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国企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线总人员150人而办公室文员加管理层有300人,合理吗?

赵着说


首先,针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捋一下构架:

第一、我们知道,一个企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研发、生产和营销。

但从题主提供的信息来看,没有看到有研发和营销的功能,尤其是生产制造企业,研发、技术、生产、营销、管理是一个基础的公司结构。只有生产、办公室文员和管理层,这样的结构是怎么为市场和客户服务的?

第二、这个公司有下属的子公司吗?有分公司吗?这些子公司、分公司的分布是怎样的?

基于以上两个疑问,我们再来看看这样组织结构的合理性。

一、以生产制造企业作为前提条件

第一种情况,题主所述的办公室文员和管理层其实包含了研发和营销人员,否则产品无法通过营销的职能传递到市场上。如果是这样,组织结构或许是合理的。

营销人员和研发人员的数量和公司的产品性质、行业性质有关系,我们对题主提到的国企所在行业和产品类别不得而知。如果其产品需要大量的研发人员和营销人员才能将产品研发出来、销售出去,那么这个组织的人员配置就是合理的。

如果其产品特性和行业性质并不需要太多的研发和营销人员,那么这个组织配置就是不合理的。

第二种情况,题主所述的这个公司是一个集团公司,有数个甚至更多的子公司、分公司,为了确保集团对本部的管理和子/分公司的管控,办公室人员和管理层有这么多人也是合理的。

尤其是集团所属的子/分公司产品和业务复杂的情况下,办公室人员和管理层人员多,也是情有可原的。

如果只是一个单体公司,那么这种情况就又要回到第一种情况去讨论。

第三种情况,国企相对来说,组织人员的配置比较繁杂,里面可能还涵盖了党组织、团组织、工会、宣传部等等部门,如果是这样,那就已经不属于合不合理的范围了。

二、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比率多少合理

普遍意义上,制造型企业管理人员占比比重,因其技术成分含比不同而有所不同。劳动密集型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重是1:5; 知识密集型企业管理人员与生产人员的比重是1:3。

三、无论合不合理,得看企业能否高成长期经营

中国有句老话:省钱等于挣钱。在经济生活中许多人都知道:利润=销售额-成本,所以对企业来说,最主要的是降低成本和增加利润。

高成长期与低成长期的经营相比,成本意识有很大的差异。高成长期市场不断扩大,经营者最关心的是销售的增长,成本意识较弱。但是,在市场有限,竞争对手拥挤的情况下,争夺就会通过价格来进行。即便经销独特产品,一旦类似产品登场后,仍要靠价格决胜负。

1. 相对于销售额花费了多少直接成本

经营者不单单看直接成本,还要看相对于销售额的比率,就是把附加值比率作为指标最合适。一般来说,制造业是指加工额(生产额或销售额减去材料费、外协费),这些数字相当于附加值,附加值与销售额之比为附加值比率。

这几年制造业平均值约为41~42。如果本公司的数字比这些平均值低,说明直接成本花费过多。在这种情况下,努力降低进价,降低对外协作成本等将成为经营的重要课题。

2. 直接成本以外的成本花费了多少

这个指标为销售管理费。销售管理费是指销售员工资、包装运输、广告宣传、接待交际等销售费加上有关人员工资、福利保健、办公用品、差旅、通讯、房租等管理费。

销售管理费与销售额之比即销售管理费比率。制造业平均值约为19,超过了这个数值,则说明比其他公司销售管理费高。

3. 人事费的大小

人事费,是指关系到人的经费,比如:工资、奖金、福利保健费等。人事费与销售额之比,即人事费比率。

制造业平均值约为17~18。人事费过大时,由于不能降低工资,只有削减人员或在现有人员的基础上,努力提高销售额。

以上三个数字是制造业经营者最为看重的数字。    

以上,一个企业的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让自己好好活着,让自己的员工能够在能力上有提升、收入上有提高,而不能让人浮于事、机构臃肿害了企业,让更多的人走向失业。

欢迎关注@焱公子,十年500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

焱公子


在国企,合理!曾亲身经历,一家小国企非垄断行业,600人,管理人员占一半,中层以上人员占管理人员一半,部长以上人员又占中层一半,销售没有业绩考核,也基本没有基层销售开发人员,没有业绩考核的销售人员基本全是中层以上领导,什么部长、副部长、部长助理、科长副科长一堆一堆,销售内勤有科长,开发票也是科长,没有业绩考核的销售部门是公司提拔中层领导最多的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就两人,一个部长,管劳资和少量招聘,一个科长,科长就管算工资,关键工资还是各部门有工资核算员算好了,他只是汇总一下,公司工资标准基本只有领导级别区分,所有科员一样,所有科长一样,所有部长一样,没有任何考核,公司门卫都和技术人员工资差不多,技术人员招来一批又一批,混不上中层,也没有工资增长,全跑了。行业形势好,少亏点;行业形势不好,亏得一塌糊涂。


地图小学家


如果一个国企生产制造企业,生产线总人员150人而办公室文员加管理层有300人,合理吗?

对这个问题,我觉得绝大部分人的回答太片面了,150人有可能是车间人员,办公室人员也可以包含技术和研发全球市场销售开拓。所以也有可能这是一家高科技公司勒。

具体点说,如果是一家高科技研发生产销售公司。

车间人员150人,包括机器人或者大型自动化设备的底层操作人员(试样和小规模试产工人)和的清理整顿人员。

剩余300人之,150~200人左右的技术研发,生产转化研发。50~120人左右的国际销售及服务团队。30~50人左右的管理团队,包括法律财务投融资兼并购等等啥的。

完全就是一个超级厉害的现代高科技公司。

再打个比方,我觉得如果华为自己不批量生产,苹果一样全部外包。那比例就应该跟这个差不多,甚至比例更悬殊!




我是老付


可以,而且这就是我理想中的现代化工厂组成,99%的生产、检测、物流都由机械自动完成,工人是用来维护机械和处理特殊情况的,其余都是管理人员。

这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解决我国劳动力不足的真正途径(而不是搞什么引进外国人法),将过去劳动密集化生产所浪费的有限劳动力,提升为高级技术工人和高端管理人员(普及高等教育),换句话说叫把每一个中国人都变成瓷器,不再是过去傻大笨粗的瓦罐。

这是提升人均GDP的唯一办法,因为过去劳动密集型企业,一个工人再熟练,工作量再大,也很难让全国人均达到6万美元/年(美国的平均值)。

我们举一个例子,生产A设备的厂子,原先在生产环节是半机械化,需要700名工人动手组装;检测环节是全手工化,需要100个厂妹检测;物流装卸、仓储环节是半机械化,需要50个叉车师傅,50个装卸工人;再加上100名管理人员,一个月生产设备2万台,净收入2000万元,则该厂人均GDP是2万元,平均每个人可能只能领到5000工资(接近中国现在的平均工资)。

现在经过自动化改造,且不说机械化增加的生产效率,就算还是2万台产量,但是人工变为50名工人(只需要维护和特殊情况处理的技术工人)和150名管理人员(增加3倍),则人均GDP达到10万元,平均每人工资能达到2万以上(接近美国的平均工资)。

那被裁掉的那些工人怎么办?放心,这个工业革命的过程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会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等完成改造的时候,基本大多数国人都完成了高等教育或专业化再教育,那时候第二产业人人都是高级技工(如现在的民航飞机检修工)和工程师、管理人员,每个人的收入都提升几倍。同样数量的1000个人,原先只能支持一个产量2万台的厂子,现在可以支持4个。

这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整体过程的缩照,AI、物联网在全自动化生产中的应用,谁开展的早,谁完成的早,谁就能领先别人一个纬度,对别人造成降为打击。





江帅875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好吗!一线生产设备具有极高的自动化水平就有可能啊!比如说:生产口罩的,原料都是成卷的,挂好了一直到最后封装都是全自动的,一条生产线也就两三个人巡查一下,没有料了就去领料补充一下。十条线,一条生产线就算一天十万付口罩,十条就是一百万,严格执行公休假日,一年也有200个工作日,这就是两亿付口罩的产量。实际上一线人员也就四十个,这还是考虑有什么年假事假病假的倒替。维修人员最多五到六人,库房管理三到四人,加上叉车司机什么的,这些加起来也就三十人。直接参与生产的也就不到七十个。疫情之前全国口罩的年生产能力也就四五十亿。反之,同样的生产能力,但是自动化水平不够,口罩片出来了要人工整理收集,转运到下一工序人工焊接挂绳,再有人整理后进行封装、装袋,装箱打包,别说七十个人,七百个也不一定够用的。感觉提问者不是想问关于员工和管理构架的问题,这是准备突出国企两个字吧。在一些第三方的文章中就提到宝钢集团一线人员比例占70%,文章认为管理构架匮乏研发部门极度匮乏,后续的持续发展乏力且一旦现有产品受到冲击将有可能无法存活。所以说这种构架比例的问题要具体到某个企业来具体分析,简简单单的一句生产企业是无法评价的。


大虾仁1


这个问题不能简单的去看。在一个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企业不可能养这么多闲人,否则早破产了,因此这类企业的管理人员是大幅少于一线员工的。但是在生产自动化程度很高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管理员工大幅高于一线员工就是正常而且合理的了,因为机械自动化代替了人工操作,一线员工数量大幅降低,但是研发创新市场营销等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这恰恰是技术进步的表现。


相逢在梦中229


这种应该存在,而且不少,但不能简单的认为就是国企部门臃肿。举个例子吧,兵器工业,航天科工,航天科技下属一般分几个十个院,除了总部全是办公室人员外,各院一级的工人也少得很,工厂都是院下级的单位了。我理解的办公室人员应该还包括技术人员,也就是设计,工艺人员,调度人员,企业管理人员,人力资源人员,财务人员,车队人员,后勤人员,等等在你的描述里边。拿我们举例,总人员可能接近2000多,现场工人应该只有一千左右人,很多工作做不完就外包,因为工厂多。外包队也多,其余的全是办公室人员,包括技术,我们研究+研发人员总共三百多吧,工艺人员一百左右,其他除了工人应该有接近一千。所以跟工人人数差不多,工人随时都可以找,但一个有经验的研发人员要很久才能培养出来,所以,有时候工人人数不足1000,但技术啊,工艺啊等其他部门人员都还有一千左右。所以看情况吧。如果一家制造型企业工人只有那么多人,而且相关业务部门也不多,全是些跟生产不相关的行政部门的话,那肯定是不合理的。


携风飘凌


这东西看情况,有些企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在生产过程中只需要部分的控制员,也有企业是实行的手工活比如纬创和富士康,江苏泰州有个全国有名的制药厂,他的生产员工只有一千人,但是他的研发技术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就有三千人,再加上遍布全国的销售员二千人,再加管理和后勤物流大几百,这合理吗?哈哈😄


a天毅


解决“就业”就是合理!饭菜是厨师做的当然是好吃由厨师先吃,法律法规是管理人员办公室人员制作的当然是他们坐的。为什么中石油亏损8万亿元就是这么个理!


用户5388127862391


问一下有28个部门的足协他们肯定会说管理人员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