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到底是“姑父”亲,还是“姨夫”亲?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姑父”指的是父亲姐妹的丈夫,而“姨夫”则是母亲姐妹的丈夫,这两类亲戚都与我们有着不同的姓氏、也没有必然的血缘关系。那么,在家庭关系复杂且联系紧密的农村,“姑父”与“姨夫”相比,谁更亲呢?关于这个问题,心理学家做出了如下分析。

在农村,到底是“姑父”亲,还是“姨夫”亲?

首先,在农村,大家普遍更看重家族(同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群体)这个概念。具体而言,在一个大家庭中,有着同样姓氏的人往往更加亲近。

其次,对于农村的一些思想的传统长辈而言,他们仍保留着一定的“性别偏见”,认为只有儿子才能传承家族的血脉,而女儿出嫁之后就是别人家的,即便是女儿的孩子,也不会跟着自己家里人姓,因此,对于女儿会显得没有那么亲近。

同理,对于“姑父”与“姨夫”这两种亲戚而言,虽然与我们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但是,“姑父”毕竟是自己父亲那边的亲戚,因此会经常在大家庭中出现,与我们也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

在农村,到底是“姑父”亲,还是“姨夫”亲?

纯粹接触效应指出,人们会因为相互之间接触次数的增加,而更亲近。当你与某个人接触机会多起来后,就会更加了解这个人,增进彼此的熟悉感,因而关系更加亲近。相反,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偏见,往往是由于双方接触额的机会过少,没有增进对彼此的了解导致。

本文讨论的亲近,其心理本质是接触感和紧密感。而在农村,往往是以父系家庭(家庭嗣系绵延的传递主体是父方的家庭)为主的,大家见面、接触的机会也更多,因此会对父亲那边的亲戚更加亲近。

而对于“姨夫”而言,因为农村中嫁出去的姑娘很少回到娘家,正如俗话所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所以,很多时候,与母亲那边的亲戚相见的机会就会少一些,自然没有那么亲近了。

在农村,到底是“姑父”亲,还是“姨夫”亲?

当然,如果有的家庭不是一大家子人一起生活,那么,逢年过节走亲戚的时候,与“姑父”、“姨夫”这类亲戚接触的机会是差不多的,因此与两边亲戚的亲近程度也没有多大的区别。

特别是在当前社会,“重男轻女”观念已经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越来越多的父母会把儿子、女儿看得一样重要。因此,对于成家的儿女来说,他们都会照顾两边的家庭,互相探望,这样一来,“姑父”与“姨夫”也会随着妻子回老家走亲戚,所以两边都差不多亲。

在农村,到底是“姑父”亲,还是“姨夫”亲?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会到城里工作,而不是像传统大家庭一样与父母待在一起,因此,父亲那边的亲戚也不一定就能够经常见到。

总的来说,“姑父”与“姨夫”都是家里的亲戚,只要是经常走动、接触,增进彼此的熟悉感,就会有更加亲近的关系。对于传统的农村大家庭而言,由于“姑父”是父亲那边的亲戚,会有更多相处机会,所以会比与“姨夫”的关系更加亲近。

(此处已添加圈子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社会学导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