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联系的口罩再催一催

上次联系的口罩再催一催

“报一下目前的库存。”

“消毒水可以通知领取了。”

这样的对话,发生在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的每一个上午。防控物资后勤保障组组长朱明华正和团队两位主要负责人顾卫斌和赵炜召开碰头会,总结前一天的物资分发情况,分派当天的工作,这几乎是他们每一天的例行安排。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战时,后勤保障可靠与否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古往今来,概莫能外。在此次疫情防控工作开始后,合庆镇党委政府第一时间成立了联防联控领导小组,而这支防控物资后勤保障组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要负责全镇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防疫物资保障,每天都在打一场“战中战”。

千方百计,只为多一批物资……

疫情初期,防疫物资紧缺。口罩、消毒液、酒精、防护服、护目镜……每一样物资都是他们千方百计、四处寻觅,通过各种方式牵线搭桥才能买到。也不知道费了多少口舌,打了多少电话,联系了多少渠道,只为了给一线人员充足的保障。

上次联系的口罩再催一催

在镇里有一家富冠口罩厂,在SARS时期专门生产口罩。前几年,由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再生产口罩了。此次疫情开始后,组长朱明华第一时间想到了这家口罩厂,经过协调,企业同意将设备从启东运回,重启生产。但是,又一道难题摆在面前:由于多年没有生产,凭厂里现有的力量很难修复设备。朱明华又连忙联系了另一家口罩厂,将设备转移过去,并与他们约定,定额保障对合庆镇的口罩供应量。

特殊时期物流配送比较费时,为了能及时拿到物资,工作人员常常要跨越大半个上海自行提货。为了及时给道口值守人员配发雨衣,工作人员立即驱车赶往宝山取货,晚上7点多才回到单位。而反光安全背心、荧光棒、警示灯等道口急需的安全物资,则连夜前往金山取货。

近阶段,后勤保障组还帮助镇域内的重点企业牵线搭桥,采购防疫物资,累计解决了5万多个口罩,助推企业复产复工。

费尽思量,只为增一丝温暖……

虽然后勤保障组的主要负责人是三位男士,但思考问题的细致程度却毫不逊色。

“守进口”工作开始后,大量的工作人员、志愿者在道口值守。由于道口周边没有清洁水源,后勤保障组特地购买了免洗洗手液,供道口人员消毒。2月15日,寒潮来袭。考虑到各村道口值守人员会在寒风中彻夜值守,后勤保障组又紧急采购了一批暖宝宝、姜茶,提前发放到道口。每一种物资,都是后勤保障组的费尽思量。

很多的细节,能看到后勤保障组工作的细致。机关大楼一楼的一间会议室,如今已改成分发领取物资的专用房。为了方便领取,所有物资都已根据分配数量提前整理打包,一一排开,只需报上单位名称,2分钟即可领取完成。为了尽量不给基层增加负担,领取物资都直接通知到机关下沉村居工作人员,由他们负责领取和递送。

上次联系的口罩再催一催

温暖是可以传递的。有一次,后勤保障组订购的500箱方便面在傍晚时分送到镇里,正好是下班时间。原本只叫了几位后勤的同志来搬货,但下班的男同志们看到后,都自发地加入了卸货队伍。很快就把货卸完了。在疫情面前,大家众志成城,充满了凝聚力。

严控流程,只为物资保障不出错……

三位长期和经济打交道的“达人”,把自身的职业经验和素养全面运用到了此次的后勤保障工作中。严控流程,保证采购、存储、配发等各项环节不出错,是此项工作的原则之一。

防疫后期,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等一些公共场所即将对外开放办公。由于公共场所人流较大,逐个测温容易引起人员拥堵,镇里决定要在服务大厅安装热成像安全门;在镇域内的两个菜场的入口,配备手持热成像仪。采购这两种热成像设备的任务交给了后勤保障组。为了节约镇里的防疫经费,顾卫斌反复询价,货比三家,打了几十个电话,紧盯着供应商一个多星期,终于采购到了高性价比的热成像设备,采购价要比最高报价便宜一半以上。“防疫经费也是财政经费,能节约一点是一点。”顾卫斌说。

“我们随时随地要接收物资,最晚的一次是晚上11点。”赵炜说。所有的物资到货之后,后勤保障组的战斗才刚刚开始。他们要做好清点、保存、分配、签收、盘点,所有物资都采取日报制度,每天存量多少一目了然。同时,完善了领用审批手续,每一笔物资什么时候、经了谁的手、流向哪里都有书面登记。

上次联系的口罩再催一催

为了做好防疫物资的储存,后勤保障组安排了4个仓库,重要物资、食品、消杀物品都分类存放。“比如,84消毒液和酒精必须要分开存放,否则容易产生危险,我们都严格遵守存放规范。”

截至目前,后勤保障组共向全镇各部门、单位发放口罩超100000个,水银体温计3000个,额温枪超500把,一次性手套30000副……一组组数据的而背后,是后勤保障组全体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其他一线人员在前方作战相比,后勤保障组在后方的“战斗”似乎并不显眼,没有轰轰烈烈的大事,也没有铺天盖地的赞扬和褒奖,但正是这样默默无闻的支撑和坚守,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最坚实的后盾和基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