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如果觉得内容不错请记得关注我哟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当你以“去看那即将消失的风景”为由而去马尔代夫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在我国的最西北,地球上最后最纯正的游牧民—哈萨克,他们的游牧生活也即将消失,成为回忆,成为历史。每年9月是哈萨克牧人秋季转场之时,也是探访这一最后游牧人生活的最好的时机。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的哈萨克人


“新疆北部游牧地区的哈萨克牧民大约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支纯正的游牧民族了,他们一年之中迁徙距离之长,搬迁次数之频繁,令人惊叹。”——李娟《冬牧场》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他们是草原上的雄鹰,自由翱翔于天地之间;他们是陆地深处的骏马,悠游驰骋于现代之外。他们的一生都在游动,他们严守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与牲畜,与自然,与人,保持着亲密的联系。他们的歌声传遍中亚草原,骏马也走遍了欧亚大陆。他们就是中国的哈萨克,常年辗转于新疆的阿勒泰、伊犁、昌吉、巴里坤一带,他们是地球上最后最纯正的游牧民。


“世上路走得最多的是哈萨克人,

世上搬家最勤的人是哈萨克人,

哈萨克人的历史就是在游牧中谱写的,

哈萨克人的繁荣就是在迁居中诞生的,

哈萨克民族用自己的双腿丈量着世界,

追随着生命的绿色!”

——哈萨克著名诗人唐加勒克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转场”是一种随着季节变化,不断将牲畜赶往草料丰富地区的循环轮牧方式。一般说来,转场分别在每年的夏季和秋季进行;但在某些气候和植被条件差异较大的地方,也有每年进行4次转场的情况。阿勒泰地区从南至北,共有19条之多的古牧道。每年春夏秋冬,哈萨克牧民便赶着牛羊北上南下,周而复始,保留和积淀了较为原始和古朴的游牧文化。


该地区多出大牧场,处于额尔齐斯河以北、喀拉额尔齐斯河以西的地区,春季,整个牧场的牲畜在这里停留后北上夏牧场;秋季,从夏牧场下来的牲畜在这里再次停留后,向南渡过额尔齐斯河转入准噶尔盆地的冬窝子。


“夏牧场是羊夏天的家。冬窝子是冬天的窝。回到低洼的避风处,去年冬天吃秃的草,今年又长高了,草远远望见羊群回来,草被羊吃掉,就像羊被人吃掉一样自然”——刘亮程《游牧》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恢弘壮丽秋之路 摄影师必猎素材


9月的新疆,总是格外恢弘壮丽,如果你来,满眼都是金色的桦树林、河流和草原。也正是此时,哈萨克人浩浩荡荡地从海拔较高的夏季牧场向秋季牧场迁徙,并最终 到达百公里外的越冬地,像他们这样的传统转场生活已经延续了近3000年左右。秋季转场,时间充裕,因而这些转场队伍普遍都走得十分缓慢。


这些队伍中,走在最前面的大多是骑着骏马负责领路的哈萨克主妇;然后是负责“运输”被褥、日用品、食物和毡房的骆驼队;最后才是被男人们驱赶着缓缓向前移动的牛群、羊群。在一声又一声驼铃和吆喝声中,转场队伍扬起漫天尘沙,阳光下,仿佛是一幅幅重彩的油画,显得又悲壮又美好。


牧场有30万头大小牲畜。牛羊仆仆而过,山间简易道路上卷起了漫天尘土,整个场面像极了美国西部片中的场景。如今,这一独特而又独有的哈萨克牧民大迁徙受到了外界的关注和摄影者的亲睐,如果你9月份来喀纳斯,来可可托海,一定可以看到这样的盛景。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哈萨克牧民如何准备一次转场?


早在出发前一个月,他们就开始“全家总动员”,进行转场准备了。第一件事便是与亲戚、邻居商定好行程的时间、路线,并约定好途中的宿营地点,然后就得抓紧时间清点牲畜:除了将那些有残疾的牛羊提前处理给收购商,防止它们在转场途中夭折外,还要为剩下的牛羊洗一种专门预防牲畜疾病的“药浴”。


忙完这些,还要对毡房的木棚进行修补,为坐骑钉上马掌,整理鞍具,并将不便携带的大件物品打包藏到不易发觉的山洞里或附近不转场的亲朋家中。而妇女们则主要负责在家里修补围毡,冲洗凉晒家中的花毡、衣物等等。并准备好路上所需的奶酪、宝尔沙克(一种油炸的食品)、风干肉、衣物等必须的生活用品。


到了事先选定的出发吉日,一大早,全家人便开始忙活着拆卸毡房,并逐一将已经分类打包好的家当通通捆绑到骆驼、马、牛等大牲畜上——骆驼可是转场中“最大的功臣”,所以哈萨克人在捆绑运输物时,总是十分注意对它的保护。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当毡房拆卸完毕,从领头驼开始,人们先将骆驼依次排队,接着便把两根对折的长绳从骆驼肚皮底下穿过,并在两驼峰之间放置花毡作为搭背(起保护作用,避免将骆驼脊背磨破);最后才小心翼翼地将毡房格扇抬上驼身,用长绳捆好,又在格扇上放置其他大件物品……等到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已经过了中午12点,一家人这才赶着牛群、羊群向远方出发。


行进途中,一家子哈萨克牧民分工明确,女人们负责照看孩子和骆驼,男人们负责照看牛群、羊群,并时时留心将离队的牛羊赶回队伍中来。


直到黄昏来临,人们才从骆驼身上卸下毡房和帐篷露营。这时候,如果有亲戚、朋友也刚好因转场停留在附近,那么不用去请,他们就会主动赶来帮忙搭建毡房和帐篷。等到帐篷搭好,一家人又开始忙碌起来:女人们忙着准备晚饭,男人们再次清点自家的羊群、牛群,并仔细查看有没有生病或者受伤的;孩子们则被派出去拣牛粪或树枝回来作燃料。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艰辛的冬季 危机四伏的转场路

就这样,转场的队伍走走停停,一路上有快乐也有危险。秋去冬来,天气渐渐转凉,到了10月份,新疆境内许多海拔较高的地方已经开始下雪了。为了在冬天到来之前抵达目的地,牧民们又开始计算行程,准备着向山下更暖和的“冬窝子”迁移。


按照历来的转场惯例,位于阿尔泰山的大多数哈萨克牧民,仍像过去一样,将牲畜赶到额尔齐斯河河床沿岸,或者是转移到奇台北塔山背风向阳的沙窝子去放牧。另外,还有少数人不畏艰险,带着畜群长途跋涉,穿过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进入天山北侧的奇台阜康冬牧场。


“羊吃不到草,就用蹄子扒雪。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天气里,扒不了几天,羊蹄子就溃烂了。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家的羊一只接一只倒下;而那些侥幸没死的羊也好不到哪里去,饿疯了的羊群,不是啃主人晾在外面的衣服,就是啃毡房、啃塑料,最后甚至“啃无可啃”而终于啃起了自己身上的羊毛……那场面,真是惨不忍睹。”——王琛《最后的游牧神话》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除了大雪,转场的牧民们还得绷紧神经迎接出现频率更高的“风沙”。尤其是当转场队伍经过与牧场相邻的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时,巨大的风沙会将去年的牧道痕迹刮得一干二净,很容易就迷了路。而且,经不住大风的吹刮,稍不留神,羊群就会乱了阵脚,被风刮出老远……

  

当然,转场路上,快乐的时候也很多。尤其是年轻人和小孩,一路上,他们或是骑马或是骑狗,同伴之间相互比试、追逐,好不热闹。而对于那些经历住考验,最后顺利抵达目的地的家庭来说,冰天雪地里的一顶温暖毡房,来年春天成倍增长的牲畜都是让人觉得幸福的。


羊的一生牧人的一年 默默无声的生活


真正的游牧生活,没有邻居,没有娱乐,没有小卖部。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烧羊粪取暖,看过期已久的哈文报纸,亦或是看没有几个台的电视,饮用融化了之后的冰水,讲笑点极低的笑话,在零度以下的冰水里洗衣服,翻过几个山头去找水或是拾柴火。食物除了肉和奶,蔬菜是两三个月都见不到的奢侈品,水果更是想都不用想。移动中的游牧民族常年缺乏维生素。


这样的生活中,青春啊,财富啊,爱情啊,希望啊,一切都是默默无声。

世界上搬家最多的民族 中国哈萨克人

然而,越是这样艰苦的生活条件,和动荡的生活方式,越是练就出牧民乐天宽广的性格和胸怀。或许,该是换个方式去生活的时候了。


近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少哈萨克人开始采用汽车、火车等方式来进行转场。由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让牧民定居的政策,采用传统方式转场的牧民家庭已经越来越少了。对于这种巨变,哈萨克人也显得茫然。哈萨克人历经千年的生活方式没有了,那还叫哈萨克吗?一个时代结束了,游牧文明或许很快就会走向历史。一年、两年或者三五年后,我们就只能在书本里或是其他影像资料里看到这种古老又淳朴的生活方式。


你经历过转场么?欢迎留言与我们分享你的转场经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