用相同,由此更可證明跳戲歷史的古老,引起研究者的濃厚興趣是十分自然的事情。

洽川莘裡村的許秉簡(號蓮塘)是清代乾隆年間的舉人,著有《洽陽記略》《竹窗隨筆》等,對保存地方文化多有貢獻。他不但與其弟、貢生許奉簡和村民一起上臺踏跳,還為班社創作了劇本《鸞鳳橋》,一直流傳到現在,成為莘裡調戲社的保留劇目。有一年過元宵節時莘裡村演調戲,許奉簡在春官詞中說道:“家兄今年七十三,《單刀赴會》還跳關。西河設教繼子夏,不愧武功康對山。”說年過古稀的兄長人老心不老,仍舊扮演《單刀赴會》中的關羽一角,讚揚他傳承地方文化的精神和當年在西河(合陽古稱“西河”)設教傳播儒家文化的孔門高徒子夏一脈相承,而其編寫跳戲劇本的善舉又能與曾編寫明雜劇《中山狼》的武功人康海(字對山)相媲美。春官詞中還有訴說農民困苦,揭露官府壓迫的內容,顯系村民藉機抒懷,發洩心中積忿,有時甚至指名叫罵。1919年元宵節,行家莊著名撥師(即導演)黨萬壽擔任春官,一出臺便說了兩句:“清朝民國都一般,哪個當官不愛錢?”臺下有人說:“你只是個小小的春官,尋的招禍呀?”黨萬壽本來已經準備落座,聽見這話,轉身又加了兩句:“當面敢罵袁世凱,何況知事賈象山!”賈象山是當時的合陽縣知事,政聲極壞,黨萬壽話音剛落,臺下便是一片叫好聲。春官諷刺官府的貪贓枉法,也慨嘆班社中名角的謝世,1946年元宵節行家莊的春官詞中便這樣說:“上年歿了鍋兒旦,以後難跳《白水灘》;今歲潤初把命斷,有誰能跳《寧武關》……”該村有一位演旦角的背微駝,人稱“鍋兒旦”,反倒忘其本名,他與擅跳武生的黨潤初都是上世紀初期行家莊的出名藝人。

「話說渭南」春官打臺

1949年之後,跳戲的春官詞內容也隨之發生了變化。1962年1月,以陝西省劇目工作室副主任李靜慈(行家莊人)為首的工作組來合陽對跳戲進行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面調查。行家莊演出跳戲時由當過多年小學教師的黨敬中擔任春官。黨敬中非常熱愛跳戲,1946年他在小學生中選拔了20餘人,排練了《八錘大鬧朱仙鎮》,在學區比賽中大出風頭。他還喜歡收集跳戲資料,撰寫有關文章,這次擔任春官,他提前精心準備,將跳戲的歷史淵源編成春官詞,引起調查者的高度重視。可惜這春官詞沒有保存下來,但從他給戲臺兩則撰寫的對聯便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觀點。聯文是以自述的口氣道出:“華夏天生我,落草有莘,起名蹈歌,伊尹親自創作,演遊黃河兩岸,曾進唐宋京。既成雜戲,面目時改無窮講;神州地育身,哺乳合陽,命稱儺禮,孔子朝服觀看,唱通秦晉二國,歷經文明代。今日跳調,壽算幾何哪記得。”合陽古稱“有莘國”,是商代賢相伊尹的故里。民間傳說,合陽跳戲在宋仁宗趙禎景祐(公元1034年-1038年)年間曾赴汴京(今河南開封)宮廷中演唱。《論語》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說明當年孔聖人對鄉間的儺儀也是極為重視的。跳戲在興盛時期,沿黃河各村有30多個班社,在河東的臨猗、萬榮等地亦有這種形式,就叫“鑼鼓雜劇”。

「話說渭南」春官打臺

1982年元宵節,在輟演30餘年之後,莘裡村又重排調戲《鸞鳳橋》,演出時的開臺詞先說該劇的劇情:“古調戲,鸞鳳橋,朱陳秦晉玩會遇見趙。這狂生仗勢高,醜態百出胡亂鬧。江湖兄妹,賽花朱彪,為抱不平想除刁,假扮小姐入府,碧雲陪新嫂,鴛鴦聘定百年好,真湊巧。”接著描述農村實行生產責任制後的新面貌,抒發農民的喜悅之情:“慶春節,鬧元宵、歡歡樂樂春耕已來到。為四化,大力搞,農林牧副提指標。聯戶計酬,專業承包,精心細作投資少。鑽研科學技術,產量能提高。幹群齊心同歡笑,政策好。”前後兩部分,堪稱一副帶韻的長聯,節奏鏗鏘,悅耳中聽,充分顯示了民間藝人的聰明才智。2005年,文化部、中國藝術研究院等單位到行家莊錄製資料片時,由原村黨支部書記黨建華擔任春官,他以幽默風趣的語言講述跳戲後繼乏人的狀況,呼籲政府予以切實保護,引人發笑卻又發人深思。2014年元宵節,行家莊照舊演出跳戲,擔任春官的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跳戲社社長黨中信,他在春官詞中歌頌了村裡調整產業,栽植紅提葡萄後給村民帶來的福祉,內容實在,語言生動,贏得陣陣掌聲。

春天是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季節,春天象徵著生命,象徵著勃勃生機,給人間帶來無限希望。合陽跳戲中的“春官打臺”是古老的民間文化在今天的遺響,春官們像枝頭報春的喜鵲,用自己的聰明才智為農村帶來了歡樂和喜慶,為農民送去幸福和吉祥,讓人們在笑聲中獲得了美的享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